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2012-12-21 01:53韩民春蔡宇飞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

韩民春,蔡宇飞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韩民春,蔡宇飞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区域创新系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其创新模式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和特性相配套的产业政策。文章首先在区域创新要素分类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将创新系统与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区域创新系统作为连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政策的纽带,以期得到适合产业发展的、与区域创新系统相配套的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创新政策。

区域创新系统(RIS);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政策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1.1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

区域创新系统一般被认为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外延。波特的钻石模型将微观优势宏观化提升到国家层面,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然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则将国家创新系统的宏观优势微观化落实到区域。

最初的观点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1]。后来经过不断地完善,区域创新系统被更为宽泛地定义成为一种综合型的系统,这个更为完善的系统包括经常、密切地与区域区域企业进行创新互动的创新环境,系统内形成创新网络的创新节点和创新联系子系统,鼓励创新的行政性支撑安排[8]。尽管目前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论述很多,但总体来说,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都是从时间、空间、创新个体三大方面,创新技术、需求、产业规模与关联度、经济效益、比较优势五大要素中萃取出来的。

1.2 基于要素的区域创新系统分类

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分类繁多,其中最主流的方式有两种:基于系统要素和创新要素。本文则从创新模式的角度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更能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创新高要求的发展特征。

基于系统要素进行分类的特点是,注重“产学研官资”的系统节点与系统中介,认为创新是在要素的有机组织和系统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比较代表性的观点有,早期Cooke的五元素系统,Rodosevic(2002)的国家、部门、区域、微观的四要素系统[2]。波特的钻石模型同样也是一种区域创新系统按要素分类模式的雏形,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相关支撑产业、厂商结构战略与竞争、政府五个条件。对系统要素的分类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之后的分类都是为了更符合研究目的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切入。

另一种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分类模式是基于创新要素,这种分类模式的特点是将区域创新系统内的活动都贯穿于创新之中,认为创新是系统的核心以及动力所在,所以分类方式不是简单地以结点为主,而是从创新的角度进行重新定义。Autio(1998)最先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由根植于同一社会经济与文化中的两个子系统构成,即创新应用研发子系统与创新生产扩散系统[2]。Andersson与Karlsson(2002)提出的集群式创新系统模式。陈天容认为,从知识生产和扩散的角度,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分为知识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知识传播子系统与知识应用子系统[10]。吴兹生(2003)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子系统、创新资源子系统与创新制度子系统构成[3]。何亚琼与秦沛(2005)认为创新网络、投入产出、行为自身创新主体是区域创新系统不可缺少的三部分[8]。潘德钧(2002)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三个创新主体和三个创新支撑,主体包括知识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扩散主体,三支撑包括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服务[2]。总之,上述分类是从创新动态性、创新产出体系、创新对象等各个创新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进行划分的。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可以得知战略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的一种外延,既需要一般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条件,又需要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即存在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其发展平台,能够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特点是技术的先导性,这种以创新为灵魂的主导产业,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的自身特性有效创新。这就要求在符合产业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搭建区域创新系统,采用以创新系统带动产业,同时产业促进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方式,形成良性发展。

2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式

2.1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相关要素分类

表1 创新环境要素

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其类别划分也要与一般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划分方式相区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创新模式,所以我们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了四大创新运作要素:创新环境要素、创新投入要素、创新产出要素、创新网络,通过不同要素间的整合,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模式。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能够囊括所有创新要素,是多种分类当中比较适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分类方式。

表2 创新投入、产出要素

除了构成要素,一个区域创新系统还需要动力源。区域创新系统的动力是指区域创新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源于知识与技术。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创新知识产出的动力模式是具有显著差异,我们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分为三类:创新或知识技术的产生,创新或知识技术的流传、传递、扩散,创新或知识技术的市场化或者消亡。

结合区域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动力,我们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模式进行了分类,通过研究找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模式,制定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2.2 政府主导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运作模式

这种区域创新系统的特点是:政府是创新系统的主体。

表3 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中政府占中心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要素在政府的调配下运作。政府是创新活动的领导者,创新战略、创新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创新的参与者。政府在推进创新系统发展时,大多采取要求或配置的手段对创新活动进行直接干预。系统内市场并不是指导创新的主要动力,政府看重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熟后的活力。即使市场前期缺乏技术的有效需求,政府也会采取一定的方式鼓励技术发展,等到市场自我创新能力渐渐强化,政府作用会逐渐减弱,之后再采用市场主体引导的方式参与并实现竞争性创新。比如说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以及房屋新材料等“替代技术”早已出现多年,之所以推广缓慢,原因是它们虽然比“传统技术”有优势,但投入高、门槛高,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所以在初期就需要依靠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和发展规划。政府主导创新的手段有:直接研发扶持、委托研发项目、与创新要素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向相关服务机构提出研发课题、政府创新项目立项-招标等方式。

例如,北京中关村区域创新模式。在中关村的发展中,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研发主体的作用。园区在众多高校和多达113所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形成了强大的知识优势。中关村承接国家“863计划”、“攻关计划”等项目总数一直多达全国的40%以上,地区科研经费投入也占全国总投入的1/6以上。园区同样也是落实创新型国家和区域政策的试验田、桥头堡。与此同时区域还拥有以政府为支撑的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实验田、首都政府公共服务与政策创新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首都科技中介中心等创新辅助,形成了中心、发展、辐射的政府参与创新格局,并在不断发展中成为全国创新的典范。

这种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动模式和创新形成机制可以用图1来反映。

本区域创新系统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

(1)适合培育处在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工作。虽然政府本身不具有研发能力,但是政府可以指导创新研发。依托骨干企业,政府更容易发挥他的监督引导力,发挥政府的创新主体作用,围绕关键基础性技术建设若干具有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政府推进的技术创新工程,发展一批由政府主导,科研机构、企业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试点,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机制,在初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图1 政府主导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动力模式

(2)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要求的创新要素可以通过创新系优化配置和组合起来。创新体系建设初期,由于各个要素面临的是刚刚整合起来的系统,大学、科研企业间没有充分的互动、促进、合作,甚至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在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很高的交易成本与市场失灵如技术研发投入成本高、投资风险大、投资-研发存在障碍等问题,因此是创新系统要素交流的薄弱期。要素整合是一种多元化的整合思路,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所以政府指导的创新模式至关重要。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代替行使职能,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之上实现市场与技术创新者之间的互动,使整个科研创新进程由外在的力量推动进行。

(3)创新系统能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和集聚化的特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通过政府主导加快培育技术服务平台、提升系统要素功能、加快创新知识要素流动能够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和融合、促进产业要素间的补充与衔接、促进产业链形成。

(4)注重原始创新政策,政策鼓励下的基础性研究比较多。

2.3 市场引导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运作模式:企业与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系统的主体

这种区域创新系统知识产出以产业集群、自我创新为主要方式,是一种成熟而有效的创新动力模式。采用市场引导的区域创新系统动力模式的特点在于:

首先,创新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这种创新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如果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失灵,政府就要弥补市场不足;如果政府对市场的信号不敏感,那么市场会在自我机制下实现创新。另外,创新动力和资源的传递也主要靠市场。随着区域内金融创新体系,投融资体系,科技咨询公司与公正公司的不断完善,创新系统主要依靠市场要素报酬引导要素配置方向,边际贡献高的要素从低效的聚集地流向高效的要素吸收地,这正是帕累托改进的方式。

其次,根据国外比较完善的创新系统发展趋势来看,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如高新技术企业群、研发集群和高校集群等,就是在这样一种创新系统内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①处于高级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向主要是依靠市场主导,但是高级的创新活动面临资源配置不充足或者存在负外部性时,需要政府运用如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政策手段,弥补市场不足,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熟期的创新模式会出现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产业内的比较优势相对明显,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熟期需要的是稳定严谨的制度。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政府要做的只是把相关鼓励创新、维护知识产权的政策规定好,使产业按照市场引导的方向进行创新即可。鼓励创新不代表指导创新,这一阶段产业自我创新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制度只是勾勒出产业发展的大致蓝图,之后的创新行为都会源源不断地从系统中演变出来。

例如,硅谷模式:创新和企业融为一体,以市场促创新的高效局面,崇尚自由的创新文化。硅谷政府基本不参与企业经营创新行为,而将自身定义为服务创新,作用在于提供创新所需的融资政策、完善市场机制等。在发展初期政府也曾有采购半导体的高新技术扶植方案和反倾销保护电子业的法案,但随着企业成长这些法案被逐步取消,可见政府的鼓励创新的理念还是以市场为主。

这种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动模式和创新形成机制可以用图2来反映。

本区域创新系统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

图2 市场引导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动力模式

(1)适用于注重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传统产业高端化的发展,区域创新系统能够致力于完善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创新。创新主体能够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发生重大变革。当今发展,技术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明显。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方向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技术融合趋势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孤立地发展,市场主导的创新系统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2)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等特点。基础性产业大都有一定市场,产业链长,在这类产业基础上采用区域创新系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产生很强社会效应,既能促成产业升级,又能够带动一批产业,适应市场需求。首先,创新系统能够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多的附加值。另外,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会带动它周围产业的发展。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领头羊”,他可以利用区域创新系统形成扩散效应,不仅使其本身得以发展,又能通过技术进步改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波及其他产业发展,促进整个创新系统技术升级,达到整体的产业升级目标。

(3)对于朝阳型产业,主要采用鼓励创新政策和依托政策,特别要采用完善的中介体系引领资金投向、加强机制建设与技术扩散、着重整合产业链、在已有基础上加大中小企业扶植力度、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择优扶持。另外,要加快发展自主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自主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专项资金,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积极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多元化、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自主创新孵化体系。

(4)注重集成创新政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体现产业化、效率化。产业科技研究比重增加,应当采取技术合作或者技术外包的方式推进技术市场化,实用化。

2.4 学习型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运作模式:知识交换的开放式系统

这种创新系统模式下,大学以及各类外向型知识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中心节点。由于系统内部缺乏创新源泉,所以区域内部会尽量吸收外部技术,孕育消化-吸收-创新的创新产出模式。在产业上的体现就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产业发展的过渡和瓶颈阶段。所以若要对处于这个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源泉就来源于外部获得、外部学习。技术进入系统内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引进人员,引进外部技术 (其中包括购买,许可等),引进外部产业(产业转移)等方式,总之,依靠外部技术内部化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都属于这一门类。

这种模式的特点有:首先,技术扩散网络以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点,向外辐射至企业等其他创新节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影响力强,区域内企业依靠消化大学等科研机构外部引进的知识进行创新产品生产,而大学等科研机构是区域内外知识创新的重要衔接点。其次,这种区域创新系统对经济开放程度要求较高,如区域内外相等的交易费用,区域内部没有严格的内部创新契约安排,区域外部的知识流入不存在壁垒等条件。再次,注重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效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技术在系统内的传播。

图3 学习型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动力模式

例如,日韩“追赶”区域创新模式:学习型创新、赶超型学习,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后发崛起。两国都在一定发展阶段推行了创新模仿追赶的特殊政策,包括政府制定科技计划完善全球技术检测系统、指导帮助企业从欧美引进技术发明、鼓励产业采取国际技术市场紧跟战略、国家承担战略技术储备开发等等一系列外向型科技政策。同时产业发展的当地政府特别重视留学生和科学家的吸纳,并相继规定过一些鼓励人才来本国的 “高级人才引进方案”,使得当时一些日韩企业的外籍科技人员比例高达30%,这些从国外引进的团体搭起了追赶国与先进产业间的桥梁。直至今日,外向的学习理念仍然是日韩产业发展的中心思想。

这种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动模式和创新形成机制可以用图3来反映。

本区域创新系统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

(1)适用于处在发展“瓶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 “追赶型”的发展模式主要特点是注重知识扩散,加强应用技术研究,特别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重视培育企业和科研型机构的外部学习,采取间接融资的方式鼓励合作学习创新。政府在技术开发、市场保护、技术引进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合作、技术联盟、并购研发机构等方式引入技术,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跨区域研发服务外包、联合研发。

(2)科技成果转化率高,创新要素间的互动明显,创新活力强。但是创新行为多体现在模仿创新上,并且创新不是体现在核心技术上,很多时候是一种拓展式的创新,如产品的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3)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我国多年来引进高端产品但是没有引进高端技术的原因在于没有把握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质。只有敢于剖析、精于学习,只有做到自主吸收、自行研发才能获得真正的技术。

3 启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以上三种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有些产业政策是属于鼓励基础性研究的产业政策,有些是更注重创新知识的扩散,在市场主导的创新系统模式则更注重具有适用性的技术支持。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阶段的地区,要着力发展政府主导的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初期创新能力有限,采用宏观主导的方式更利于各个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出适应当地产业的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模式。区域间要素环境差异很大,初期政府应当进行合理的调研规划,结合本地市场、突出要素、比较优势,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明确地方产业发展路径。

(2)处于引进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合建立学习型的区域创新系统。这时的区域创新系统各个主体间与外部要素联系突出,区域内外形成明显的网络关系,联系越紧密,引进创新能力就越强,所以建设这种创新系统时要避免画地为牢的规划方式,应当结合区域内部所需,更加注重区域内外的科研联系,实现跨区域的创新联动机制。

表4 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适用范围的比较

(3)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区应当主动将创新主体的位置让与企业,这时的政府应当致力于要素的转移、规制的确定和创新能力的扩散。

(4)这三种创新系统的建设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特别是针对某一区域的特定发展阶段,有时存在着政府主导创新和区域内外知识互动的共存现象。

(5)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在一个稳定良好的法制金融创新环境下,依靠创新要素间的充分衔接才能实现。随着建设过程的不断推进政府还要对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效果进行实时检验,调研创新系统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效率,根据当期现状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以期产业发展最优化。

[1]李柏洲,徐涵蕾.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曙光,徐树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2,(5):33-37.

[3]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子龙,谭清美.区域创新系统的网络结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5-27.

[5]张钢,徐乾.区域创新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贺正楚,吴艳,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估指标的实证遴选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5):10-14.

[8]何亚琼等.一种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6):88-92.

[9]陈天荣.区域创新系统动力论:兼论浙江嘉兴副中心打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Andersson.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J].Research Policy.1997,(2).13-15.

[11]Giuliani E..The structure of cluster knowledge networks:RIS[D].SPRU working paper 2005.

Choice of Developing Polices in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Han Minchun,Cai Yufei
(School of Econom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eveloping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However,the RIS,as an open system,varied in its innovational model.The focus of the paper,therefore,is the innovational model of the RIS and the industrial police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its different stag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factor classification,this paper classes the innovation model of RIS,and reasonably combines the RIS and the industrial polices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industry developing stages,to finally get the RIS-matching scientific,technological,as well as innovational polices,which should be suitable for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Industrial polices

湖北省省委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湖北省国家级开发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ZB201140)。

2011-09-19

韩民春(1968-),男,辽宁大连人,工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国际经济。

F276.44

A

(责任编辑 张九庆)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提高战略性矿产供应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战略性矿产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上的讲话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