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 冬
增强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机制研究
● 韦 冬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不直接运用权力手段而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推动工作的综合实力,基本构成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能力、性格气质和作风情感等。增强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非权力性影响力,选拔制度是基础,教育培养是条件,目标考核是动力,关怀激励是保障。
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性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从“负责人”到“带头人”的转变,彰显了党组织书记的带头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带头、带领和带动功能,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非权力性影响力由人的自身素质产生,是指“一种不依靠权力,而是凭借本人的形象、语言、实力、品德、情商、人际关系和对细节的关注而产生的一种影响他人、支配他人的力量。”[1]由于它不具有强制性、驱使感和约束力,所以被影响者在这种影响力的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是主动、自愿、信任的心理状态。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书记的权力相对较小,非权力性影响力比权力性影响力更长久、更深刻。
大学生具有文化素质高、思维敏捷、独立意识较强、自我感觉良好等特点,他们更倾向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加上相互之间年龄相仿、身份平等、阅历相当、目标相同等客观原因的作用,对于担任书记的大学生来说,其对支部及其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力主要来自非权力性影响力。结合当前大学生担任高校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实际,从他们在大学生群体和党组织建设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着眼,努力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发挥他们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对培养“五带头”党组织负责人,建立“五个好”大学生党组织,深入推动创先争优活动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性影响力综合表现为一个人的“软实力”,是一种不直接运用权力手段而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推动工作的综合实力,其基本因素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能力、性格气质和作风情感等,这些因素既相互制约,又独立作用,经过综合内化后形成影响和支配他人的一种力量。
(一)思想道德影响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组织的负责人,思想政治素养是任职的首要条件。党组织负责人只有做到政治成熟、思想先进,才能正确指引和不断推动组织的发展创新。因此,支部书记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所形成的政治品格,以及在实践中表现的思想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同时,道德是做人之本,也是党组织书记成事之基。经验表明,具有高尚品德者,必然博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向往,进而形成“趋之若鹜”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知识能力影响力。能力体现人的水平,既是衡量领导者是否称职的标志,也是产生非权力性影响的关键。列宁曾指出:“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靠比较丰富的经验、比较渊博的学识以及比较卓越的才能。”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大学生的天职,而作为学生党组织的“领队”,能带头做到“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在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上出类拔萃,在工作中善统筹、能协调、敢创新,具备这种才能的自然就成为同龄人的首领,必能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向心力和感召力。
(三)性格气质影响力。作为书记,既是党组织带头人,又是普通大学生,如果具有良好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就会产生一种亲和力。现实中,个性真诚朴实、谦虚认真,或宽容雅量、乐于助人的,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群体中自然产生一种吸引力,从而使支部凝聚力增强。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所体现出的道德、品行、人格、姿态和价值取向等是支部书记做好工作的内在的因素,也是其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
(四)作风情感影响力。作风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情感是一个人对于外界人或事的态度检验。作为党组织的负责人,不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学识多寡,坚持亲民、为民、忧民的作风,对群众充满感情的,就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同样,作为年轻的大学生,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怀着朴素的人生价值观,就能与同龄人建立融洽的情感,从而取得广大同学的信赖。
一般来说,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通常由辅导员担任。但是,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日渐壮大,在高年级成立党支部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加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由大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正在不断增加。如果说由辅导员或专任教师担任书记,在学生党员以及支部中所起作用,既靠权力性影响力,也靠非权力性影响力的话,那么,大学生在担任书记时,其作用的发挥基本上靠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现实中,大学生担任书记主要受到如下几种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存在四种误区。[2]
(一)以学习好为标准。学生,顾名思义以学业为生,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和最主要责任。学习好不好理当是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尺,而作为担任支部书记的学生,学习好固然是任职的重要条件,但作为一个基层组织负责人,除此之外还应具有组织能力、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等更多的必备条件,才能履行好带头人的作用。
(二)以工作好为标准。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主要任务是组织建设,比如党员发展不仅工作量大、重复活多,而且繁杂琐碎,需要有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强的挑此重担。所以,学生支部书记通常从工作能力强的党员中产生,有时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干脆指定具体人,直接授命自认为“可堪当此任者”,而且认为由于在组织建设中付出了辛劳,学习差点也没关系。
(三)以人缘好为标准。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面向学生,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党员活动,联系师生相对较多,往往确定师生关系好、同学关系好的担任。事实上,因为标准不明确,甚至使喜欢拉关系讲义气的“老好人”因习惯一团和气、江湖义气等为人方式而博得部分同学的认可,从而当上了支部书记。
(四)以求全责备为标准。支部书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开展学生党建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应由德智体优秀、工作出色、责任心和事业心都较强的党员担任。可现实中,黄金无足赤、白璧有微瑕,难以确定合适的人选,甚至由学生党员轮流担任,美其名曰“让学生党员都得到锻炼”。
综上,由于在“准入”机制上不严格、不规范,按上述几种导向确定的支部书记,在政治素质、品德作风、知识才能和群众关系等综合素质上,与作为一名党组织带头人的标准存在先天性的缺陷或明显差距,加上学校对他们的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严格培训,他们在学生群体当中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就不容乐观了。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书记工程”。我们要从书记抓起,就必须着眼于“非权力性影响力工程建设”,以发挥书记的应有作用。[3]作为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养和提高他们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机制,这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基层组织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一)实施民主选拔机制,凸显核心作用,增强感召力。选拔优秀的骨干党员担任书记,找准带头人,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基础。大学生思想开放、奉行民主,高校在选配大学生党支部书记时,必须注重学生党员的民主意识,按党章的规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基层组织选举的工作规范,以民主的方式选定支部“带头人”。事实证明,“民选”书记比其他方式产生的,更有公信力,其责任心和影响力也更强。高校要事先做好宣传动员,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制订学生任党组织书记的办法,通过明确选人标准、严格选举规程,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参与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行使民主权利过程成为党员产生认同感和向心力的过程,使具有带头、带领、带动能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挑起重任。
(二)健全教育培养机制,提高知识技能,增强说服力。针对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专门组织开展组织能力、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等专题的系统培训,是提高工作能力、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办法。高校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目标,通过多种办法开拓渠道,并逐步形成切实管用的教育培养机制。首先,以党校为基本阵地,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开设以支部书记为对象的上岗培训、业务研讨,开展诸如党史党章知识、“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发展工作规范等量身订做式的培训。其次,以网上学习为重要平台,结合其热衷网络的特点,整合各种资源,建立适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工作需要的网络化平台,使其能随时随地随心接受教育、交流心得、研习技能。此外,以建立传帮带制度为载体,通过“一对一”、“手拉手”、“师生挂联”等方式,让师生结成对子,发挥优秀教师党员、专兼职辅导员、专职党务干部、离退休党员干部等作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作用,“手把手”指导他们当首领、带队伍、建堡垒,让他们知晓书记应懂政治、精业务、靠群众、识大体、讲正气、讲原则。
(三)推行目标考核机制,发挥激励功能,增强创新力。目标考核作为现代管理的有效手段,目的是保证决策落实、考核管理绩效和改进领导工作。实践证明,党组织工作的考核,首要任务是抓党建的第一责任人,通过考核机制构建基层党建的责任平台,引导书记找准定位,立足岗位争优秀、作表率,彻底解决党建是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参照考核评价各级领导干部的做法,试行建立支部书记的目标考评制度。但目标考核的内容应结合学生支部特点,既考核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学风建设和支部活动等,更要科学地设置考评书记的内容、程序,并形成机制。如通过确定考评内容,让书记工作有“方向”;通过设定分值权重,使考评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让书记干事有“目标”;通过明确考评方法,采取专项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让书记工作有“动力”;通过合理界定考评等次,让书记履职有“说法”;通过规范考评程序,让书记考评有“条理”;通过综合运用考评结果,让书记干好有“激励”。
(四)落实关怀激励机制,历练人格个性,增强亲和力。以成长成才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关怀激励机制,探索从政治、思想、精神、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关爱这支基层组织书记队伍,是激发和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办法,也是培养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政治上,落实其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支部党员的评优评先主动听取支部书记意见;在思想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在精神上,坚持开展表彰等活动,激励其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生活上,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在心理上,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工作上的传帮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其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在提高勇于自新的学习力、身先士卒的感召力、善抓落实的执行力、服务他人的亲和力上带好头、做表率,在其支部建立党内关怀机制,以身作则地将上级组织对其关心关怀用实际行动传递和辐射到整个支部。如牵头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爱心站等,关心帮助困难同学,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建立支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带动党员和同学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动力。
总之,增强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性影响力,选拔制度是基础,教育培养是条件,目标考核是动力,关怀激励是保障。各高校应将增强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机制建设作为新时期高校党的工作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抓书记、书记抓的关键节点,使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将“五带头”当作一种价值追求,不断地锤炼党性,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宿春礼.非权力影响力的七堂课[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2]袁尚伟等.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与培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
[3]丁勇,陈诗.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影响力的现状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
D267
A
1009-928X(2012)01-0033-03
本文系广西高校党建与德育工作研究课题“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9DJ19。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教育学硕士。
■ 特约编辑:胡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