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罗建华
在新闻报道中,不大讲究语言的情感色彩,随意穿越“词性”,一不小心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以至模糊报道倾向,甚至混淆是非判断,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哥”以及“嫂”有些滥用,似乎逢男称“哥”、遇女叫“嫂”,就像见男必“帅”、有女必“美”一样,大家见怪不怪。这在特定场合,活跃一下气氛,倒也无伤大雅;或者表示一下反讽,那又另当别论。大众媒体毕竟为传播工具,应把握好分寸,务必从新闻内容出发,准确传递信息,同时在保持我国母语的纯正方面做出示范。
上世纪90年代,一声“好军嫂”传遍华夏,形象表达了社会对军人家属默默奉献的敬重和赞誉。此后,一“嫂”风行,如“空嫂”“巴嫂”“菜嫂”“护嫂”“报嫂”等,转换来称呼从事一定职业的已婚中青年女性,又简洁,又亲切,较为传神。
但是,由于语境差别,有的用得就不那么贴切得体,如“狱嫂”一词,究竟是指女狱警,还是指男狱警的妻子?是指女囚犯,还是指男囚犯的妻子?目前多重混用,令人费解,更容易引起歧义。2010年10月20日人民网《女子监狱门口餐馆打工4年守候服刑丈夫》,其中第一个小标题《真情狱嫂感天动地换来真心祝福》,用“狱嫂”称呼囚犯的妻子,这是否合适呢?
有的走得更远一些。如:2004年3月5日湖北一家报纸《儿子偷看黄碟 母亲怒打碟嫂》,将卖黄碟的叫“碟嫂”;又如2008年8月4日另一家报纸《票嫂自诉推销假发票生涯 老板和上线简直跟特务一样》,卖假发票的叫“票嫂”。“嫂子”在这儿已经变味,就不是那回事了。
以中国传统文化风俗的观念,“嫂子”虽泛指已婚女性,但往往是聪慧、贤淑的象征,民间尚有“长嫂如娘”的敬畏。东北民谚“好吃不如饺子、好人不如嫂子”广为流传。可见“嫂子”用来表达敬意,至少为亲朋好友熟人间的昵称。《楚天都市报》《“卖水嫂”弱肩撑起倾斜的家》(2010年9月5日)、《武汉晚报》《“荸荠嫂”你真美》(2012年4月24日),就能体现这份情感指向。
“的哥”本来以示尊敬,富于积极因素,表达正面意义方符合人们的情感期待,如《武汉晨报》《的哥呼吁:换上崭新国旗迎国庆》(2010年9月4日),《楚天金报》《挥竿误触高压线 的哥不幸身亡》(2010年6月30日),就能表达人们的赞扬之意或同情之心。传播效果就十分显著。
今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催生语言文字之花遍布雨后沃野,绚烂多姿。不断创造出来的新词新话,极大丰富了新闻表达,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因之,媒体在语言引导方面,作用独特,影响巨大,如同“活的语文教科书”。对待新词新话,采之应注意“两合”——合理、合情,用之要注意“两化”——净化、美化,一方面规范,一方面再创造,促进其正、其雅、其生机盎然,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我们经常满腔抱负,自诩社会担当,所担当的包含人文提升和文化传承,而潜移默化熏陶人们的,就有天天耳濡目染的语言文字。媒体人为之守望,把一点一滴都做到位,理所当然。用错一个词,经年累月,恶性循环,也是误人子弟、遗患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