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华 王亮亮 张美东
(林口县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林口 157600)
蜿蜒曲折,清澈而宁静的乌斯浑河,日夜静静的流淌着。她不仅养育了两岸的世代儿女,也见证了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娟娟的细流好像在不断的向人们诉说着,昨天发生这里的故事。在她流经的黑龙江省林口县奎山乡马鞍山村蚕厂东侧,约1000米山坡上的耕地中,坐标:北纬45°17′09″、东经130°22′07″,海拔高度308米,就埋藏着一个全家抗日的历史故事。
这里就是抗联英雄杜吉臣烈士的家族墓地,在这里葬着同杜吉臣共同抗日的父亲杜文斌,叔父杜文泮、二弟杜基利夫妇、四弟杜基明夫妇及侄儿杜显林7个人。其中杜基利夫妇、杜基明夫妇和葬墓。墓地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每座墓南侧立着大理石墓碑,墓碑正面阴刻烈士姓名和生卒年月。
站在墓前,仿佛看到75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征战,为抗日救国浴血奋战的场面。在这里仿佛听到了英雄的呐喊,战场的厮杀声。在这里草木含悲,黑土中都凝聚着血色。
杜吉臣烈士,原名杜基臣,又名杜尚武。1903年10月29日,出生于吉林省西安县(今辽源市)青岭子屯的一个佃农家里。1926年春,杜吉臣全家在原籍租种地主朱四家的土地,因虫涝灾害严重,庄稼欠收交不够地租,地主不再租地与杜家。庄稼人没地种,杜家老小的生活可想而知。由于日俄在南满争霸侵犯中国,奉系军阀到处抓壮丁,官绅权贵横行乡里,闹得青岭子屯鸡犬不宁,杜家杜吉臣兄弟四人正值年轻体壮,处于被抓之列,整日里躲丁逃债。
1931年春,杜吉臣全家迁居到南站(现奎山乡安山屯),这时杜家老少三代已是十一口人,他们买了“官荒”十余晌地耕种,在此暂时安家落户。
“九一八”事变后,杜家不得已,再次避乱搬到了兴隆镇,靠给地主扛活和在黑背金矿当淘金工人谋生。这年秋天,奎山四牌屯长冯牌丕让乡亲组织成立“农民自卫团”杜家兄弟便报名参加了“自卫团”,为保卫家乡安全。
1933年,侵华日军铁路守备队进驻奎山,屯长冯丕让参加奎山一带抗日救国斗争活动,杜吉臣兄弟从那时起也参加秘密的反满抗日活动,他们经常为抗日武装队募捐筹款,购买枪支弹药,运送粮食、布匹和药品等物质。杜家成了抗日武装后援的堡垒,抗联干部战士经常在杜家居住、养伤。杜吉臣弟弟杜基升到奎山日本守备队当上“傅役”(勤杂工),他暗地里收集日军情报,并为营救被捕的抗联战士做了大量秘密工作。
1935年8月,穆棱县委书记刘曙华同志不幸被日寇逮捕,遭酷刑拷打致残,在“假释”中被秘密安排在杜家调养治疗。抗联五军先遣队二连连长被冯丕让秘密安排在杜家养伤,在他们的精心护理下,伤员们很快康复。10月在刘曙光和冯丕让(地下党员)介绍下,杜吉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在冯家,由刘曙光主持成立了中共穆棱县奎山支部,冯丕让任支部书记,杜吉臣任组织委员。从此,杜吉臣带动全家投身抗日救国斗争。同年冬季,日本侵略者对抗日军民实行灭绝性的“大扫荡”,采取了归村并屯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扑灭微弱抗日烽火。
1936年5月末,刚种完地不久,奎山反日会遭到敌人破坏,姚喜林和卢奉林等爱国同胞被日寇用刺刀挑死在井沿。日本特务经常在杜家附近转游跟踪,杜吉臣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全家人商量决定上山抗日。为了能保持与地方的联系,先把二弟杜基利夫妇搬到后屯(马鞍山)隐居下来,便于与抗连战士联系。在杜家,杜吉臣同抗联五军二师师长王光宇和穆棱县委书记后任五军二师政治部主任的刘曙华同志,他们三人决定缴奎山保甲所和日军守备队的枪械,通知冯丕让同志等组织武装力量成立穆棱县抗击游击连,又从部队抽调王指导员等二十多名指战员配合执行任务,秘密部署于第三天午夜举事。这次暴动击毙日本巡哨兵等十余人,缴了保甲所自卫团丁的枪械和弹药,部队迅速转移到吉庆沟里,杜吉臣率领乡亲二十多人,并携带家眷十一口人上山隐蔽。暴动后的第二天,凶恶的日伪军就将杜家房子烧毁,土地没收了。
从此父亲杜文斌、三弟杜基升(杜孝中)、四弟杜基明和三妯娌以及妻兄刘忠臣,还有八岁、十三岁的两个女儿杜显贞(青林)和杜青云,便随抗联五军二师活动。这支由杜吉臣任连长率领的抗日武装,曾二次攻打林口警察署和弹药库。他们转战于奎山、杨木背、龙爪沟一带,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1936年8月,杜吉臣领导的游击连,正式编入抗联五军二师四团,杜吉臣任团长,开赴刁翎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从1936年秋冬至1937年春,杜吉臣率领的抗联五军四团经常活动于刁翎,大、小锅盔山、三道通、大、小百顺、西北楞、草帽顶子、黑瞎子沟和柞木岗子一带,他们迂回作战,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有生力量。并多次协同抗联三、四、八、九军等部队联合作战,组织和参加了著名的“两打黑背金矿局日本守备队的战斗”,杜吉臣团长带领化妆的抗联手枪队四十余人,白天大模大样开进黑背街里,找到“聂家床子”地下党联络站的聂开荣(地下党员)同志,分散安置了潜伏的抗联战士,然后和聂开荣同志一起去侦察敌情,召开会议,吩咐说:“今晚我们准备攻打黑背金矿局,日本守备队只有百八十人,派两名抗日救国会会员,先把电线杆放倒割断各条线路,配合武装行动”。救国会会长聂开荣同志派张九龄和许有忠二人乘夜幕降临时,用锯拉倒电杆,砍断电线,顿时黑背金矿局漆黑一片,电话中断,敌人乱作一团,杜吉臣团长指挥攻打日本守备队的战斗打响了,同时抗联八军从西南,五军二师、一师和九军等大队从南面一齐向街里冲击,狠狠地打击了黑背金矿局日军守备队。
1937年6月,在小盘道又截获了日军押运队的四十余辆军需车,使日伪军闻风丧胆,一次截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杜吉臣团长军纪严明,队伍多在山上地窝棚里驻扎,经常缺粮断炊,常用野菜来充饥。就是在杜吉臣团长的家眷生小孩时,也是在小锅盔山被服厂的地窝棚里出生的,都不肯下山麻烦群众,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扬。
1937年夏,割完小麦时,日本侵略者又纠集了大批兵力“讨伐”抗日联军。中共吉东省委和抗联二路军总部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7月25日拂晓前,抗联指战员按计划迅速进入锅盔山东侧的伏击阵地,杜吉臣指挥的五军二师四团和四军二团,埋伏在后齐家至河西屯(刁翎四合村)的西山丛林中,上午8点钟左右战斗打响,到了晚上10点多钟左右全歼顽敌,缴获大批战利品,在这次战斗中,杜吉臣团长身负重伤,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年仅34岁。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同志主持了追悼会,将杜吉臣团长遗体埋葬在四合屯李公清沟里一棵大桦树下。
青山没有忘记这个像泥土一样朴实,像露珠一样晶莹的灵魂,像钢铁一般坚强意志的儿女,于1959年4月7日,林口县人民政府将杜吉臣烈士灵柩移葬在林口县南山烈士公墓内。
1993年10月3日,林口县将烈士墓又搬迁到林口至古城公路南侧,幽静向阳的山坡上,并设立保护围栏。成为林口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之一。
2008年12月31日,林口县人民政府将杜氏墓地公布为林口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林口县志编纂委员会.林口县志.黑龙江出版社,1999年8月.
[2]中共林口县委员会史志办公室、林口县人民政府民政局.林口烈士.黑龙江出版总社,1986年3月.
[3]黑龙江省林口县文物管理所.黑龙江省林口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2011年5月.
[4]黑龙江省林口县文物管理所田野实地调查记录.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