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引领※

2012-12-21 21:12胡朝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思潮

胡朝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引领※

胡朝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以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球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多元并存、复杂多变,并且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和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当代社会思潮区别对待,辩证扬弃;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创新工作方法,探寻科学机制,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

社会思潮;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这些社会思潮纷繁缭乱、复杂多变并对我国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

一、社会思潮的一般规定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

何谓社会思潮?《辞海》的解释是:“(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2]社会思潮是对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反映,对社会思潮的界定,国内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即“综合说”和“中介说”。

“综合说”认为,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内反映特定阶级或阶层人们利益诉求并给人们带来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例如,梅荣政教授认为社会思潮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特定的思想理论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3]洪晓楠教授也指出:“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的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4]

“中介说”则从社会意识系统出发,基于总体性的视角,把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中介说”认为社会意识由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三个部分组成,并且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其中社会思潮是连接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合说”与“中介说”关于社会思潮的界定各有侧重点,前者强调的是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后者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层次性,尽管表述方式和关注点不大相同,但是二者对社会思潮本质的把握还是一致的,即都认为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时期一定阶层人们的利益诉求并对其产生影响的思想潮流。可见,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根源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一种反映着一定时期内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表征着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思想情感的思想潮流。

(二)社会思潮的成因

社会思潮为什么会产生?它的社会基础如何?其形成机制又是怎样的?笔者认为当代社会思潮的产生和形成机制源于以下几点:

1.社会生活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当今社会生活多样性的反映。当今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社会,各地域、各阶层、各种族的人们生活于其中,人们在个性、文化传统、知识背景、阶级立场、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社会思潮形成的根源。

2.科技发展和信息进步的推动。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发达、知识爆炸的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革新,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便利,交流趋于频繁,以往一些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情需要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被其他地域的人们所知晓,而现在只需一两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人们就能了解身边或其他地域所发生的事情。知识大爆炸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加速了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传播。

3.利益诉求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反映,是对人们的利益诉求的一种表征。社会思潮反映着一定时期一定阶级或阶层人们的利益,是对人们的一种愿望的表达,总是与人们的利益和要求联系在一起。

4.文明的矛盾或冲突。应该说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向善”的,人类文明的矛盾或冲突总体而言在减少或减轻,但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人类文明的冲突或矛盾不可能根本消除,特别是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问题日趋严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资源利用、生存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矛盾,这就会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区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发展和演变为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5]

(三)社会思潮的特征

1.历史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总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2.区域性。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生成的各异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有国外引进的,也有本土产生的。3.群体性。表现为社会思潮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群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支持,显现出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趋同。4.功利性。表现为社会思潮作为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一种愿望表达,它总是带有明显的目的亦即功利色彩,与其利益和要求联系在一起。5.变异性。表现为社会思潮的时效,并非一成不变。当现有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一致时,其思潮就能保持、维护、控制在稳定的状态;反之,就会刺激社会信息反馈机制的调整,迫使意识形态升级换代,以新的面目出现。6.症候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表征,是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直接反映。大量社会潜意识的产生和郁积会蔓延成某种症候,并以象征化的符号来宣泄。

二、当代社会思潮的表现及其影响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多元化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继孕育并积淀成相互激荡的社会思潮。其中对我国社会生活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潮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当代社会思潮表现

1.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以经济自由市场化为内核并拓展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亚当·斯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的现时代承继与发扬。其基本理论主张是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强调作为个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与机会均等。自由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最早的也是极其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思潮,它是伴随着中国知识界对极左时代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而出现的,可以说,它与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产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代中国自由主义内部出现分化,主流走向理性务实与温和。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稳步推进,中国自由主义对现行权威政府的态度逐渐由过去强烈质疑、对立情绪不断走向接纳与认同。极端自由主义主张全面西化,脱离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而日渐衰微,温和的自由主义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长期必须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扮演积极的建设性角色。它可以在话语和理论上制衡否定改革开放的新老左派思潮,降温和中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愈演愈烈的全面否定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激进民族主义,警醒执政者深化政治改革、建设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新左派。新左派是当代中国的又一个重要社会思潮,它生发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是新自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新左派将阶级斗争理论与西方左翼理论包括依附性发展论、罗马俱乐部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等糅合起来,从激进平等主义的立场来批判自由主义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基本观点是改革开放已使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背叛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官僚腐败和贫富分化等的社会不公,是“国际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的结果,因此必须停止市场体制改革和对西方开放,恢复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和实行平均主义,并用“文革”式的手段和方式对当代中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性批判和斗争,从而防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腐败和公平问题。新左派强调社会公平,聚焦于现实社会尖锐问题,且以社会弱势和边缘人群的代言人发声,因而在社会中有相当的影响力。但由于他们以破坏性的路径来化解改革开放过程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其学术上对发展中问题的理论解释又相当乏力,因而在社会主流意识层面和整个知识界的思想影响力仍相当有限。但新左派思潮将在中国长期存在并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具有某些建设性,这就是它可以对激进自由主义进行澄清式批判,警醒整个社会尤其是决策者们在追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的公平与平等价值。但是,新左派本质上是一种泛道德主义、浪漫理想主义的愤世嫉俗,是对当下社会分化等社会复杂尖锐矛盾化解成效缓慢的怀旧式鼓噪,其绝对平均主义和类阶级斗争、群众运动式的行动取向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解决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3.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又一种有相当影响的社会思潮。它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国际性政治社会思潮,改革开放后逐渐传播到中国社会,在知识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它反对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认为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的不断变革等改良方式,渐进地、和平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民主社会主义兴起既有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有关在特殊情况下资本主义可以不经过暴力革命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理论追溯原因,还有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弊端深刻的反思以及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经典模式的瑞典经验的国际性影响。民主社会主义试图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价值,把公正、法治、平等与对底层利益的关注,以及对自由与竞争的现代经济秩序的肯定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统统结合到一个民主化的体制中来,因而具有正面的体制参照与和平建设时期的手段借鉴价值。但民主社会主义过分强调价值的多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和作为执政的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具有消解的负面作用。从历史的发展看,中国现阶段缺乏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条件。首先,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因而缺乏实行高福利的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其次,超阶段地推行全民普选制,在缺乏公民社会的条件下,会演变为街头民粹政治,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有序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社会现代化不能照搬民主社会主义的模式而只能批判地吸收其理念,并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4.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唯心史观恰恰相反。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是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服务的旨在否定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一股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翁地位,诋毁和嘲弄伟大的中国人民,贬低和否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彻底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二是带着明显的政治色彩和利益诉求。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建设是误国误民;认为中国物质匮乏、思想文化落后,没有搞社会主义的条件和资格,认为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主张以“英美为师”,全盘西化,鼓吹把中国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去。三是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以“重新评价”和“重写历史”的面目出现,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6]。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学术自由的“合法外衣”,采用断章取义、歪曲历史的伎俩,通过各种方式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共产主义“渺茫论”,其目的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地位并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5.文化守成主义。文化守成主义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中国快速成长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从历史渊源看,它在上个世纪初就产生了,是对于自“五四”以来中国主流知识分子中的激进反传统主义的反向运动。近20年来则再次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学院知识分子、企业家,各级官员与大学生,都出现赞赏、认同并回归传统文化的价值趋向与文化潮流。文化守成主义的兴起是对过去几十年来全盘反传统主义思潮以致产生 “文化大革命”式的“痞子文化”横扫精致性、教养性或文明性传统的政治主流文化的反思,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快速增长需要文化的自信和传统价值的认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皈依的文化渴望,也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社会对西方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与压力造成的文化焦虑感和心理“无根感”文化回应。文化守成主义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能够制衡全球化带来的价值世俗化的消极影响;其次是导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借鉴引进外来文明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从而实现民族生命稳定与整个社会的有价值目标性的持续发展;最后是激发社会发展中人的道德精神资源,注重文明的德性关怀和道德人格的开塑,克服无根化与人生意义荒芜的后现代病。必须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面临相当多的障碍与困境,理性层次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本身是模糊的,传统文化尤其儒家传统文化有哪些精华的东西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保持下来,它与现代文明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如果不加分析地全面推崇传统文化,就会走向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和狭隘的文化自恋主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也能披着传统的外衣吸附人心,搅乱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程。

6.民族主义思潮。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民族主义思潮的滥殇打下了现实基础。民族主义是一种异常强烈且很富情感亲和力量的思想意识,它对同族人们能够产生巨大而直接亲缘式感召力,它能在特定时期通过激发起人们的民族意识而焕发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感,去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安全,去建设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因而对于统治者的政治统治来说,民族主义是一种可资运用的天然性政治资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发轫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成长于90年代中期,到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出现激进化趋势。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民族心理意识上的反映,在更深层次上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多次民族危机和民族灾难形成的“受害悲情意识”在国家强大时的一种情感宣泄,同时也与获取信息渠道的单一同质性而对信息的单方面解读相联系。民族主义对于凝聚民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在特定时期抵抗外来强权和克服重大灾难困境、激发人们的奉献精神、维护社会稳定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效用。但是,民族主义的过度强调容易引致“愤青”即极端式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往往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文明成果尤其是西方现代文明成果的进步意义和作用,以民族的话语霸权解读对外关系,以偏执、好斗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以泛道德主义的极“左”倾向煽起民粹主义,干扰正常的改革开放。因此,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应该促成中国当代民族主义的崛起,同时必须以理性和开放的精神引导民族主义,构建具有自觉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反省和自我反省品质的民族主义。

7.“全球主义”思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和频繁,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全球化思潮”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形成和兴起的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全球化使人们感觉“世界正在变小”、“全球相互依存”不断加强,“地域主义”被“全球主义”所取代,甚至感觉好像一切都是全球的了。“全球化思潮”的主要表现:经济上倡导自由化、市场化和资本主义化甚至是美国化;政治上鼓吹“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等;文化上,夸大各国文化之间的趋同化,强调意识形态的消亡趋势,主张西化甚至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世界的领导。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我国影响很大。全球化思潮关于“趋同论”、“信息社会”等思想,宣扬“意识形态消亡论”,淡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弱化了人们的国家意识,削弱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对于全球化思潮,我们要辩证的对待,我们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管理、技术进步等有利条件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要避免其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反映着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正确的、进步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一般会推动社会的发展,错误的、落后的、保守反动的社会思潮一般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积极作用

第一,社会思潮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充分表明,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和一定的思想文化环境下,通过不断吸取先进文化、批判落后思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文化日益涌现,并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相互激荡、彼此交融、互动共进,这有利于我们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为我们理论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科学地分析和批判落后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思潮,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社会思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受众基础,具有很大的鼓舞力和号召力,梁启超曾称其为“一种权威”。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作用深刻地体现在社会变革之中,正如许启贤先生指出的:“先进的社会思潮是新社会产生的催化剂,是旧社会的挽歌”[7],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的社会思潮的引领下取得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8]的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排除万难,将我国航天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神州飞船”的上天、“嫦娥计划”的实现均是这一精神的写照。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精神力量,它能不断引导和激励人们朝着共同的目标,群策群力、奋勇前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社会思潮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有利于了解国情民意以及各项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落实。如前所述,社会思潮反映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现状,因而社会思潮好比社会生活的 “温度计”、“晴雨表”[9]。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源于特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诉求的,人们的思想意志和精神诉求总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思潮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了各阶级或阶层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这一切有利于我们了解广大群众的社会心理,深刻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从而制定出符合国情民意的各项政策。

2.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第一,冲击和挑战我国指导思想,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全球化的深刻发展,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断涌入,并对我国民众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人在充满诱惑的西方“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面前束手无策,以至于盲从和接受西方的政治主张,“模糊了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及政治领导的评判标准,丧失了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形态,在指导思想上误入歧途”[10]。当前,各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和社会主义“倒退论”等思潮甚嚣尘上,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历史已经证明并将长期证明:凡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不断发展、稳步前进;凡是弱化或取消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指导地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面临损失,甚至失败!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削弱人们对共同理想的认同,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当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因此,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情绪和迷茫心理,一些人便利用人们的这种怀疑和迷茫心理,借社会主义的某些失误大肆攻击和污蔑社会主义,特别是随着西方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传入,他们指责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鼓吹建立“一种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新社会模式”[12],即走“第三条道路”;他们鼓吹以“民主社会主义”这种早就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和失败的模式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切造成了人们思维的混乱,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动摇了人们的理想信念。

第三,扭曲社会价值观,破坏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反映着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思想意志和利益诉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严重干扰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有些人失去精神和信念,放弃了对我国主流价值的追求,混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界限;权钱交易、钱色交易、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屡见不鲜;违法乱纪、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等社会现象时有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追求消费和享受,生活腐化等现象充斥整个社会;少数人丧失了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把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抛之脑后……社会价值观被严重扭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严重破坏。

第四,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显现,造成了一些人的不满,社会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于是国内有些人借此大肆挑拨,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行无端指责和污蔑,加上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全球化的不断拓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不断渗透,一些民众被他们蛊惑和欺骗,致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满迷茫和质疑,特别是他们打着“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歪曲和污蔑,宣扬“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13]、“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3],极具煽动性和迷惑性,并借一些处理不当的群体事件,分化和误导普通民众,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当代社会思潮的引领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多元并存、复杂多变,特别是错误的、落后的、保守反动的社会思潮会给我国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国内矛盾以及纷繁缭乱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具体说来,就是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区别对待,辩证扬弃;就必须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探寻有效路径。

(一)区别对待,辩证扬弃

当今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复杂多变、相互激荡,这就要求我们要搞清楚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基础及其现实成因,预见其给人们带来的影响,需要我们擦亮双眼,提高鉴别力,因而对各种社会思潮要区别对待,做到辩证的否定和扬弃。

马克思曾经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4]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鱼龙混杂,针对其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否定观进行分析、甄别和扬弃。对那些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思潮,我们要予以肯定,并加以完善和发展;对那些错误的、消极落后的、腐朽的思潮,我们要坚决抵制。

在对待社会思潮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抛弃以往的那种简单的“一刀切”和不假思索而一味地“堵”的做法,必须分析其受众基础和现实成因,预见其影响,必须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其分析,加以鉴别和扬弃。

(二)科学发展,改善民生

如前所述,社会思潮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状态。面对当前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观念复杂化和各种社会思潮丛生的现实,我们必须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改善民生。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坚持改革发展的成果人们共享,是我们的一大法宝。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要求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就是改善民生。当前,我国发展中出现了诸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有所扩大,公平正义被掩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必然会导致人们心理不平衡,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重视人们的呼声,正确对待人们的利益诉求,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分配制度,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公平,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缩小差距,坚持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们共享,让人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以及住房等民生问题,唯有如此,人们才可能从内心支持、拥护和认同社会主义,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体现,也是应对和回击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武器。

(三)创新工作方法,探寻长效机制

第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工作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要应对这种局面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探寻有效路径,通过建立各种长效机制来引领社会思潮。第二,预测机制。预测机制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一种通用机制,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生活领域中意义重大。对社会思潮的预测就是要求“对某种社会思潮产生的可能性、发展条件、蔓延速度及其社会后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15]由于社会思潮多元并存、流派纷呈、复杂多变,因而社会思潮的预测对象十分多元,内容十分宽泛,往往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因而对社会思潮的预测就必须结合各种社会因素,对社会思潮的成因、受众基础、理论观点、内容特征、历史背景和发展方向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揭示。建立长效的预测机制是有效规避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引领人们走出思想误区的有效渠道。第三,疏导机制。针对当前社会思潮泛滥的局面,建立长效的疏通和引导机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疏通就是要求营造一个民主讨论、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及和谐活泼的舆论宽松环境。要允许“发发牢骚,讲些怪话”;不压制、不阻塞不同观点或意见;鼓励学术切磋和交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通过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来分清良莠,明辨是非。引导就是运用正确的、主流的、积极向上的指导思想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指引。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区分鉴别,必须旗帜鲜明、强调原则,对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加以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腐朽的观点或意见进行客观评价、教育和批评,做到以理服人。建立长效的疏导机制是集思广益、追求真理和发扬民主的有效渠道,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手段。第四,评价机制。社会思潮反映的是特定时期一定阶级或阶层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状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就必须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就是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以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要为尺度,对社会思潮的思想观点、认识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16]当前,各种思潮多元并存、流派纷呈、复杂多变、相互激荡,人们对社会思潮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化、片面化和简单化,对其分析和鉴别能力日益式微。由于各种社会思潮都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大众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本质、理论来源、受众基础、历史背景和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和鉴别十分必要和迫切,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手段和渠道。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324.

[3]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7.

[4]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5]胡晓东.当代社会思潮的成因、特点及调控[M].社科纵横,2008,(11).

[6]危兆盖.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N].光明日报,2005-03-15.

[7]许启贤.社会思潮研究[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1999,(1).

[8]胡锦涛.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9]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01).

[10]陈秀丽、于慧勇.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J].学术交流,2010,(12).

[1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

[12]时统君.多样化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1,(4).

[13]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2-3.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15]张峰.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多元社会思潮的路径和机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16]冯海波.把握社会思潮本质,构建社会思潮引领机制[M].理论研究,2009,(01).

责任编辑 张小莉

G41

A

1672-2426(2012)08-0016-07

胡朝(1987-),男,江西高安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为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08ZZ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潮
《东汉文学思想史》《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英美文学通俗性
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民国时期重构“中华法系”思潮研究回顾与展望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美国金融改革思潮发生重大转变的启示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社会思潮与历史写作研究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