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一片新天地——采写提问式报道的几点体会

2012-12-21 19:18:44钟兆盈
中国记者 2012年7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湖水专业知识

□ 文/钟兆盈

(作者是《中国环境报》浙江站记者)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

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

提不了问题

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篇稿子。几年跑下来,也没有什么写提问式报道的实践经验。况且,自己学的是文科,环保行业又是专业知识深奥的领域,对环保知识懂得不多。只知道“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就是讲环保,并不了解废气、废水、噪声污染的治理技术。所以想写深度的提问式报道,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不了问题。

因为专业基础较差,所以常把新闻中的“大鱼”当“小鱼”,把“旧闻”当“新闻”。为此,我采取了几种方法来补救:一是了解“上头精神”。领会《环境保护法》《中国环境年鉴》和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有关法规、文件精神,从大的方面了解国家环境政策。二是了解“当地实情”。省、市环保局都办有环境内刊,而且年年都有合订本。一个内刊合订本,其实就是当年工作的一个缩影,认认真真翻几遍,大致就知道当地过去和将来的中心工作。三是跟着部门去调研。本人既是记者又是环保局宣教中心的一员,因此有机会跟着环保局的污控处、生态处、法规处等部门下基层去调研,并带着一些问题参加调研。

问不到点上

经过前一阶段学习、调研等积累之后,我拥有了一定的环保专业知识,这时不会像以前那样没有问题了。采访中具备了一定质询精神,对被采访者的回答具有了一定分析思辨能力。写稿时基本知道了怎样提出问题,想要表达什么问题。但这时,只会粗浅地提问,只会“一事一问”“就事论事”,还往往问不到点子上,容易让被采访者牵着鼻子走。

一次,得知科研专家对西湖水实施生态修复,让部分区域湖水肉眼可见两米多深。当即感到是个好题材,找到了一位资深的西湖水治理专家。当问起西湖水的今昔变化时,专家滔滔不绝地介绍起20多年来,西湖连续开展了流域截污纳管、钱塘江引水冲污、底泥疏浚等工程,以及完成截源控污之后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等。后来又问起为什么实施生态修复,专家从西湖典型水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水质理化状况等进行长篇介绍。因为没问到“点”上,老是被专家牵着鼻子走,一次采访几乎无功而返。

后来,在报社老师指导下,我终于理出几个简明扼要的问题,比如湖水看不深的原因、修复主要原理等。之后,只好硬着头皮再约专家采访。

向善于提问努力

能做到善于提问的记者,称得上是专家型记者了。这个时候,专业知识储备丰富,提问精彩,采访过程中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随时可以提出关键性问题。这个水平对于我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是一个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在此,仅就向努力达到善于提问中的一些体会共同探讨。

要达到善于提问,首先要做好采访前的问题设计。记者获得新闻线索会有很多渠道,文件、总结、快报、简报或网络等,在这些材料面前,记者也是一位读者,但又不仅仅是一位读者,要比普通读者生出更多疑问来,思考其中相互关联的内涵。当把这一新闻线索确定成深度的提问式报道题材时,还要去思考读者想知道什么,这篇报道最想告诉读者什么。由此根据所了解的新闻线索,认真思考要提问什么、怎么提问。可以在采访本上提前预设提问的条条框框,再按照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列出个一二三顺序。

今年3月,我从杭州市萧山区的一份简报上获悉:该区一家企业不服环境处罚,将区环保局从区人民法院告到市中级人民法院,最后环保局在这两轮环保官司中均胜诉。对着这条有价值的简讯,我思考了好久,围绕“读者”设计了采访前的几个提问:企业起诉环保局什么?企业和环保存在哪些交锋?处罚依据是什么?有没有程序违法?后来,以《依法办事还怕打官司?》为题作了深度报道,并将几个提问以小标题形式在文中出现。

要达到善于提问,随机应变很重要。在采访前,固然可以做些问题设计的采访准备,但实际采访中“计划往往跟不上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采访,原先采访设计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随着变化的情况延伸思考提出新问题,成为考验记者是否随机应变和善于思考能力的关键。

《变听为问作用有多大?》一稿就是一例。原来获得的新闻线索是杭州市拱墅区对环境信访进行100%回访,曾围绕此进行多个采访前的问题设计。然而,到了当地采访,从中得知他们在回访中,除了解本身事件外,还要主动问询是否存在和环境污染相关的其它问题,通过提前介入把信访处置在萌芽状态。这一新闻点明显要比“达到100%”价值高,由常规的被动“听”(接听投诉电话),变成了主动“问”。于是,我在接下去的采访中重新提出了:怎么想起在回访中主动问讯、这样主动问讯有什么好处、主动询问的事例和效果如何等,最后写成了这篇较有深度的稿子。

值得一提的是,善于提问的记者遇到善于回答的采访对象,容易事半功倍。虽然记者是采访过程中的“主要责任者”,但采访对象能“对答如流”,会让记者高兴不已。因此,预先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也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提问式报道都是版面上的深度报道、重点报道,时效性要求不是特别强,有选取采访对象的机会。我的体会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和有观点的采访对象较为合适。

我通过几年提问式报道的采写,基本学会了以“问”的方式来谋篇布局,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去组织报道,从不同侧面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辨证思考。通过“问”追究原因、揭示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先后采写的《看中的商铺能不能开餐馆?》《“老厂新居”矛盾是怎样化解的?》等20多篇提问式报道也在环保系统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和诸多网站转载,有的还获得了杭州市或浙江省新闻奖。“问”不但提高了自己稿子质量,也把自己带入了一个采写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湖水专业知识
湖水
牡丹(2023年1期)2023-02-20 13:48:15
鄱湖水文之歌
黄河之声(2021年14期)2021-10-28 03:53:04
翠湖水乡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2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风能(2017年2期)2017-05-15 01:52:42
翠湖水乡
民族音乐(2017年6期)2017-04-19 02:18:21
新闻线索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