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使人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2012-12-21 19:44:43智效民
民主与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通才升学率统一

■智效民

教育要使人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智效民

“启发式教育——一个人生下来好象种子,种庄稼把种子放在地里,自己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是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把人摁到框子里,最后搞成千人一面的产品还是其它?还是认为,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通过教育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两种截然相反、完全对立的教育观研发出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启发式,一种叫注入式或者灌输式。我觉得启发式和注入式是大家常见的两个概念,但往往在最普通的一些词汇中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启发式是希望用提问和对话的方式激活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认为一个人生下来好象种子,种庄稼把种子放在地里,自己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农业。”但注入式认为人生下来什么也没有,所以他们把这种教育叫做工业生产。现在的教育是大规模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所以它对学生、对下一代,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我这把年纪都深受其害,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思考。

人们把房价、教育和医疗当成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改革已经30多年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状况?这和多年来教育领域的改革不但相对滞后,而且停滞不动的状况有关。虽然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很大成绩,但在教育方面,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文革或者80年代初期阶段。大家现在不要一谈到教育为恢复高考制度叫好,其实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中国的教育没有进步。

“教育到现在为止还是一种大一统的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但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始终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而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但教育部到现在为止还是采取一种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他们统一教材(我们年轻时的大学还是自选教材,到了现在大学都要统一教材),要统一大纲,统一进度,统一考试,统一招生,前些年还统一分配,什么都统一,统一来统一去大家千人一面,都被统一模式塑造。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的主要目标是升学,让孩子们怎样上大学,所以他们追求升学率。教育部门考核中、小学的唯一标准是看其升学率,升学率高是重点中学,升学率高就可以扩大经费,另外收钱可以多收,以致于重点学校周边的房价飞涨。追求升学率的本质是让中小学把单纯的知识灌输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于是前些年《南方周末》上有一篇文章说“因为这样,人们把学校比作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把学生比作考试的机器。”我们的学生最后被塑造被训练成考试的机器。现在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太普遍了,不但高分,而且很多人没有人性。最近刚开学,家长很可怜:上大学还要送,送来以后家长就睡在操场上,孩子们在宿舍里。这太不可思议。没办法就搬出“孝道”,但就算拿古代“孝”的标准来说也不符合。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年的大学校长和教授们对这个问题,对宣传、训练有清醒的认识。那个时候有一个叫潘光旦的人(清华大学有二拐:一个瘸子是潘光旦,一个瘸子是梁思成,但他们俩人的腿都是因为意外伤害造成的,可俩人真的了不起,都是清华大学的精英)。潘光旦当时写了很多文章,文笔特别好,曾经给校长梅贻琦写过文章讲通才教育问题。他说“教育不是训练”,假如教育是训练,教育就和马戏团一样,马戏团每天训练动物,比如怎么过独木桥、钻火圈,这个训练手上可以磨出茧来,但对人的“训练”很可笑。他还说“教育不是宣传”,为此写了两三篇文章说这个事。

“培养人还是制造工具?”

从历史上看教育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有问题。中国古代教育从孔子开始后来到书院,都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孔子后来带弟子三千,那是一种虚的说法)。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讲究老师要带几个或者一部分学生、很少学生,他带你是希望通过私下切磋在人格上对你施加影响。所以古代书院教育有进步的成分在其中。胡适当年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些介绍和研究。

现代教育变了样,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搞教育的人看到大机器生产的力量,他们得到很大的启发,觉得学校的教育若能像工厂那样搞班级制,效率岂不是更好了?学校的班级制就是从工厂直接移植过来的。后来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学校就好像一个工厂,一个年级或者一个班级就好像一个车间,老师好像车间的工人,学生则成了生产线上的产品。除了人为的因素以外,教育本身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这样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好的学校都要实行导师制。当年民国时期的老校长们对这个问题也有清醒的认识。

再一个问题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有一种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欲望,洋务运动以来大家一直在赶,日本人改革和洋务运动起步几乎是同时的,但在甲午战争中把中国北洋水师打败,为什么?因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有区别:明治维新最大特点是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而洋务运动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洋务运动的本质是不要注重政治体制,以为派留学生、派人出去学习,在器物方面、军事方面学了人家就会赶上去,结果赶来赶去遭到彻底的惨败。

关于当年洋务派主张学习技术,在这个问题上,后来家长(到现在也是)一说就学理工科,学技术有饭吃,说理科是实用的,实实在在的,学文科没什么用。但说实在的,假如不懂历史,没有人文思想,就是工具,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是“一条狗”。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对这个问题有认识,办法是加强人文学科,提倡通才教育。现在很多人把通才教育叫通识教育,我觉得“通才”和“专才”是相适应的,所以我喜欢用“通才”教育说这个事。梅贻琦在30年代初当清华大学校长,告诫学生“学问的范围一定要广,这样让我们对世界有很好的了解,让我们的思想更为宽阔,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这些话很有道理,梅贻琦不但这样讲,而且这样做:大学一年级不分科,现在的大学一年级和以前的大学一年级没有可比性,当时的大学比现在的研究生强得多,而且当时大学学生少,水平要高很多。

相比之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有很好的认识,他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注重各种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品性、德性的陶冶。”只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人格的培养,品德的熏陶,这不仅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而且还会导致社会道德和政治风气的败坏。

竺可桢还说,“学校不应该是一个工厂,大学的目的不在乎学生能够赚到面包,而在于使他吃起面包来有滋有味。”这个观点和梅贻琦“要懂得生活情趣”是一个道理。面对学生们上大学找工作的想法,现在读工科找工作容易,家长们砸锅卖铁、负债累累送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让孩子找到好工作,有出路。可竺可桢当年就告诫大家:千万不要有当大官、赚大钱的想法,假如你上大学还有这种想法,那么你毕业以后很可能变成贪官污吏。比照当年这些大学校长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想想现在的大学校长和教授,我记得前些时间有一个大学教授居然对学生说,“你毕业以后赚不到上千万块钱,就不要来见我。”若竺可桢再世,可以想象他将是如何拍案痛斥。

为了进一步认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区别,不妨看看爱因斯坦的论述,他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现在讲和谐社会,把人变成工具、机器,社会怎么和谐?假如学生对人的价值不能有所理解的话,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机器,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通才升学率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4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34
统一数量再比较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财讯(2018年6期)2018-05-14 08:55:50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中国纤检(2016年12期)2017-01-20 09:23:06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中国三峡(2016年9期)2017-01-15 13:59:38
通才,时代的召唤
杨通才:无限眷恋无限情
当代贵州(2016年9期)2016-03-21 10:09:50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