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外关系中中国因素存在的原因与中国的对策

2012-12-21 17:05李家祥
理论导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印关系外交印度

李家祥

(许昌学院当代国际问题研究所,河南许昌461000)

印度对外关系中中国因素存在的原因与中国的对策

李家祥

(许昌学院当代国际问题研究所,河南许昌461000)

印度作为一个与中国一样正在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又是与中国为邻的南亚强国,在其大国外交及周边外交中,经常体现出对中国因素的潜心关注和巧妙运用。本文着重从地缘政治、历史、现实、中巴友好以及印度国内因素等方面,探析印度对外关系中中国因素存在的原因,并据以提出了减少印度对外关系中中国因素消极影响的应对之策。

印度;对外关系;中国因素

一、引言

印度外交中的中国因素是指中国的存在、发展及制定的对外政策对印度的外交行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印度基于中印地缘因素和历史原因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外交上做出的某种反应。在印度以往的外交关系中,无论从20世纪50年代印度奉行的不结盟运动、60年代印苏结盟、90年代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进行的核试验,印度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中国因素的关注和运用。当前,作为一个像中国一样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又是与中国为邻的南亚强国,为了实施其大国战略,印度正在以其快速提升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利用当前对其比较有利的国际形势,大力推行强势外交,与主要大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关系越来越活跃。在印度有声有色的大国外交及周边外交中,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中国因素的潜心关注和巧妙运用。印度外交中的中国因素不仅表现在印度充分利用了美国对不断强大的中国会挑战其全球霸权地位的担心需要“拉印制华”的战略诉求,以此达到“借美抑中”的目的而不断得以提升的印美关系上,[1]也表现在印度通过加强印俄关系,以获得与中国相比从俄罗斯获得不对等的军事支持和武器供应以保持军事上对中国造成局部优势和威慑能力上。印度外交中的中国因素还表现在印度以“东向”政策为主导的亚太外交中。近期以来,印度趁着全球各大力量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之机,与日本的关系快速升温,从经贸、政治层面上升到了军事安全等核心层面;尤其是,不顾中方一再抗议和亚洲共同发展的大局,强势介入南海问题,与越南在中越南海争议海域开采石油达成协议,并通过与部分东盟国家频繁军事互动甚至与东盟区外势力联手,来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可以说,中国因素早已成为印度对外关系中着重考虑并加以有效利用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印度在跟不同的国际力量联合或合作时总是巧妙地利用中国因素左右逢源,从而使印度外交带有明显的均势策略和政治交易的色彩。

二、印度外交中中国因素存在的主要原因

印度对外关系中存在着中国因素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内部的因素,又有外部的因素。在国际政治活动实践和对外交往中,一个国家自然要考虑他国因素对本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但印度却在对外交往中和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对中国因素给以过多关注并处心积虑地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印度决策者萦绕脑际难以释怀的情结。

1.西藏问题和中印边界冲突是印度外交中中国因素存在的地缘政治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根源。中印作为亚洲比肩的两个发展中大国,印度经常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其国家安全问题,不肯放弃使西藏像过去英国殖民者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中印之间的一个缓冲国的企图。这样,西藏问题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印安全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近50年来历届印度政府虽然口头上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达赖喇嘛在印度只是一位宗教领袖,不允许其从事反华政治活动,但实际上,印度政府非但从未取缔达赖集团在印度的存在及其所从事的分裂活动,甚至还给其以一定程度的支持和纵容,并且还认为近年来中国发展西藏的背后有针对印度的企图。今后,如果印度不放弃欲变西藏为缓冲国的地缘政治考虑,那么西藏问题不仅成为困扰中印关系顺利发展的障碍,而且也会为其他外部势力利用西藏问题挑拨中印关系提供机会。在这点上,印度却乐观其成,甚至把西藏问题看成是其发展对外关系时可资利用的一个因素。与西藏问题相联系的是中印边界问题,这是影响中印关系的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1959年西藏农奴主叛乱和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印度的惨败使中印关系从50年代友好如兄弟般的关系迅速恶化为印度对中国的仇视敌对关系,中印边界问题从此成为两国关系紧张的症结。可以说,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给印度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教训了整个一代的印度人”,而且使印度至今尚未走出当年那场战争惨败的阴影,对中国时刻保持着警惕。虽然中印双方曾就边界问题进行过多轮会谈,并在1993年和1996年达成在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定的协定和在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而且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也与印方达成了将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但印度始终对1962年的边界战争难以释怀,不肯在边界问题上作实质性让步。2011年11月,印度国防部通过一项130亿美元的军事现代化方案,计划未来5年将向中印边境增兵近10万,并配置先进武器装备。[2]印度这种在中印边境地区单方面加强军事部署的做法,不仅违背了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已经达成的共识,更与中印友好关系的大局极不相称。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恩怨,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印度的对外关系笼罩着一层浓重的“中国情结”,以中国为对手并加强对中国戒备的心理和举措在其以后的对外交往中还会经常地表现出来。

2.中印间的竞争和印度对中国的冷战思维是印度外交中中国因素存在的主要现实原因。中印作为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均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和优势。对于印度来说,与以前相比,当前印度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增长很快,2006-2010年印度年平均增长率为8.2%,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3]印度的军事力量近年来也明显大幅提升,军队的人数目前位居世界第三位,不仅拥有威慑力很强的核武器和大量先进的导弹,而且还装备了航母战斗群。同时,印度是一个软实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民主制以及人数众多且成就突出的海外印度人都是印度比较突出的软实力,对印度的崛起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以上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印度优越的地缘战略地位、丰富的资源和逐渐增强的科技实力,使印度越来越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实力和优势。而且,由于印度不断增强的实力和在多方面的优势也使印度成为各大国竞相争取利用的对象。不过,与中国的发展相比,印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把印度甩在了后面。不论在经济总量、进出口总额还是国际排序上都远远超出印度。[4]同时,中国核大国的地位、中国军队自主现代化的能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大国形象也是印度要极力追赶的目标。而印度受沉重的人口负担、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文化、激烈的民族宗教矛盾、党派纷争和政治不稳以及难以化解的印巴冲突等许多因素的制约,今后中国仍然会对印度保持相当大的优势。对于印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学者曾作过如此评价:它“不够富有,难以行贿;不够强大,难以对他国施压;不够原则性,难以号召别国”。[5]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印度与中国的国力还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然而,同中国一样,印度的重要性在日益上升,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印度重要性上升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将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很多论者都已指出了中印关系中竞争的因素在加大。[6]

中印作为背靠背的两个亚洲巨人,都有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强烈愿望,两国之间存在相互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印度却以冷战思维来看待这种竞争关系。在追求大国地位的过程中,印度不仅经常以中国为参照物,认为自己应该受到与中国一样的尊敬;而且,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印度认为日益崛起的中国会阻碍其成为大国,甚至把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误读为“崛起的威胁”。因此,印度对中国的不信任和防范之心进一步加深,把中国视为其潜在威胁和战略上要极力超越的对手。结果在印度外交中,印度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遏制中国、防范中国的中国因素时常表现出来。最近几年来,印度大国外交及周边外交十分活跃。印度发展与美国的密切关系就是希望将美国当做可以平衡中国的可靠力量,成为其通向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印度提升与日、俄的关系、一定程度改善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加强与台湾的联系,其背后均具有明显与中国抗衡的考虑。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印度高调介入中国南海问题,借此与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等连手从东部牵制中国的动机非常明显。

印度以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印竞争关系尤其表现在对印度洋的控制以及海洋权益的争夺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保护本国海上运输安全问题早已提上日程,因中国资源能源运输线均要通过印度洋,故印度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国家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中国海军需要走出国门进入印度洋护卫商船,在印度洋周边建立补给站。中国这种确保国际商业自由通航的正当行为为一向把印度洋视为自己“内海”的印度所不容,其对中国舰队驶入印度洋戒心很重,将此看成是对印度的威胁。近来印度媒体一再宣称中国已与印度在海上摆开阵势,海洋已经成为中印竞争的“新战区”。[7]印度政府更是加紧在印度洋积极建造港口和基地,打造军舰,投巨资建造航母和极具攻击能力的核潜艇,[8]以此来强化对印度洋的控制力,增强制约中国的筹码。此外,一些印度战略家还对中国发展与斯里兰卡、缅甸、孟加拉国等国的关系也非常不安,认为这是中国实施的“珍珠链战略”,旨在包围印度。[9]虽然冷战思维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已经不合时宜,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印度对冷战后国际政治的认识,中国因素始终是其外交考虑的重点。

3.印度对中巴发展友好关系的敌对心态是印度外交中中国因素扩展和深化的原因。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势不两立的宿敌。双方因国家理念的对立、外交战略的冲突以及克什米尔争端等原因长期对峙。印巴分治时的相互仇杀和三次印巴战争使两国之间不信任和敌视心理根深蒂固,至今无任何让步的迹象。当前美国反恐战争已经进入转折时期,美巴关系因为在清除本·拉登问题和北约直升机轰炸巴基斯坦军事检查站等问题上出现了严重裂痕,这有可能给本已蕴藏许多紧张因素的南亚安全形势再添诸多变数。长期以来,在与印度的对峙和冲突中,巴基斯坦始终处于劣势。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巴基斯坦需要寻求中国以抗衡印度。中巴建交后,虽经历60年来的风雨历程,但双边关系一直向前发展,成为全天候的朋友。中巴发展友好关系被印度视为是中国“插手”南亚事务,威胁其国家安全,是印度称霸南亚的障碍,对此,印度一直心怀不满。1969年7月,印度国防部长斯瓦兰·辛格在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上说:“对印度的威胁不再是来自单个的中国或巴基斯坦,而是来自两国的罪恶共谋。”[10]也有印度学者认为,巴基斯坦不断挑战印度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关键在于巴基斯坦得到中国的支持。[11]毋庸讳言,由于中巴在政治、经济和国际问题上的长期有效合作,双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中国高度重视这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同时也高度重视同印度的关系。中国真诚希望中印巴三方关系能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真诚希望印巴之间通过谈判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改变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存在的低烈度战争态势,避免印巴之间在核扩散问题上出现紧张关系升级。但印度出于对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的担心和对中国的高度防范,认为中巴是战略盟友,是印度的对手,始终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良好关系心存忌惮。在中国记者与印度上校级别的军官进行交流时,他们普遍认为中国支持巴基斯坦,这是中印之间最大的问题。[1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那种仇巴的敌对心态和对中巴友好的高度戒备心理不仅不利于改善中印关系,更不利于改善印巴关系。对于中国来说,不可能牺牲牢固的中巴关系而去着力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潜伏着危机的中印关系。在目前形势下,中印巴三边关系仍然存在着无法化解的矛盾和问题,中印关系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中巴友好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因素始终是印度外交中不得不考虑的敏感因素。

4.印度国内的一些因素也促使中国因素在其外交中进一步突显,而且这些内因更持久、更深刻地影响着印度对中国的外交判断。促使中国因素在印度外交中进一步突显的国内因素首先表现在印度对其国家利益的追求上。追逐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和实质性目的,印度外交也是如此。然而,印度追求国家利益的做法却非常耐人寻味,正如尼赫鲁所说“考虑任何问题首先得从印度的利益着眼,其次才是事情的是非曲直”。从印度的外交实践看,印度更是一惯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对世界的形势做出反应,充分利用中国因素搞“均衡外交”,使其成为各大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国家利益。无论是在两极的“大三角”还是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中,印度都能在与各方的竞争和较量的空隙中站稳脚跟,在与不同的国际力量的联合与合作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国家利益。可以说,印度深谙通过“均衡外交”来获取国家利益的成功之道。这种“均衡外交”在2010年通过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领导人“列队”对其进行的访问得到了充分展现。当前,印度插手对中国十分敏感的南海问题,其真实目的还是借炒作中国南海问题来凸显印度在解决亚太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应看到,与其他大国相比,印度能从中国直接得到的实际利益较少,相反中国的不断强大,使印度感到其国家利益特别是安全利益受到了威胁。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印度仍然会把中国作为重要的遏制对象并利用中国作为平衡器来平衡与其他大国关系以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

其次,印度传统的思想文化是使中国因素在印度外交中进一步突显的重要内在精神因素。印度传统文化中虽然有非暴力和平思想,但这并非简单的柔弱退避、隐忍无为,相反它强调必须以强大的力量作为后盾。印度传统思想文化的这种两面性在中印边界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同时,在传统印度教思想的教化下,印度在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时充满怀疑和警惕,就连美国人也承认印度教教徒心态“复杂”,充满“怀疑主义”。[13]由于中印思想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印两国在处理历史事件的方式和对待当今世界的看法上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中印两国在处理双边关系时都讲究理性,中国一般能以大历史观从长远角度来处理复杂问题,力求从稳定周边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长远利益出发,避免事态恶化;而印度则过多地表现出如何同中国周旋,利用对其有利因素把眼前利益最大化。印度外交中表现出来的特有思想文化心理会对中印关系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第三,促使中国因素在印度外交中进一步突显的国内因素还表现在印度国内政治压力方面。印度是一个公认的民主国家,民主制度能将众多的政党、集团、阶层、民族、部族都纳入到合法的议事制度框架内,能够保持政治上的基本稳定,但在印度民主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选举的竞争性使各种社会集团都在为获得政治权力去争取选民,即使是那些原来政治上消极或被排除于政治活动之外的社会集团也被动员起来卷入了国家政治,从而使印度成为高度政治化的国家。[14]在对国际关系的基本看法和对各种国际问题的处理上,不同阶层、不同党派和政治团体往往各执己见,甚至相互攻击。尤其是印度的右翼势力对印度政府改善中印关系的做法经常攻击和指责,施加压力。这种政治压力会使印度在对华政策上裹足不前,甚至出现倒退。从目前情况看,印度国内部分精英势力担心在同中国的竞争中落后于中国,他们联合媒体不断向政府施压,批评政府对军队投资不够,要求政府从美、俄、欧洲和以色列购买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致使印度单方面在中印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部署,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印度外交中,仍然会有各种势力对中国问题和中国因素进行炒作,对印度政府改善中印关系的政策措施继续攻击和指责,向政府施压,使中印关系面临许多困难和波折。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

鉴于印度越来越活跃的大国外交及周边外交中处处体现着对中国因素的关注和处心积虑的利用,而且这种中国因素的存在有着包括地缘政治、历史、现实、中巴友好以及印度国内因素等在内的复杂原因,这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印关系,冷静分析印度对中国所作的外交判断,正视印度外交中对中国因素的过分关注及对中国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首先,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印度外交中的中国因素,寻找一条在接受两国间既有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实现共存、共赢的途径和道路。一般来说,一个大国崛起必然要引起毗邻国家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并引起邻国的不安,这是常理。但是,从中印两国既是紧邻又是亚洲大国的地缘政治事实出发,两国间是否存在竞争并不是观察两国关系的要害,找到两国共存的合适方式才是关键,也是理解两国政治关系之内涵的切入点。[6]如同中美之间攻难守易的现实使双方之间的安全困境变得不那么明显而可以发展合作关系一样,[15]中印之间也存在攻难守易情势;况且,与中美关系相比,中印之间没有不可化解的结构性冲突,因此,在制定对印度的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印度国内政治的复杂性、社会舆论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单纯强调与印度的合作或与印度的对抗都是不可行的。对于双方来讲,最关键的是考虑如何在接受两国间既有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实现共存、共赢。这就需要中国从营造一个安全的周边环境的大局、从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局等一些最高层次的国家利益出发,避免情绪化的冲动,以大国外交应有的包容心态,更理智和更谨慎地处理好中印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摩擦。

其次,要积极应对,开展灵活务实的外交。针对印度对外关系存在着的中国因素可能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尤其是中国在面对当前周边国家不断缠绕、美国和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攻势这样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前,如何不再被动地处于守势,这就需要中国积极主动地应对,充分利用对中国有利的各种因素,有预见性地、创造性地开展灵活务实的外交。就美印关系来说,美印关系不断升温虽然有相互借用、“制约中国”的地方,但它们在许多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和矛盾。印度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不会愿意成为美国战略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更不会为取悦美国而丧失自己的外交独立性,“印度的DNA不允许它变成像日本或英国那样的处于美国从属地位的战略盟友。”[16]不仅如此,在某些情况下,印度还有可能借助中国的力量来平衡美国。而印俄两国同中国也存在着观点相同和利益一致的地方,尤其在反对美国单极霸权的斗争中三国的联合是一支重要力量。正如俄罗斯远东科学院著名学者A·雅科夫列夫曾指出:“在军事政治方面聚集在一起的西方国家面对的是落后诸国分散的力量,……落后国家的组织者和联系者的作用只有中俄印才能完成。与西方的矛盾首先将空前严格地规定着三个落后大国的关系,使它们必须在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方面保持一致。”[17]至于印度以“东向”政策为主导的亚太外交战略,虽然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图,但扩大对华经贸合作是印度和东盟对华关系的主导面。针对这些情况,如果中国保持低调外交,搞“韬光养晦”,不仅不利于各种矛盾的化解,反而会使印度等国对中国更加猜忌。[23]因此,只要中国积极应对,有所作为,对印展开灵活务实的外交,在新一轮的博弈中降低中国因素在印度外交中对中国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就能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安全环境。

第三,寻找中印利益的共同点,超越两国间的矛盾与分歧,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印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两国发展水平比较接近,都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建设,都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都反对强权政治,都主张南北对话,在世界格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重大问题上有着一致的立场和相似的看法。比如,中印在气候变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就需要中印加强在气候问题上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这种合作可以软化或缓解两国在其他方面的紧张关系,有利于打破两国在其他问题上的僵局。同时,中印作为世界上两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发展最快并且面临着类似发展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除了加强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密切合作之外,中印两国在践行包容性发展理念方面有着相似的思想文化传统、执政理念以及类似的现实考量和国际战略诉求,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和较强的一致性。中印两国完全可以在实现包容性发展进程中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实现世界各国的包容性发展。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包括印度在内的所有亚洲国家都应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通过扩大共识、加强交流与合作来提高凝聚力;如果相互猜忌、相互遏制,就会使亚洲整体力量在彼此倾轧中严重消耗,为域外别有用心的大国所利用。中印双方如果找到这些利益共同点,超越两国间的矛盾与分歧,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就能减少印度外交中的中国因素对中国的消极影响,使中印关系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李家祥.不断升温的美印战略关系背后的中国因素[J].理论导刊,2010,(4).

[2]http://news.qq.com/a/20111103/001311.htm.

[3]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4232020.html.

[4]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4232020.htm.

[5]Ramesh Thakar.India in the World Neither Rich,Powerful,nor Principled[J].Foreign Affair,July-August,1997.

[6]赵干城.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J].南亚研究,2010,(4).

[7]http://news.cntv.cn/china/20110920/119410_2.shtm.

[8]http://news.ifeng.com/mil/1/detail_2011_12/05/11105704_0.shtml.

[9]Charles Grant.India’s Role in the New World Order[J].Report of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London),September 2008.

[10]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1949-1999)[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11]赵干城.稳定中印关系与创造战略机遇刍议[J].南亚研究,2003,(2).

[12]马军.印度在中印边境加强军事力量建设以牵制中国[N].解放军报,2011-11-09.

[13]W.Rostow.The Diffusion of Power 1957-197

2:An Essay in Recent history[M].New York,1972.

[14]孙士海.印度政治五十年[J].当代亚太,2000,(11).[15]Charles Glaser.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War?[J].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2011.

[16]王嵎生.奏响中印合作的主旋律[J].和平与发展,2006,(2).

[17][俄]A·卡季廖夫.俄中关系——世纪之交时的求索[M].李学君,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8]Wang Jisi.China’s Search for a Grand Strategy:A Rising Great Power Finds Its Way[J].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2011.

D822

A

1002-7408(2012)05-0106-04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印度对外关系中的中国因素研究”(SKL-2011-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家祥(1967-),男,河南固始人,许昌学院当代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中印关系外交印度
资讯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王毅回应中印分歧望双方打开心结相向而行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印度式拆迁
浅析“莫迪时代”中印关系的机遇与挑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