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召
(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贵阳550018)
略论我国当前面临的“封闭”与开放关系问题
陈祖召
(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贵阳550018)
开放是世界历史的潮流,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因素影响下,我国的开放事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具体全面地分析这些问题,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开放;“封闭”;必然性;适度张力
开放是世界性的潮流,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中国的历史,强盛总是和开放相伴,而封闭总是有衰落相随。30多年前,中国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而封闭保守则没有出路。尽管历史潮流引领我们的社会从整体上走向开放,但在某些方面、某些微观领域,出于现实的顾虑,我们又不能不实行"封闭"。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究竟如何开放,开放与“封闭”,究竟何去何从?这些困难和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难免会陷入“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
历史是一条奔腾的大河,它不会徘徊、停留于某一时点与地点。当它以无可阻遏的动力滚滚向前时,必将会打破陈腐的观念,改变旧山河,建立新世界。西方哲学家波普尔、索罗斯等人相信人类社会必将出现一个“开放社会”: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理性的具有批判意识的社会。而作为他们的哲学前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早地以其深邃的目光看到了未来社会的概貌,尽管他们并不称之为“开放社会”,但它无疑地同样具有开放性。封闭、保守的民族和国家只能在历史的废墟里哀歌,而开放、进取的民族却能拥有不老的青春,并雄立于历史的潮头。古老的中国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既有过辉煌的开放经历,也有过令人黯然的封闭行举。如今,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由幼儿长大。但是,倘若要彻底地抵御“疾病”的侵袭,并拥有傲人的矫健身姿,它就必须彻底地告别自闭,能够自信坦荡地面对世界并和世界拥抱。处于历史关头的中国由此必然地要和世界发生“亲密接触”,那就是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117邓小平于此已经从世界经济联系、世界历史形成的高度来把握开放的必然性了。这种必然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途径。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应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的产物。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时,经过理论上的艰辛探索,得出了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结论。资本主义社会是典型的商品经济社会,以市场交换为特征,而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并不具备资本主义社会之发达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它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只能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马克思认为,为了能在世界经济体系里和资本主义竞争并真正超越之,务必利用资本主义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就”。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光辉思想,他认为,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第一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则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开发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2]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结合得好坏。社会主义要勇于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文化技术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他曾经将此思想表述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3]
开放,是顺应当代民族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潮流。马克思在论述费尔巴哈时深刻指出,大工业“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4]67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4]254-255今日的全球化浪潮已经席卷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如果置身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则既不可能也不敢想象。
第二,中国国情的推动。首先,在政治方面,一味照搬苏联模式并不能解决中国自身发展的问题。我国建国初期借鉴苏联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与管理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日渐明显,严重阻碍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后来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1]237其次,在经济方面,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根基之上的,当时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通过开放,则可以“借鸡生蛋”,利用外资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以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
开放,充分利用了时代主题转换所带来的机遇。新中国建立之初,就遭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封锁。迫于生存压力,反帝、反修、备战成为开放前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国际局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正是由于缓和的国际局势所创造的良好条件,中国义无反顾地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中国当前的开放是必然的,但并非必然地是一条坦途大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它不仅是中国史上更是整个人类史上的伟大壮举。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更由于国内存在着诸种矛盾和问题,我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开放事业正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经济开放面临的问题。当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资本的流动与资源配置急剧增速,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可以说,中国与世界已经结成了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然而,由于世界经济风险潜流暗涌,经济开放既不能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也容易使国家受到外部变化的冲击,从而引发国内的动荡。中国的经济开放面临着以下困难和问题:其一,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有待提升。我国当前的出口产品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科技含量较低。其二,自主创新不足。引进外资和技术固然可以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但是同时也导致一些企业过于依赖引进从而缺乏创造力。其三,地区间开放差距较大,尤其是西部地区需要提升开放度。此外,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开放型经济还面临着其他困难,如服务贸易的保护政策、贸易争端的应对机制和国际经济风险的防范机制还没有建立和健全等等。
第二,政治开放面临的问题。政治开放,也即政治体制改革,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16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总体而言,依然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当前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阻力与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既得利益者的阻碍。邓小平早就敏锐地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1]164既得利益者是政治改革的最大阻力。其二,权力结构配置不当。中央和地方之集权和分权的矛盾需要得到合理的化解;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一把手”专权现象比较严重。其三,人大代表的部分权利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现实的政治实践中,人大的立法权有了比较充分的体现,但人民代表的质询权、监督权和罢免权未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其四,党务、政务需要进一步公开。此外,政治开放还面临着其他问题。
第三,文化开放面临的问题。随着开放水平的提高,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文化的开放已经成为文化繁荣的泉源,而封闭和保守则意味着背离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国的文化是需要开放的,但是文化上的开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困难:其一,文化霸权主义的进攻。由于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西方强势文化会强烈地诱导我国民众认同其所谓的“优越性”,进而威胁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安全。其二,文化领域保守势力的阻碍。其主要表现是排斥外来文化、极度推崇传统文化,认为从古人那里可以寻找到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良方。其三,文化上的“全盘西化”主张。这种主张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一味鼓吹蓝色文明,给人们正确地认识“开放”制造了思想上的混乱,并对中国形成了现实的威胁,此外,这种主张也为文化保守势力反对开放提供了借口。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从而形成了当前所面临的“进退维谷”难题,其要害在于:倘若我们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则进不能,退亦不得,难免窘迫。
经济、政治和文化开放中所面临的问题,就某种含义而言,同时也是它们“封闭”中所面临的问题。封闭和开放实乃一个矛盾统一体,开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封闭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开放和封闭,相互依存,不能截然分开,开放内在地包含着封闭,而封闭却先在地预设了开放。开放,固然是既定的大政方针,但是也不能为了“开放”而触动“底线”,那些牵涉国计民生安危大局的核心领域是必须“封闭”的;“封闭”固然是必要的安保手段,但是封闭的领域绝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开放将成为空谈,我们一定要具有“开放”一切“底线”之外非要害领域的魄力。勇敢地开放,审慎地“封闭”,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是我国开放战略走向胜利的保证。
第一,经济领域的开放策略。无疑,在经济领域我们一方面需要继续“开放”,以促进自身的有序发展,主要途径如下: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二,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完善开放布局。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开放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其三,更好地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在继续高质量引进外资的同时,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其四,切实促进互利共赢的战略。如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适度的“封闭”,也即主动防范风险和维护自身的稳定。为此,可以采取如下举措:其一,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壁垒相继被消除,国际服务业巨头在华投资规模不断得到扩大,为了应对它们所带来的优势冲击,我国必须制定适宜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以进行有差别的保护,譬如,对我国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低端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及战略性服务业要给予有效保护,防止因“洋打工”涌入过多,给国内服务业就业者造成压力;至于涉及国家主权与安全以及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领域,应严禁外资进入。其二,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体系尚很脆弱,倘若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必然会使国内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健全的监管机制恰似一道“防火墙”,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总之,为了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既要勇敢地“开放”,又要审慎地“封闭”,诚如丹尼·罗德尼克所言,“开放是一把双刃剑,要让开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我们就必须对之加以精心呵护和护养。”[5]9
第二,政治领域的开放策略。政治开放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由于政治开放牵涉到政权安全、社会稳定等利害关系,我国适宜在渐进式“开放”的同时,对于政治领域某些坚实的“内核”必须“封闭”,不容松动,否则,有可能重蹈苏联之覆辙,葬送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为此必须做到:其一,对于基本原则的坚持。政治开放,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领导核心上,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制度设计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6]27在目标取向上,坚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些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实根基,绝对不能动摇,否则政治开放就会偏离正确的航向。其二,对于改革目标的果断“开放”。政治领域实行开放,方可以吐故纳新、除弊兴利,从而给我国的政治格局增添活力,并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和赢得群众更广泛的拥护。为此,首先需要继续解放思想。要牢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其次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力戒“人治”,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特别是中央和地方关系需要从法律上得到规范。再次要革除城乡二元治理的弊端,逐步实行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最后,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完善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等等。
第三,文化领域的开放策略。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中国文化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建设先进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以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此需要做到:其一,自觉开放,博采文明成果。文化开放的首要基础在于文化自觉,也即要秉持开放心态,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7]142然而,现实中,“各美其美”已属不易,“美人之美”更属难能,因而我国在文化的交往上便存在着“西化”和“保守”双重“围城”问题。要破解“文化围城”的“迷魂阵”,我们需要做到既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根基,又要超越自己的文化局限和偏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如此才可以使中华文化有源头活水,从而走向现代化,走向繁荣兴盛。其二,适度“封闭”,促进文化安全。文化有着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基于文化安全之考虑,中国的文化不仅要开放,而且要适度“封闭”。开放,可以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以哺育和壮实自己,不使自己的文化在“封闭”中归于沉寂;而封闭却可以抵御“霸权文化”、“庸俗文化”的侵略,使自己的传统文化精粹得到继承和发展。至于“封闭”的手段,则可以采取严格审核和限制上映、播放、出版具有渗透意图的境外文化产品,关闭不健康的境外网络链接等等。这项工作必须结合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注意到文化的先进性、现代性,从而在源头上将“霸权文化”、“庸俗文化”拒于国门之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走开放复兴之路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必然性。在面对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时,我们要能够承担起历史主体的责任,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矛盾一一化解,如此才能够将这种必然性尽早地转化为现实。只有保持“封闭”和开放的适度平衡,我国才能够解决当前面临的开放层面的“进退维谷”难题,才能使我国持续稳定地将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下去,进而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302.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美]丹尼·罗德尼克.新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国家:让开放起作用[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9.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
[7]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142.
D61
A
1002-7408(2012)011-0051-03
陈祖召(1977-),男,湖北广水人,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
[责任编辑: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