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兵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影响党群关系的利益因素分析
蒋维兵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利益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核心因素,是政党和群众结成一定关系的原动力。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运行机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益主体的理念对党群关系有导向作用;二是合理合法的利益制度保障党群关系的有序运行;三是利益的动力作用推动着党群关系不断变化。其最终产生的负效应是利益矛盾引起党群关系紧张;正效应是利益协调导向党群关系和谐。
党群关系;利益;原动力;机理;效应
政党政治要良性运行,必须处理好四对关系: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内关系和党群关系。这四对关系中,党群关系直接关系到政党能否取得并巩固执政地位,在政党政治研究中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意义,制约和决定其它关系的变化发展。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在宏观上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四大类,在微观上包括党组织的设立情况、党员的个人素质、普通民众对党的认同度等。在众多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中,利益是贯穿和影响党群关系始终的核心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运行机理和最终产生的正负效应,探讨利益在密切党群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群关系是指政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种互动状态和过程。政党与群众之间的互动结果一般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党群关系和谐,一是党群关系紧张。党群关系和谐给执政党长期执政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反之,党群关系紧张往往导致执政党丧失政权,甚至造成亡党亡国的危险。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动着政党与群众进行互动呢?
不管是政党还是群众,他们都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不管是自然史还是社会史,离开人的存在和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7任何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属性,概括起来,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把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观察人,走出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人”误区,确立了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也就是说,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他的对象性存在物,人如果失去与之相对应的对象,人就不再是人。那么,与人的存在相对应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世界上一切存在物包括人本身都是与人相对应的对象物,但在纷繁复杂的对象物中,最重要的是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存在物,这就是通过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也就是物质利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76-79物质利益的生产和满足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不管是政党还是人民群众,都必然要和包括物质利益在内的各种利益发生联系,利益成了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当然也是利益把政党和群众连接了起来。
为什么利益具有如此大的功效,能够把政党与人民群众连接起来?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共同的利益诉求是群众与政党结成一定关系的基础。第一,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群众离不开党,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证。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2]151人民群众的构成相对复杂,有先进、落后之分,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这就要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群众组织起来,引导群众朝先进的方向走,朝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前进,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一是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利益的实现和发展是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第二,党要执掌政权和进行国家建设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参与,人民群众是利益和财富的创造者。从政党的定义来看,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成立时就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党代表人民利益并不等于党自身能够创造一切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广大人民自己的事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党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但最终创造社会财富的还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把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和买办资产阶级攫取的人民利益还给人民,人民正是看到党和自身利益的一致性,才加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来,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如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动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中国。”[3]139同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也是人民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也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4]581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人民才会拥护党的领导和执政,并以积极的行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繁荣富强才可能实现。总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1]490利益特别是共同利益使政党和群众结成一定的关系,利益同时也成了影响党群关系的晴雨表。
为了进一步厘清利益是怎样影响党群关系的,还需要分析利益在党群关系建设中的运行机理。一般来说,机理指事物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成事物的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二是构成事物整体的各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实现一定的功能;三是构成事物的整体总有一定的运行规则和工作原理。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运行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利益主体的理念对党群关系的导向作用。利益主体的理念实际就是指群众和政党的利益观,不管是政党还是群众,他们对利益都会形成一定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社会成员怎样看待个人利益和国家共同利益、执政党怎样看待自己的正当利益和人民利益。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指导。一方面,人民对自己的利益诉求要坚持正当和适度原则。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受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具有客观性;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事实要求人民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适度的利益诉求,这将更有利于个体利益的获得和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党要真正做到利益代表性,不与民争利。中国共产党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285我们要坚决打击少数贪污腐败分子把人民利益攫取为自己的私利,还要进一步规范党的领导和执政,防止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合理合法的利益制度保障党群关系的有序运行。研究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运行机理需要建立一定的利益制度来确保利益来源、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正义和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和实现。任何社会的任何时期,社会成员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别,利益差别过大就会引发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和冲突严重威胁到党的领导和执政。为了保障党群关系有序运行,我们要从构建利益制度入手,任何利益制度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度,都是为了调节社会的利益矛盾,避免人们在利益冲突中同归于尽,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实现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利益。我们所要建立的利益制度不是为了少数人的私利,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要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制度、利益协调制度、利益决策制度、利益执行制度、利益监督制度、利益评价制度等多种利益制度。现阶段利益制度安排的核心是要确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处理好多种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只有人民的利益有制度保障,利益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之后,人民才会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执政,党群关系才能趋向良性发展。
三是利益的动力作用推动着党群关系不断变化。人们对利益的依赖性使得利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利益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参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来获取更多的利益,正如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的第一篇文章指出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187利益的动力作用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表现为政党与群众之间关系的亲疏离合,利益具有无限膨胀的属性,它推动着社会成员不断追求自身利益,并力求实现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受客观历史条件和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要实现利益最大化更多的只是美好的愿望。为了使利益追求者在实现利益的过程中不至于自我毁灭,使利益的实现达到有序化状态,维护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团结,就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和领导。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党和执政党,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执政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不管是党的领导还是执政最终的归宿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谐,客观的现实是我国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还相当尖锐,有时甚至以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导致党群关系出现紧张升级之势,这就是利益不协调对政党和群众关系发生作用,导致党群关系紧张。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在发展好人民利益的基础上维护好人民利益,努力实现以人民群众之间利益和谐带动党群关系和谐。
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利益主体围绕利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和过程。利益关系引起的结果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利益矛盾和利益协调。
第一,负效应:利益矛盾引起党群关系紧张。利益矛盾是指不同利益主体在实现维护发展利益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不和谐状态和过程。利益矛盾是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引起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引起利益差别,利益差别引起利益矛盾和冲突。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不管你是否愿意,都会不同程度地卷入利益矛盾和冲突之中,利益矛盾在其现实性上是利益主体的利益需要与利益满足程度的矛盾,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由于利益矛盾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使得利益主体的利益差异或利益相同都可能引发利益矛盾。为了深入研究利益矛盾,我们需要把利益矛盾按照利益主体的层级来划分,这样可以把利益矛盾分为同层级之间利益矛盾和异层级之间利益矛盾。同层级之间利益矛盾如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如果把视野扩展到全球,就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异层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如个人与集团、阶层、阶级、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某一国内组织与国家的矛盾,某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矛盾等等。党群关系研究中的利益矛盾主要是指作为个体的公民对少数贪污腐败分子以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的强烈愤慨、对利益集团通过绑架国家公共权力获得的收入感到不满,对由于政策制定失误导致社会分配严重失衡引起贫富差距拉大产生的怨恨,以及个人利益与整个国家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引发的冲突层次较轻的矛盾。“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6]130利益主体总是不断地追求利益客体,并且力求实现利益最大化,而现阶段社会资源满足利益主体的需求总有一定限度,因此,利益主体之间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是把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如果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卷入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相关者从整体上包括三方:利益矛盾和冲突中的受损者、利益矛盾和冲突中的获益者、利益矛盾和冲突中的调停者。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结果往往是零和博弈,必然导致一方的利益受损和一方的利益获益,如果任其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和扩大化,最终会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中都受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国家就成了化解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中介,而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政党来组织和领导的,这样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就成了实际上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调停者。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执政党作为利益矛盾和冲突的调停者也会导致党群关系出现紧张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利益矛盾和冲突中的利益受损者往往不是从自身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和利益竞争对手存在实力悬殊方面找原因,而是把失败归咎为执政党在方针、政策、具体操作措施方面对他们不利,把执政党作为自己失败的替罪羊。二是在竞争中的获胜者并不一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持肯定态度,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在竞争中获胜完全是自身在能力、条件等方面处于优势的结果,而不会轻易对执政党存在感恩之情。三是如果执政党本身在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等方面违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给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实现过程中不是扫清了道路,而是制造了障碍,这样引起利益相关者的怨恨甚至仇恨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由此必然导致党群关系紧张,严重威胁党的领导和执政。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调停者,党在化解利益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上面论及的三种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利益分配的重新洗牌导致利益失衡加剧,现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以利益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党只能从整个国家的共同利益来考虑作为个体的个人利益,由于个人追求的是与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特殊利益,所以个人往往把共同利益视为“异己的”、“不依赖”他们的利益,个人利益的无限膨胀性与执政党满足个人利益的有限性发生了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整个国家是通过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以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来实现作为组成人民群众的公民个体的个人利益,这就导致一旦利益主体的利益需要得不到满足,利益主体往往把责任归咎到执政党身上,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党群关系的紧张。我们应该努力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通过实现利益的动态稳定与和谐导向党群关系和谐。
第二,正效应:利益协调导向党群关系和谐。利益协调是人们为了实现利益和谐而对人们的利益观念、利益行为、利益结果进行调整的过程或利益相对和谐的一种状态。这里的利益协调是指动态的、相对的利益协调,而不是静态的、绝对的利益协调。动态的利益协调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进行利益协调,不能因为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扩大或某些政府官员的腐败而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相对的利益协调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按劳分配制度,而不能重蹈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锅饭时期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覆辙,走向唯心主义利益观。
利益协调导向党群关系和谐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必然以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谐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利益主体的利益需要得到满足或者利益主体之间以公平正义的方式达到了利益实现,利益主体就会从心理和行为上对社会进行认可,进而对领导社会和国家的执政党持认同和感激之情。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和谐导向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包含了党群关系和谐,因为不管是政党还是群众都是由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组成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本来就是党群关系和谐最好的表现形式。
为了通过利益协调导向党群关系和谐,当前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的基础上,处理好各种利益分配问题,特别是把着力点放在从制度上构建党的利益代表机制,为执政党代表人民利益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代表性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二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代表性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党的宗旨是政党存在的目的和意图,也是政党存在的理由,它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党除了代表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与人民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三是党的利益代表关系到党能否实现长期领导和执政。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7]要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既要大力发展人民利益,也要代表好人民利益。党只有做到不与民争利,人民才会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党群关系也就会更加和谐,党的长期领导和执政才能实现。
总之,利益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核心变量,我们应该加强利益与党群关系相互联系的研究力度,真正厘清利益在党群关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构建一定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党群关系和谐,进而导向整个社会和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9-28(1).
D26
A
1002-7408(2012)011-0035-04
蒋维兵(1976-),男,四川南充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