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远华,宋英俊
(1.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2.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刍论时代变迁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的理论自觉
唐远华1,宋英俊2
(1.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2.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冷战结束以来,“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对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一定冲击。文化影响力取决于文化特质和文化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信息选择渠道和范围的深刻变化以及批判性选择信息方式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了一定挑战和考验。新的文化环境迫切需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对本政党特有的政党文化和对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保持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理论自觉;文化自觉
毛泽东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694冷战结束以来,作为世界形势巨变的反应,西方世界喊出了“历史终结”的口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效应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此起彼伏,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形势独好。声称“历史终结”的福山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初预言失败,但仍对中国的发展颇有微词。从西方学者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理论反应,我们能深切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维护西方制度的理论使命感和自觉性。他们的理论诚然也反映世界形势变化,但却始终选取有利于维护西方制度的视角,当世界形势总体对西方有利时,他们虽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但却情不自已地对历史做出最终裁决,坚决认为历史已停留于资本主义;而当形势对西方不利时,他们转而反对一切宏大叙事,并极力找出对己有利而对他不利的因子。西方学者的理论态度和理论自觉尽管无法改变历史的潮流和趋势,但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和考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需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的理论自觉:一是无论西方理论包装多精美,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二是无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还是高潮,都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三是对理论的解读和发展必须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宏观与微观变化并科学解释宏微观变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的理论自觉,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2]3在中华文化力尚不够强大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交流新态势,很可能对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一定负面影响。而国内外文化交互影响的相关研究表明,民族国家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美国学者福山以维护西方制度的高度理论自觉性向世界宣告:自由与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福山以黑格尔唯心主义为立场,认为人类历史起始于寻求承认,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承认斗争”的历史。而对于人类民族多元化形成的不同文化形态,福山却认为:“民族主义者要求承认自己所属的语言、文化或族群。这种承认形态比自由国家的普遍承认缺乏合理性”。[3]10因福山觉得这是以人类社会集团之间的恣意性差异为基础,并认为文化是宗教、民族主义和一个民族伦理习性与习惯的复合体,会妨碍民主政治制度与自由市场经济的建立。福山看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但反对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这种反对是基于普及西方式自由民主的需要,将文化简单界定为政治的工具,却忽视了文化本身应该具有的民族、地域以及承载文化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某些特性。这种思想潜含着这样的逻辑推论,适应西方式民主自由的文化根基才能而且必须得到承认,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承认斗争的历史”出发,这种文化若得不到承认就很可能演化为一场场寻求承认的斗争。这种带有西方理论自觉性的文化包装潜藏着文化侵略思想。诚然,当前西方文化进攻方式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更多以强大的经济和引领潮流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为载体间接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也带有高度的西方文化的理论自觉性,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持久深沉地接受他们的文化影响,承认他们的文化。
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提出了未来世界秩序重构不再由意识形态决定,而由文化的亲缘性决定。“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4]6“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4]7文化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决定着国家与国家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疏远近。亨廷顿看到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意识形态斗争方式的变化,意识形态作为政治价值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两极格局时期的对垒和对峙非常尖锐,两极格局终结后,一球两制依然并存,两种制度的对抗斗争由合作竞争取代。但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存在,只不过不再以纯粹形态出现,而是融合于文化之中。以文化同源性定亲疏,尽管淡化了文化领域中的政治斗争,却将文化冲突绝对化,在文化斗争中保持自身特性,是文化自觉的题中之义。当前文化之间的竞争更具物质性和利益性,更多以经济合作与交流姿态呈现,文化竞争的赢家不仅能获得巨大经济利益,更能收获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或强或弱的文化认同。保持文化自觉不仅需要练就文化创造的高强本领和打造优质文化产品的强大能力,更需增强文化免疫力和理论自觉性。
德国Essen大学通过对文化冲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每个文化区块的文化特性差异不大,那么文化之间就会相互融合;如果差异很大,那么文化融合将很难发生。那些特质比较弱的文化,可能就在强势文化的压迫下走向衰亡。[5]277这一研究成果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文化交流历史的真实写照,一些曾经璀璨耀眼的人类文化明珠,古巴比伦文明和玛雅文明等,由于种种原因沦为弱势文化而被强势文化吞噬成为人类文化的流星。德国Essen大学的这项研究对于中华文化建设无疑具有强大的警示作用,它告诫中华儿女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者,在文化交流与交融日益频繁的今天,倘若不能保持高度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浑浑噩噩,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自吞自身文化被吞噬的苦果。诚然,中华文化有深厚的底蕴,但若不能深挖和弘扬,再深厚的底蕴也无法崭露头角,展示魅力。因此,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保持高度理论自觉,让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内敛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自我并不断优化自我。
费孝通先生的文化场理论告诉我们,文化没有界线,文化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文化场,不同文化形成的文化场可在同一空间互相重叠。[6]19从物理学角度看,场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场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由物体能量决定,而文化场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半径则取决于文化核心和文化精华。那么,中华文化的文化核心、文化精华是什么?怎样在西方文化独占鳌头的全球化形势下让中华文化走出中国进入世界的中心?如何在文化竞争中吸纳其他文化精华的同时又保持中华文化本色?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如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尚未完全走出低谷之时让马克思主义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保持高度理论自觉,在理论研究中给予解答。
(二)
传统社会,人们的思想信息主要源于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信息传播单位和个人以及个体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中,信息接受者往往明确知道信息的源头并根据信息源头自我辨别信息真伪,思想信息的自主选择意识和空间都不大。但信息时代,思想信息的传播通过虚拟空间打破了国界和地域的界限,人们往往很难清楚了解信息来源并自我辨别信息真伪,思想信息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以及真假难辨的趋势,这种思想信息传播方式在丰富思想、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容易导致思想混乱。对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一定冲击。
思想信息渠道多元化,思想选择时空延展、范围扩大,在比较中确立思想取向较之“灌输”中建立思想取向,从形式上看更符合思想自主性要求,但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和考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较为封闭,无论是人的流动性还是思想的张弛度都不大,人们对社会主流思想保持着很高的认同,干扰社会主流思想的因素较少。但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流动性极大增强,从内部环境看,大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职业身份深刻变化,现实环境变化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强烈冲击,昔日传统和相对保守的思想变得现代和开放,对人的评价从过去高度重视政治品行到更为重视经济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人忽视道德品行,将经济绝对化和利益至上的不良倾向,对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自我奉献精神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外之间的资金、人员、信息往来空前活跃,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受到西方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发生深刻变化。在形成效率、效益、公平和竞争意识的同时,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逐渐占据部分人的思想空间。大多数人在努力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人不惜败坏社会风气、损害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以谋取暴利的坑蒙拐骗行为,甚至出现了部分党员干部为追求不当得利铤而走险、贪赃枉法的现象。这些人特别是党员干部唯利是图、追求享乐的行为无疑严重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与此同时,西方鼓吹的思想自由对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一些人在对西方思想自由的欺骗性和虚伪性缺乏深刻认知的条件下,盲从于所谓的思想自由。实质上,西方鼓吹的思想自由只不过是他们在思想信息战场上的锐利武器,其意图在于混淆视听,动摇甚至颠覆人们一贯的思想信念。在资产阶级思想战胜封建主义思想以来,尽管有思想自由的外衣,但西方的思想控制却一如既往,犹如一位美国教育部官员所言:“我们美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有许多观念要传播。尽管我们的社会有很大变化,但我们的政治价值观念两百多年来没有改变。”[7]94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盛传的时代,美国甚至不惜采用“麦卡锡主义”来对付马克思主义,对外,美国则根据需要采用或温和的“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方式,或激进的武力手段对付自认为对西方价值可能形成影响和挑战对手。
思想取向多元化条件下,批判性选择思想信息成为常态,理性批判和非理性批判并存,非理性批判立场和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条件下,随着人们视野的拓展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接受思想观念和思想信息时往往不再像封闭社会时期,高度相信政府的宣传。改革开放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往往带有批判性地选择思想信息。批判性在培养人们理性思维和自我主见、立场的同时,也容易导致怀疑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但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人也逐渐失去自我立场,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以资本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完全对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若以资产阶级的立场和标准衡量,得出的结论无疑有利于资本主义,以西方标准批判马克思主义完全是一种解构主义的态度,只会瓦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非理性批判,打着创新的幌子,让一些猎奇又缺乏辨别力的人失去立场,在标榜批判性的同时对西方思想却失去了批判立场和批判能力。一些人在西方社会淡化意识形态的蛊惑下,在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却强化了西方意识形态,甘当西方的思想俘虏而不自知。
理性的批判应该以建构和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站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内以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标准对理论进行批判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清醒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百六十多年前,今天的社会实践背景与当时相比已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倘若完全以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本本为准绳、僵化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站在教条主义立场空洞地抽象地谈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却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强化、优化马克思主义,只会扼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窒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前苏联、东欧国家僵化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观使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改弦易辙,致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和挫折,就是惨痛的教训。
(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如今,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新命题日益深入人心,得到普遍而广泛的认同和遵循。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党的思想文化建设方面也出现了诸多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自觉不自觉地淡化意识形态斗争的自觉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十分危险,因此,迫切需要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保持高度理论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建设。
首先是要对本政党特有的政党文化保持理论自觉。任何政党都有自身特有的政党文化,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党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是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对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提出了严峻挑战和考验,对此,邓小平同志信心十足地说道:“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8]382“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8]383这就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理论自觉的最高体现。针对“历史终结论”,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主体,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坚信苏东剧变只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失败,共产主义之所以难以在短期内进入新的高潮是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9]33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这一历史规律决不会自发作用于现实世界。特别是“马克思创立社会历史理论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是凭借宏大的经济力量而得以展开的”[10]40-41“而今天的社会现实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10]41历史社会现实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深刻反映并有效应对现实变化,正如衣俊卿教授所言:“在这种语境中,如果我们不以多样化的微观解读和微观叙事来补充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理论范式,那么,这一社会理论就很难同今天的社会现实建立起真实的关系。”[10]41在此,衣俊卿教授实质上是提醒我们,社会历史现实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思想理论研究方式急需转型,实现从宏观范式向微观范式的转变,敏锐洞察现实变化,并对变化进行微观细致的解读和阐释,这既是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也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感的基本要求。宏观范式下的微观解读能让理论更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大众心理,针对西方鼓吹的“思想自由”对“灌输”理论的挑战,一方面需要以生动鲜活的现实揭穿其“思想自由”的面纱;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大众思想信息心理和规律,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契合心灵的阐释和表达。真理并非无须包装,如果真理缺乏包装,在精美包装的谬误面前会失去感性吸引力,没有感性吸引力,真理就难以进入人的视野进而是心灵。
其次是对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保持理论自觉。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理论自觉是文化自觉的重中之重,文化自觉是理论自觉的基础和前提。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6]22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曾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转型失败,各列强企图从精神上瓦解中华民族,武力入侵的同时特别加强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经过长期奋斗终于踏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却难以像“中国制造”那样所向披靡,相反,中华民族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自身文化内聚力逐渐削弱。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加快,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民族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更需要强劲的软实力。没有文化复兴,难以实现民族复兴。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特别需要加强文化沟通融合。近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误判,其中不乏恶意因素,这些经过包装的恶意误解误判通过大肆炒作,导致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担心和抵触,给中国发展制造了不少麻烦。特别是中国外部环境正发生微妙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与我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大致上与我能和平共处,但近年来,有些国家却不顾我国本着和平处理争端的立场和态度,一意孤行扩大事态,还将一些与这些地区无关的大国纷纷拉拢掺和。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发展国家硬实力,展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软实力,加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加强对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与“和平崛起理念”的研究和展示,以生动鲜活的史实展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爱好和平。众所周知,郑和七下西洋带领船队最多时达两百多艘,壮士达两万七千多名,但我们没有捎带侵略任何沿途国家,而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战船只有四十多艘,士兵四千多名。相形之下,足见爱好和平是中华文化固有传统。而今,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场理论”,两种理论视角不同,但却映照着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巨大差异,前者“把国家的领土概念引申到文化领域中来,把不同文化划出界线,来强调文化冲突论”;[6]19后者则更关注“世界上,若干主要文化正处在大规模的接触、冲突、嫁接,一直到融合的过程中”,[6]18-19强调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集,这种视角更能尊重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赢得和平美好的未来。但不同文化的影响力不仅源于文化本身的魅力而且源于文化理论的沁润力。在西方已把文化与政治融为一体的大背景下,必须使我们的政党文化与民族文化形神合一,而这在理论上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实践上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2]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G].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0.
[3][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7.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
[5]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7]金坤城.关于意识形态管理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2).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10]衣俊卿.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J].中国社会科学,2011,(3).
D26
A
1002-7408(2012)011-0032-04
重庆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主体研究” (2010QN Z X 43)的阶段性成果。
唐远华(1976-),女,四川岳池人,法学硕士,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宋英俊(1974-),男,四川南部人,哲学硕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杂志社副编审,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