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路径的理论探析※

2012-12-21 14:09吴云勇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纯收入农民收入农民

吴云勇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路径的理论探析※

吴云勇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焦点和集中反映。当前农民增收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要求系统总结中国在农民增收问题上的经验和缺失,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积极探索“十二五”期间实现中国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路径,并迈出实质性的步伐。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观点的梳理可以看出,从“三农”内部、“三农”外部、政府制度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可以作为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

农民;持续增收;路径选择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快慢,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也是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1]温家宝总理在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说明时除了强调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也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焦点和集中反映,换言之,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主线,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及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农民增收不只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中国政府应该也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2]这也是2004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连续九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强调农民增收问题的主因。详见表1。

这些“一号文件”在传递出农民增收问题重要性的信号的同时,也说明了当前农民增收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是“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很低。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根据统计资料,如果按照人均年纯收入人民币683元的贫困线标准,2005年底,全国有2365万农民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2%和中国总人口的1.8%。683元平均到一年365天,相当于每天生活费不足2元。如果以人均年纯收入人民币869元作为“低收入人口”的统计标准,贫困人口则增加到9000万人。而869元平均到一年365天,每天开支还不足2.4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将贫困线提高到人均年纯收入1274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天生活费3.5元,照此标准测算,中国仍有2688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果按照世界银行《1980年报告》制定的全球贫困线标准——1985年购买力计价的370美元(人均生活费每天1美元)①世界银行制定了两条全球的贫困线:任何收入低于以1985年购买力计价的275美元的家庭均被列为“极端贫困”,而那些低于370美元的被列为“贫困”。,折合人民币约3000元,即使是人均纯收入最高的2010年的5919元,中国农村约有1/5人口在全球贫困线标准上下徘徊。如遇子女上大学、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等,即使收入高于贫困线的农民也不可避免会返贫。

2.农民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增长数量上来说,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34元,到2010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年均增加为181元,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978年是343元,到2010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年均增加为586元;从增长速度来说,这些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只有12.49%,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为13.32%;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来看,1978年这个比例为2.56,2010年扩大为3.23,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则达6倍(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城乡差距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带来的负面问题将会相当严峻。因此,2010年中共中央将“三农”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之上。

3.农民收入地区之间不平衡。东部地区凭借其资金、技术、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的优势,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长要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时由于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市场条件发育较好,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要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为8142.8元,中部地区为5509.6元,西部地区为4417.9元,东北地区为6434.5元。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很大。

4.农户间收入差距突出。从人均纯收入五等分分组来看,2010年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只有1869.8元,中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分别为3621.2元、5221.7元、7440.6、14049.7,高、中上、中等、中下、低收入户间的收入比为7.5∶4.0∶2.8∶1.9∶1.0,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为8.7∶4.9∶3.3∶2.1∶1.0,家庭经营收入比为6.8∶3.7∶2.7∶1.9∶1.0;财产性收入比为15.9∶4.2∶2.7∶1.7∶1.0;转移性收入比为5.0∶2.4:∶1.7∶1.4∶1.0。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农户之间收入差距很大。

二、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意义

1.促进农民增收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最终都要落脚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衡量党政领导能力的主要标准,就是看是否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只有促使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

2.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城镇化大局。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实现现代化,城镇人口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有序转移是中国减少农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促进现代化进程的问题。

3.促进农民增收关系扩大内需的大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国内需求密切相关。生产与消费是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当前内需不足,主要是农民需求不足,而农民需求不足又是因为农民收入太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提高农民收入对促进内需扩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农民的需求,而只有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内需才有扩大的基础,才能把农村变成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此来拉动中国的内需。[3]

4.促进农民增收关系稳定大局。截止2010年底,中国有134091万人口,其中67113万在农村,约占总人口的50.1%,第一产业人员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的67.4%。占中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是国之本,农伤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安天下安”是古人反复阐述过的道理。当今社会,要稳定社会大局,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富裕起来,农民增收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农民富裕起来就会安居乐业,农村这块天地也就能稳定。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也隐含着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着稳定的大局。因此,当今之计,就是尽快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民的各种困难,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5.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全面小康大局。在中国,农民是全国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全面小康,顾名思义就是全社会、全体国民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农民收入指标是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指标,农民收入增加了,其他指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关系着全面小康的大局。[4]农民增收问题触一发而动全局,其能否顺利解决,极大地影响着中国能否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系统回顾中国农民增收演进的历程,总结中国在农民增收问题上的经验和缺失,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积极探索“十二五”期间实现中国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路径,并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三、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现阶段传统的农民增收措施的能量释放已接近极限,选择何种路径才能有效破解新形势下农民持续增收难题急需研究。而且,农民增收问题一定要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没有理论的支撑,所提出的观点就如同“无水之源”,难以服人;缺乏系统性,认为只靠一两项具体对策就可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同样,对策缺乏可操作性,不过是“纸上谈兵”,也将不会有任何现实意义。要想兼顾“学术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我们就必须要在国外基础性研究的前提下,对国内学者零散的观点进行系统性梳理,以期真正找出实现中国农民持续增收的最佳路径。

在西方经济学家的眼里,农民收入问题主要是农场主的收入问题,而在影响农场主收入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农产品价格。[5]现在,在国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来分析、解释农民收入问题。有关理论研究,散见于不同经济学领域的理论中。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主张根据比较优势组织生产)、诺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论”(认为资本供求的“恶性循环”是贫穷的原因所在)、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认为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途径是实行大推进战略)、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途径是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农业中潜在的失业人口将被吸引到城市工业中去)、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认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当偏向劳动密集型和资本节约型的工业),还有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理论(主张要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和就业机会)、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传统农业必须改进人力资本质量)、罗默知识积累理论 (主张通过资本投资与知识积累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增长)、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式”(认为人力资本规模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杨小凯和博兰德专业分工理论 (认为专业化分工将导致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积累)、李斯特的农业残缺状态理论(认为农业残缺状态限制了农民增收)、阿马蒂亚·森的制度决定理论 (认为制度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速水佑次郎的农业政策阶段理论 (主张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农业政策)、盖尔·约翰逊的政府适度干预理论(认为政府在农业中的作用是“有限而必不可少的”)等,都对农民增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理论只能作为我们的研究基础,而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套用以分析中国农民增收问题。

国内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1993年,至今已达20年,形成了众多的学术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观点有:张为东的必然规律说①国内学者持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不只列出的学者,在此,只以所收集文献中的一位学者作为代表,下同。、吴敬琏的资源禀赋不足论、林光彬的思想观念落后说、彭松华的发展阶段论、朱明侠的产业空洞论、张晓山的农业结构调整滞后说、许经勇的市场化进程缓慢说、温铁军的城乡二元结构论、陈锡文的农村劳动力剩余说、胡鞍钢的制度性阻碍说、马晓河的政策失误说、盛洪的农民权益缺陷说、陈国胜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说等;二是关于农民增收对策的研究,主要观点有:王春超的加大资源投入力度论、蒋和平的技术革命论、赵光文的合作组织论、聂华林的农业结构调整论、吴敬琏的促进农民就业论、樊纲的非农化带动论、陈锡文的城乡统筹发展论、蔡昉的产权制度改革论、许经勇的财税制度改革论、林毅夫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论、迟福林的农民权益保障论、张晓山的消除计划体制残余论、韩俊的减轻农民负担论等。这些研究从不同维度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论证,对研究农民增收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性,但受研究视角所限,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以便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体系。[6]

在表2中,我们将国内外关于农民增收的相关经济理论和主要观点从“三农”内部、“三农”外部、政府制度三个层次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现阶段在研究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分为农业人均纯收入、非农业人均纯收入、其他人均纯收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分析农业人均纯收入时,我们是站在一个“农”字上来看“三农”内部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哪些,哪个或哪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对农民增收能做出多大贡献等;在分析非农业人均纯收入时,我们是站在“非农”视角上来看农民增收与工业、金融业、城镇居民、城镇化、国际贸易条件等的关系,探讨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对农民增收有多大影响,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对农民增收能作出多大贡献等;同时,还要看到,任何一个国家在农民增收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政府也以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的形式直接影响着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农业人均纯收入、非农业人均纯收入以外的其他人均纯收入就需要从政府的层面对影响中国农民增收的政策和制度进行研究。具体说来,这种分析思路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四、结束语

通过对农民增收现状及研究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现阶段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术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兼顾的需要,迫使我们系统研究国外经典理论和国内学者主要观点。最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农民增收问题要从三农内部、三农外部及制度三个层次进行系统性研究。当然,在此提出的可能仅仅是农民增收的“一个”研究维度,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兼顾到“学术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还可以从别的研究视角进行综合分析。

[1]蔡昉,王德文,都阳.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07,(1).

[3]龚培兴.解读“十二五”农民增收新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4]张晓山.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J].中国改革,2006,(4).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吴云勇.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研究[J].环渤海经济了望,2010,(6).

责任编辑 宫秀芬

F328

A

1672-2426(2012)04-0070-04

吴云勇(1975-),男,吉林通化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批号:10YJC790286)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沈阳师范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启动基金的支持。

猜你喜欢
纯收入农民收入农民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