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经历着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研究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价值观的形成因时、因人而异,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价值观的构建。作为个体的人,其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上述合力影响的产物,随着人的成长、成熟而日益显性,并趋于稳定。同时这种稳定又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强化教育、自我调整等方式进行重塑的。个人的价值观一经确立,就会在一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个人价值判断和得失取舍。同一年龄层次、时代背景、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人群,其价值观既有差异性,但更多的是趋同性,个体的价值观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群体的趋同价值观则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因此,价值观的塑造对个体和社会而言十分重要。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他们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对于国家的政策、决定以及对于大事件的处理大部分学生持理解和赞同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务实的:他们有理想,有追求,要求进步,有竞争意识,对于人生态度和选择当代青少年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专业知识,他们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掌握本领,多学习一些技能以更好适应竞争和社会。但当代青少年就人生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在他们中间有相当的市场,并有泛滥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狭隘的个人主义现象严重,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事事只为自己着想,不愿意帮助关心他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拜金主义兴起,以拥有金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在青少年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现在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许多人将消费看成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对优良传统的淡漠、对价值偶像的认识错位,狂热的崇拜所谓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而对“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则被抛至九霄云外。
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行为选择低于理性认识水平,言行脱节现象严重,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据调查,90.4%的学生对雷锋事迹感到钦佩,但却仅有71%的学生表示要学习雷锋精神,还有51.4%的学生认为自己做不到;对考试作弊问题,仅有41.9%的学生表示坚决反对;27.3%的学生认为“不作弊更好,偶尔作弊也无妨”;12%的学生说“看到别人作弊得高分,自己也想作弊”;更有40%的学生认为“不作弊太傻了”。造成当代青少年言行不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对于德育方面比较重视道德规范和先进理念的灌输,而轻视行为训练和在现实中的践行。
针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该多样化。首先,教育的内容要多样化。正面的价值观应该得到更好地灌输,但负面的价值观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在教育中回避社会上存在的消极价值观。让青少年认识多样性的价值观其实同培养他们的积极价值观并不矛盾。例如,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两者并不完全对立:个人在为集体做贡献时,也会促进自身的发展,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会有益于社会。马克思指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怎样在这种多样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教育的方法必须多样性。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的传递,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熏陶。价值观教育除了课堂上的讲述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多沟通,勤谈话,从实际生活入手,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形成。社会在宣传、理论、出版等方面要弘扬社会的主旋律,以正面的宣传为主,为当代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各类网站要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载体,要运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文化等手段对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我们要让价值观教育走进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的一切科学知识和实践行动的基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首先,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与父母朝夕相伴,父母最了解孩子的长短,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其次,家庭是情感的纽带,父母可以更好地对子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家长要着重加强对孩子的品德、人格方面的教育,为其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当代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书本知识多、实践积累少,感性知识多、理性知识少的问题,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比较片面,价值观中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认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践在人的道德品质、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不能够单纯地传授价值理论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即认定某一客体对主体有无价值的能力、价值评价能力即认定某一客体对主体存在多大价值的能力;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专门设立德育实践课程去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提高了其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外来文化的渗透,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与此同时必须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出现了流失的迹象,道德虚无主义有所抬头,价值底线一再松动。受社会总体氛围的影响,青少年对于美德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模糊和背弃的倾向,这不仅表现在诸如对盗版、电脑黑客、网络等事物的态度上,甚至对考试作弊、铺张浪费等原来具有一致否定性道德评价的行为态度上也出现了分歧。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针对青少年现实道德发展问题,明确了当代青少年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论述了“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人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把道德规范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激励青少年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实践中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在社会转型期,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流失之下,高校教育者更应当重视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引导及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向达,杨珊.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9,25(1).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国青年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3]袁亚妮.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2).
[4]倪海军.当代人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取向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杨丽娟.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初探[D].太原:山西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