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梅 陈明胜
(南京审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5)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也被人们视为应有的重要美德。而树立英雄模范人物,发挥其积极带头作用,则正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践行。但让人颇为担忧的是,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的今天,英雄模范人物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魅力,信任危机、个人主义盛行,整个社会道德处于滑坡状态。如何解决当前道德失范的问题?本文主要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及如何在当代大学生中发扬雷锋精神等问题进行粗浅分析。
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对英雄模范人物的塑造[1],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轰轰烈烈地展开,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雷锋是众多模范中的一员,也是最闪光的一个。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对雷锋形象的塑造严格执行了完美的模式:他是一个艰苦朴素的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做好事从来不留名的人,等等。应该说,这一模式化的塑造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人们对英雄模范人物的学习、崇尚、仿行,但从长远来看,其往往会因为模范人物某些“瑕疵的曝光”而导致其感召力的下降。
完美雷锋形象的塑造,与英模塑造模式有关,同时也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左”倾错误泛滥的年代,塑造完美的雷锋形象与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是息息相关的。胡耀邦曾强调:“政治是统帅,思想是灵魂。对于青年来说,最根本的成长,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成长。”而雷锋无疑正是以“无产阶级思想武装起来的年青人”[2](P9)。罗瑞卿认为,雷锋之所以能够成长为新时代的模范人物,首先,他是毛主席的好战士,对毛泽东著作能够活学活用;其次,雷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典型;再次,雷锋奉行革命的螺丝钉精神,时刻听从党的号召,并且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按照这个逻辑,雷锋首先是因为学习毛泽东著作,才会具备崇高的思想觉悟,然后才能产生崇高的行为,这与当时中国正在崛起的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无疑是一致的。等至“文化大革命”时期,雷锋形象完全被政治化,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指导下,雷锋被塑造成阶级斗争的勇士。“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一直贯穿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一定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紧密围绕批修整风这个头等大事,把向雷锋学习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进行到底。”[3](p2-7)总之,在改革开放之前,因为社会道德的泛政治化,导致雷锋精神宣传的泛政治化。
从一般逻辑出发,这种泛政治化的宣传有违事实,对理性人不一定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但在道德泛政治化的年代,完美雷锋形象的塑造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学习雷锋,提高路线觉悟》一文中,论者指出:“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鼓舞着我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十年来,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在三个革命运动中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特别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思想政治觉悟有了显著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3](p1)这表明,在此一阶段,对雷锋精神的践行确实是知行合一的。“文革”的结束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导致时代道德标准发生变化,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亦随之发生转变。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地解放,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则标志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的经济基础已经与以往迥异,新的形势要求对人们对此前社会道德的泛政治化进行检讨与反思。与此相适应,雷锋也开始由神向人转变,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提出质疑,得出雷锋精神“过时论”、“超前论”的论调;另一种则是一如既往地赞扬与学习雷锋精神。
第一种思想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缘于雷锋精神在“左”倾错误泛滥时期,曾一度被当作搞个人崇拜的典型、阶级斗争的工具。随着“左”倾错误的结束,领袖个人崇拜遭到批判,雷锋精神不免遭到部分人的质疑。现实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人们敢于就雷锋形象宣传过程中的某些不实提出质疑,而随着雷锋部分未公开资料的陆续出现,雷锋完美的形象亦大打折扣,如雷锋拥有一件价值44元的“光荣花”牌皮夹克,一条深蓝色的华达呢裤子,一双黑皮鞋、一块“英纳格”牌瑞士手表等等,这与艰苦朴素的雷锋形象相差甚远。再者,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利益考量成为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很多青年人对雷锋大公无私的行为不理解,进而质疑它的真实性。
第二种思想是一如既往地赞扬与学习雷锋精神。人们在摒弃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之后,开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此时的雷锋精神化身为革命的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的精神,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神。为了更好地发扬雷锋精神,雷锋逐渐回归本真。如1980年有人提议将雷锋带手表的照片予以展出,但遭到拒绝,人们害怕这一照片的公布会严重损害雷锋形象。而事实终归事实,2003年,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将这幅照片展出,这是时代的一种进步,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雷锋。在扈中平的笔下,雷锋变成一个更能让人接受的形象:雷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是一个谦虚谨慎、大度宽容的人,是一个好学上进,善于表现自己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时尚的人,是一个践行利人与利己相统一的人。[4]
非常明显,无论是否定者,还是赞扬者,都对雷锋精神的泛政治化进行了反思与修正。在去掉伪饰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的雷锋。但是,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呢?我们又如何看待当前雷锋精神践行过程中出现的知行相悖现象?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哲言,无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得到了深刻的证明。正是一代代的英雄模范人物,引领中国革命与建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是,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快的今天,榜样的力量逐渐失去它的魅力,道德失范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来发生的彭宇案、小悦悦案就很能说明问题,前一个案件已经冲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很多人陷入在法律与道德之间进行抉择的两难境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达到了新低;后一个案件则让人切实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风气让每个有责任心的人感到担忧。亚里士多德指出:“德行是一种习惯。”如果长此以往,未来会如何将不可预想。值此之际,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提倡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是正值其时。
当前践行雷锋精神过程中出现的知行相悖现象,主要在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道德建设严重滞后;科技发展的背后,人文关怀不足。应该说,国家制订的发展规划非常科学,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不小的偏差,因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精神文明往往被忽视;在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却弱化了人文关怀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最终人们看到,雷锋精神逐渐蜕变成一个单纯的道德符号。
让人颇感安慰的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为主题,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为重振社会主义道德而吹响的号角。在最近两会期间,雷锋精神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表明人们越来越看重在新时期发挥雷锋精神。青年学生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是明日社会之主角,如何在他们当中发扬雷锋精神,培养其社会主义道德观,至关重要。
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良好的品行,健康的精神还有其他许多看上去像是个人品质的东西,实际上产生于社区结构中,产生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而并不是基于个人本身的。”[5](p5)一个社区如此,整个社会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相互感染中形成的。那么,如何在未来的岁月中重建相互信任、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这需要人们对雷锋精神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实践。以下试结合大学生道德教育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他们对未来社会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对雷锋精神的学习,加强道德建设,极为必要。但目前存在的不足是,部分学校仅仅在每年的3月5日开展一些学习雷锋的活动,其他日子则把雷锋精神高高挂起。有论者指出,雷锋的事迹与思想产生在他工作的具体岗位中,各行各业学习雷锋也应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中。此论很具启发意义,其要求广大学生应将雷锋精神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那种游离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社会活动,多数是一种面子工程,其效果值得怀疑。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竞争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单靠说教是难以起到很好效果的。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才能使雷锋精神重新内化为每个人的道德品质。
第一,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在当前大学教育的评价机制中,应加强道德所占比重。今天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通过良好的成绩获得奖学金的方式最为流行,也被认为是最公平的。但是,在这一评价机制之下,大部分学习好的学生都将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这对大学生的德行培养并无明显效果。杨振宁认为当前中国大学生最为堪忧的问题是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关注太少,这一点是值得反思的。因此,增加德行在大学教育评价体制中的比重,引导学生关心自身之外的事情,才会使更多学生来关心同学,进而关心社会。此一点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6]
第二,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今天的中国是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更多地讲究经济效益,人们在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人利益的兼得。相应奖励机制的建立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对雷锋精神的践行中去。具体可行的方式则是在学校建立与弘扬雷锋精神有关的奖励基金,在每季度或每年度选出学习雷锋的榜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新的竞争氛围,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也为青年学子将来融入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加强对实用学科的培育有其必要性,但是却不能因此忽视对人文学科的建设。在以往的大学教育中,学生为了就业,往往对人文学科不屑一顾。学校也迎合学生口味,重科学而轻人文,最终形成缺乏人文关怀的大环境。这与马克思话语中培养“全面的人”的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当前大学教育更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他们不单成为抱着某种科学精神走上某个岗位的工具,而是一个有着真正健全人格的人。雷锋精神的提倡,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综上所述,在不同时代,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之前的泛政治化,改革开放之后的去政治化,都是时代的产物。作为新中国的道德楷模,雷锋精神的时代变化正是社会主义道德演进的缩影。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仍然需要提倡雷锋精神,以救济当前道德失范的问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代大学生中提倡雷锋精神尤为必要,并且,这种精神是必须践行的,不是止于道德符号;是深刻理解雷锋精神内核的,而不止于做好人好事。只有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才能够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
[1]孙云.国家话语权中的英模表彰制度研究[D].2011年南京大学未刊博士论文.
[2]论雷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3]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像雷锋那样生活战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3.
[4]扈中平.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J].中国德育,2009(9).
[5]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教育部要求将学雷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EB/OL].http://news.sohu.com/20120229/n336189057.shtml,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