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军 赵力兵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5)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的局部反侵略战争。综合分析,这场战争既是一场因边界冲突而引发的军事对抗,更是一场以边界冲突为依托的错综复杂的政治较量。而我军的作战目的,既是为了反击印度的侵略扩张,更是为了谋求政治上的有利态势。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美国的封锁围困、苏联的釜底抽薪,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政策性的失误,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市场供应紧张,财政赤字激增。[1]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国出现了大面积饥荒,粮食极度缺乏,人口非正常死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断加紧对大陆东南沿海的袭扰,酝酿着大举反攻和东山再起的图谋,一度造成了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紧张。在这种形势下,印度认为有机可乘、有利可图,进而在边界问题上大举闹事。同时,印度把大肆反华作为向美、苏两国捞取好处的筹码,继而心甘情愿地当起了美苏反华势力的“马前卒”。
中印边界争端发生后,中国政府向印度释放了巨大的善意和诚意。1959年5月,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奉命向印度外交部提交一份书面谈话,强调指出:总的说来,印度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一千多年来如此,相信今后一千年一万年也将是如此;中国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向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2]P376在这份书面谈话中,中国政府将自己友好的态度、军事战略的重点和解决边界问题的立场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可谓开诚布公。但印度政府却把中国的善意与诚意当作软弱可欺,并坚持以武力推行“前进政策”,企图以战争的方式来实现对华的领土要求。
由于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是根本对立的,一场战争在所难免。在剑拔弩张的情势下,1962年10月18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次会议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了重大决策。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3]P284
由此可见,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是在所有和平渠道被堵塞、印度执意要走军事冒险道路的情况下,将以有限的自卫反击行动来惩戒和遏阻印度的玩火行为,促使印度悬崖勒马,重新回到和平谈判的轨道上来,从而使自己的全部力量来应对美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这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第一个目的。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梦想将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苏联在与中国经历短暂的蜜月期后,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公开地站到中国的对立面上,并不断地对中国采取敌对行动。中印边境争端发生后,以美、苏为首的各股反华势力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以联合绞杀的姿态,掀起了反华大合唱的高潮。
1961年11月,尼赫鲁访美期间,肯尼迪与其谈话说:“美国在全球负起遏阻共产主义之任务,已越来越感精疲力尽,故希望印度能在东南亚地区,负起更大甚至主要之地位”,“如果印度政府的确预料到在明年夏天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中有可能要求外国援助的话,那么完全有理由早日提出要求”。[4]P112除了口头上的挑唆外,美国给予印度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从1959年下半年到 1961年底,即印度政府掀起大规模反华活动以后,美国给印度的经济援助近41亿美元,这比1947年到1959年十余年的总和增加了一倍。中印边境冲突发生后,美国政府“慷慨解囊”,其喷气式运输机每天8个班次向印度运送大批的自动步枪、重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等山地作战武器和通信器材,并从太平洋第七舰队派出1艘航空母舰驶向孟加拉湾,派遣12架美制C-130大型运输机飞抵印度给予支援。[5]苏联也同美国一样,1959年到1962年间大量增加对印度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仅3年援助的费用就占印度建国后援助总额的67%。同时,苏联还向印度出售了各种飞机114架,其中仅米格-21战斗机就有32架[6]。而在此之前,中国曾向苏联提出过购买米格飞机,却被苏联拒绝。更暴露苏联反华本质的是,在中印边境对抗日趋白热化的1962年5月,苏联竟煽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6万多边民外逃,策动了“伊宁暴乱事件”,大搞颠覆破坏活动。这使印度政府更加有恃无恐。此外,国际上一些不明真相的党派和一些中间地带的国家也跟着美苏随声附和。例如波兰共产党就曾表示过:中国是因为它自己被排斥于两个超级大国的谈判之外,才故意向印度挑起边界事件的。[7]可以说,此时的中国被动孤立、四面受敌。
面对困顿不利的国际局势,在是否反击印度时,中国领导人也甚为犹豫。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他们后,中国领导人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1962年秋,在西山召开的有关中印边界问题的作战会议上,毛泽东明确地说,“中印两国开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用说,许多不明真相的国家也会站在他们一边,蒋介石也可能搞点小动作,我们是有点孤立了。但是我们不怕,只要前线打得好,我们就会处于主动地位。我还是那句话,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这一仗,我们不打则已,要打就打出中国人的威风,起码要保证中印边境30年的和平。”[8]P384
显然,中国对印度的反击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涵义,即:反击印度就是打击美苏等反华势力,就是为扭转困顿不利的国际局面赢得主动。这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第二个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外侮欺凌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抗美援朝、“八二三”炮击金门作战,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在社会主义阵营内,苏联“老大哥”为达成与美国“共谋世界”的政治交易,开始对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指手划脚、粗暴干涉,俨然变成了说一不二的“老大”,并想要中国在军事上和外交上受制于苏联,新中国的领导人当然不会屈从,这使中苏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抛出了旨在美苏联手、共同主宰世界的 “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三和”国际战略,这与中国同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而非“妥协”的对外政策产生了严重分歧。1958年4月至7月,苏联相继向中国提出在中国海岸建设“长波电台”、海军基地和建立联合舰队的要求。出于主权的考虑,中国政府断然拒绝。这与苏联试图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战略的企图发生了尖锐冲突。紧接着,1958年8月23日,为惩罚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挑衅和打击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炮击金门和马祖,而这与赫鲁晓夫对美和解的政策又是背道而驰。经过上述一系列事件之后,苏联越来越把中国当作绊脚石,并抓住中印边界问题大做文章。
1959年8月,在印度挑起第一次边境武装冲突后,苏联发表了不负责任的《塔斯社声明》。该声明不是谴责发动武装挑衅的印度,而是谴责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一致的中国,这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史上尚属首次。1959年10月2日,中苏领导人举行正式会谈,双方就中印边界冲突发生了激烈争执。赫鲁晓夫蛮不讲理地让中国迁就印度,说:“你们为之战斗的土地是在西藏的人口稀少的高山上。为这样一些小块的荒凉高地真的值得流血吗?这些年来你们不打仗也过去了。这边界是几十年前确定的。为什么等到现在才拿它来小题大做?”[9]P467而且,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在海参崴发表演讲,不指名地影射中国“像一只好斗的公鸡”。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照顾到中苏关系,很克制地说:“对尼赫鲁,我们还是要同他友好,还是要团结他。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为天下先。但是谁要欺负我们,那是不行的。谁都不行。”[10]P226
不难看出,不管是对美国,还是对苏联,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上,中国不会有丝毫妥协与让步,中国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因此,中国领导人决心通过对印度的反击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并以此来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独立。这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第三个目的。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党我军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紧紧围绕上述三个主要目的,谋划和实施了一系列“组合拳”式的军事行动,从战前的克制忍让、武装共处,到战中的绝地反击、打狠打痛,再到战后的停火撤军、归还缴械,最终,既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教训了印度侵略者,又以高超的斗争策略挫败了美、苏反华势力借机诘难和攻击中国的图谋,而且以仁义之师的举动和正义之师的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实现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双赢。
[1]康民军.试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关系恶化的原因[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1).
[2]毛泽东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朱元石.共和国要事口述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
[5]王琛.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J].史学月刊,2002,(1).
[6]刘颖伟.中印边界战争起因剖析[D].国防大学网站-数字图书馆-专题资源-印度军事研究.
[7]李华.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起因及苏联反应探析[J].党的文献,2002,(2).
[8]张世平.史鉴大略[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9][苏]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东方出版社,1988.
[10]吴冷西.十年论战——中苏关系回忆录(1956—966)[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