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林
细微之处见成败
□白杨林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以微博平台的方式推出政务微博,并不断完善功能,采用诸如实名认证、规定必须“有问有答”,和强调不能“三分钟热度”等具体措施,让政务微博这个“微”字,能真正担负起上下通达、官民沟通的重要方式。
但不管何种问政方式,公众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微政务”听起来很新,看上去很美,倘若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恐怕就有作秀之嫌,最终会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的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表明,在政务机构微博中,微博信息发布数100条以下的占60%,500条以上的只占8%。在新华网发起的投票调查中,近半数网民认为政府网站和官方微博形式主义过重。有的人更毫不客气地表示,部分政务微博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自言自语。
要让“微政务”走的更远,真正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就必须要在“微”字上下功夫。因为民众对于“微政务”的期待,不是在于它的沟通渠道和方式,而是在于沟通的效果,在于每一次互动、每一次交流所能获得的实际效应,这些效果、效应本身可能很小很“微”,但正是无数的细节之“微”的叠加,才构成了“微政务”深入人心的政务公开模式,才更有利于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的舆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