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筱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软实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在1990年正式提出,这个概念提出后,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系统考察约瑟夫·奈构建的软实力理论,可以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软实力”理论是约瑟夫·奈在他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提出的。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抨击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当时在美国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学者间广为流传的美国衰败论。该理论认为,当时的美国相对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正在减弱。约瑟夫·奈在书中不仅指出了衰落论者对美国硬实力的错误认识,同时也指出他们忽视了美国地理政治学影响的独特来源:软实力。在一个开放互动的环境中,约瑟夫·奈提出,以文化魅力、意识形态和国际机构为依托的同化力(使别人做你想做的)以及软实力资源,将会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约瑟夫·奈坚信在国际系统中美国拥有比其他国家都强大的同化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是对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国正在丧失其硬实力优势的担心的一种回应。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使其他国家按照自己意愿做事的一种能力,但并不通过强制的军事力量、施加经济压力以及提供物资引诱。软实力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政治思想和外交政策。约瑟夫·奈明确声明,软实力既不是指使用胡萝卜也不是指使用棍棒,而是树立榜样,使别人按照自己意愿办事。换言之,软实力就是塑造别人的偏爱。根据约瑟夫·奈所说,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吸引的能力,因为吸引力往往导致默从。产生这种吸引力的因素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在这样的前提下,约瑟夫·奈需要关注软实力的来源问题。他认为,美国的文化吸引力、民主制度和价值,以及致力于多边主义将会吸引其他的国家加入华盛顿轨道,并认可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按约瑟夫·奈的设想,软实力能从根本上改善美国在其他国家民众心里的形象。它的前提是美国在世界的形象越好,它所拥有的联盟就越多,来自其他国家对它的政治支持就越多,所处环境就越安全。
奈在四本主题相近的书中给出了概念化的软实力,软实力概念与美国的权力思想和外交政策有很密切的联系。在这四本书中,奈遵从了相似的结构去呈现这个概念。他用类似的逻辑结构很清晰表达了自己的这个思想,除了补充的一些内容以外,大部分思想在表达的过程中都用了严格确定的词语。这就使得很容易复制奈关于软实力的推理,读者会发现在他的这四本书中有很多交叉的附录。
作者从简洁的权力的本质讨论开始。这个概念是公认的在政治学科和国际关系方面争议最多的概念。他挑选了一个精炼的定义:“权力是影响他人去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的能力。”(1)这个简述引导他人去关注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权力问题。在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美国霸权的困惑》三本书中,分别以相同的语句论述了软硬权力的差别(2)。这个定义是双重的:“软硬实力的区别之一是程度,表现在行为的本质和资源的确切性两个层面。”权力行为和权力资源的区别是奈软实力理论的关键因素。根据奈的理论,权力行为是权力的运行方式。不同类别的行为方式形成从共同权力到合作权力的范围。共同权力是改变他人行为的能力,合作权力是限定他人思维的能力。因此,共同权力是通过压制和说服的行为来显现,而合作权力可以看成是在吸引力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代言人或是定义一个政治代言人的方式实现。软硬实力的第二个区别是在处理实力资源的确切性上。然而,作者在这方面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术语,只是运用了一些硬实力资源和软实力资源。硬实力资源是众所周知的: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规模、武装力量、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围绕这些因素的其他东西。这就是确切的资源。相反地,软实力资源则是典型的不可琢磨:文化、思想、价值观和制度等这些具有共同点的东西。
奈将经济资源界定为有形资源。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资源没有一个具体的物质表现形式。财政协议将钱给了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许多关键的时候挽救他们的经济,但是不容易看到确切的实力资源——特别是在信贷危机的时候,这在经济学家眼中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从一个角度上看,奈将制度看作是无形资源。这可以理解为奈指的是制度思想和象征,但是有些制度具有物质的存在形式。事实上,在这里约瑟夫·奈并没有给读者一个关于什么是无形的权力资源的评判标准。在任何情况下,区分硬实力和软实力需要将代言人的行为性质和确切的权力来源放在一块进行讨论,但问题是它们之间如何衔接。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将权力行为和权力资源联系起来:“软实力资源趋向于与合作实力行为联合起来,然而硬实力资源通常是与智慧行为联合在一起。但这种联合是不完美的。”(3)奈所运用的这个术语的逻辑结果是,指挥权是与硬实力资源相关的,合作权则是与软实力资源相联系的。但问题是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自然发生的:对于指挥权的行为来说,运用无形软实力资源是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合作权的行为可以利用有形的硬实力的资源。事实上,更可能的出现情况是指挥权制造软实力资源,而合作权则创造硬实力资源。
在国际关系历史上,一个国家利用一项制度(一项软实力资源)去强制另一个国家调整自己去适应一定的政策(指挥权行为),这样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在相同的方法中,强大的经济实力或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硬实力资源)用于合作或是吸引其他的国家进入到具体的政策类型中来,这样的事例也是很多的。激烈的冲突过后,获胜的国家也运用他们的指挥权去建立一些在以后看来是合法的规章制度,并且将这样的规章制度转化为软实力。合作权力行为在军队联合或是经济援助的情况下产生硬实力资源。奈非常了解指挥权行为和合作权行为在与硬实力和软实力直接发生联系过程中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奈简单地认为硬实力与指挥权行为是同义词,合作权行为与软实力是同义词,没有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这是软实力理论需要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前面可以看到,资源在处理上是指有形或无形的能力、物质、商品、器械。行为是行动本身,行为的方法,代言人的行为。这两个概念是相联系的:一个确定的可利用的资源首先是要以一些行为方式体现在其他人身上的;在相同的情况下,特定行为的实施需要具体的资源。但这些概念具有模糊性。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资源协调地处理去达到一个确定的目标,是定义一个策略概念的基本原则。但是奈没有将行为、资源和政策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这些没有完成论述的问题反复发生在奈的研究中,奈没有运用一个具体的术语去指向实力资源的准确性。在讨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时候,作者运用了非常相似的概念,这就让人很难相信这些提到的指挥权和合作权,或者是宽泛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概念资源的组成。在有些段落中,当提倡在国际社会中利用美国软实力的时候,作者看起来只是运用了合作行为,而不仅仅是软实力资源。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里,奈展示他的观点显得更加谨慎:合作实力的术语比软实力运用得更多。第一个不同的概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指挥权和合作权,软实力的术语只是出现在后面并与合作力资源联系在一起。在他后续的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是软实力的理论意义和概念组成缺乏应有的资源。
另一个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没有正确论述的问题是软实力资源对硬实力资源的依赖:软实力是否只有在硬实力有效地支持它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力?这个问题在《美国霸权的困惑》中也没有论述,但是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作者肯定地论述:“软实力不需要依赖硬实力。”(4)在书中,奈只是列举了一些实例为他的理论辩护,而不是用理论阐述的方法。首先,他提出梵蒂冈作为一个软实力的例子,然后列举了斯大林鄙视罗马教皇问题,即斯大林说罗马教皇有几个步兵师。其他的事例是当代的挪威、加拿大和波兰。根据奈的观点,他们近来已经在国际关系方面展现了比硬实力更广泛的软实力的影响,原因是在他们的对外政策中运用了软实力的资源。然而,在奈所给出的实例中对硬实力的运用是从来没有间断的,维持和平的行动可以是合法的、公正的和追求无私的目的,这也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但事实是,军事行动必须由部队在地面上进行管理,也需要花费大量的财物,这些都是硬实力的资源。另一个问题是:谁是真正掌握软实力的人?奈关于实力是影响他人行为去得到其想得到的结果的能力的观点,没有包括任何代言人的资格。软硬实力的定义在代言人方面也没有区别。一个方面可以联系到国家对硬实力的应用,假定拥有合法的暴力方面掌握了垄断权。然而,这种联系不是单一的:有很多非国家组织应用硬实力资源实施强制手段的事例。恐怖组织、犯罪组织、发生暴力的政治运动,也有大公司利用他们的经济实力去实现他们特殊的利益。这些都是个体非国有组织利用硬实力的例子。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软实力代言人的设定方面。社会公共机构、大公司、公民社会的实体和运动,甚至个别人都有可能掌握软实力。事实上,奈很关注美国在强调软实力性质时的外交政策的变化,他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国家角色。
软实力作为对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分析的概念方法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其概念的模糊性。当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时候,他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并且在那些影响其行为的国家面前不断地强调说软实力在于观念和文化的影响,而并非胡萝卜加大棒似的这样的前缀。但是现在软实力的概念已经扩大了,尤其是涉及其在决策制定领域的作用的时候,将软实力的范畴作了扩大化的处理。决策者、对外政策分析者和权威专家包括约瑟夫·奈本人都已经开始使用这个术语,所使用的范围也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向国内事务转移。但是奈在后续的论述中,并没有将软实力的概念做更进一步的发展性的论述。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来源于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它的外交政策(5)。国家对于软实力的依赖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它的文化(吸引别人的地方)、它的政治价值观(在国内外都依照它办事)和它的外交政策(它们看起来合法并有道德的权威)。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国家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适应政策促进文化,根据自己的政治价值观行事,和谐地与国际社会的戒律联系在一起使外交政策生效。然而,通过奈软实力的概念,这三个因素的关联性仅仅在于被目的国接受、吸引和合法,而不是被行为国接受。事实上根据奈的观点,国家对软实力的创造力没有完全的控制权,只有很小的关联性。奈也提出:“事实上公民社会是很多软实力的来源,不应忽视它的存在。”(6)这里的问题是奈的框架没有解释软实力的公民社会资源与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大型公司、体育明星、流行音乐文化符号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成员创造了他们自己的软实力。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强化或是减弱不同国家和不同的非国家组织的软实力。大家通常认为,在全球迅速蔓延的麦当劳、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和好莱坞电影,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宣传了美国固定的价值观和社会模式。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可以强化美国的软实力,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这些方式也会削弱美国软实力。举例子来说,伊朗人对美国一些电影的反应,这些电影讲述的故事是从非常具体的角度讲述恐怖战争并扭曲他们的观点,这样确实不能增强伊朗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再者,约瑟夫·奈在这里论证的难题是,国家不能完全控制软实力资源如何使这些因素成为国家的软实力。国家可以通过特定的政治团体影响它们,但不能完全管理软实力资源。原因有两个方面:国家不能在所有的软实力资源上控制他们;软实力资源关联性的最后生成是因为目标的可接受性、吸引力和合法性。行为、资源和政策之间的关键点是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和生效,但是在奈的术语中这些问题并没有涉及。国家不能简单地创造他已有的软实力资源,应该明确的是他的目的最终不是为了逐渐削弱它。总的来说,行为和资源之间的平衡是政策的问题而不是软实力本身的问题。
就目前美国学术界的一些观点来说,有不少学者认为美国的软实力效能正在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美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模式很可能会受到替代者的挑战。假设那些在美国国外政策中占优势且美国人认同的信念是普遍的,而且假设美国政治与经济发展模式有广泛的实用性,那么可替换模式的增长将会破坏美国的软实力。正如美国国际智力发展委员会的一位观察员所说:在国家做出关键的经济决定时依据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模式,比如像在中国和俄罗斯,民主是受限制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对传统西方国家方法的质疑——为了发展而出现的比较笼统的自由经济和民主。当再过15到20年的时候,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想要更好的政治稳定性,可能被吸引到北京模式,而不是传统的西方模式。在2008年爆发的强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软实力的发展前景堪忧。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使美国软实力的一个基础发生了动摇: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市场制度与自由主义的经济性和结构性的矛盾的不可调和,就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的,这使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市场模式的前景变得很渺茫。
美国软实力效能下降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国的软实力在增长,比如中国。中国已经越来越能擅长于发展它自己的软实力,这是基于它自己的文化、外交和它自己具有的很有吸引力的体系,这种软实力被美国一些学者看成是美国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替代者。2007年由美国安全中心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中国领导人正在寻求一种微妙的、多面的并且是长远的宏伟战略,目的就是从现存的国际体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加大经济投入,加强军事力量和增加软实力资源以巩固中国现有的作为地区性强大力量的地位,而不是直接回避或者面对美国。”(7)中国比美国更好地平安度过金融风暴的事实已经扩大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角色,它正在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武器销售,在拉丁美洲、非洲、中亚谋发展。同样地,中国正在运用它的经济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买下数量巨大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因而顺其自然地把中国带到了政治轨道。实际上,中国想不通过干预他们国内的政治协议而扩大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的这种想法,已经开始影响了比较流行的国家准则的改变。中国软实力的威力,一方面有其文化、政策等的原因,另一方面,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是使中国在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重要砝码。所以,单纯的文化、价值观和政策并不是软实力的唯一来源。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的实现是以吸引力为基础的。他用人际交往的关系来类比软实力的影响和作用,但是这样的类比有一定的局限性。个体关系决定的制定者是人,但是国家关系的制定者就不是这样。外交政策的制定会受到国内政治体系和政府的调停以及国家利益折射的过滤,没有证据表明国家或者以国家名义行事的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是因为他们喜欢那个国家或者他的领导。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如何操作的描述引出了一些问题,他所提出的软实力运行的因果机制是模糊的。例如,关于多边主义或者共享价值的结果是否合理?是软实力带来了约瑟夫·奈所归功的结果,还是这些结果是由于其他因素才产生的?比如,机构的角色以及国家之间的民主关系,软实力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的、独立的因素或者仅仅是一个其他多种方法所列举的独立因素的代指?其实,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论据和其他国际关系原理本质上是一致的:制度主义、民主和平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关于规范的主张。从一个分析的立场来看,问题是软实力的这些方式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奈对软实力作用性解释的不完满性,说明了软实力的原因机制缺乏必要的明确性,因为即使一个人承认软实力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那也很难跟踪到软实力和政策结果之间的关系。奈论述道,软实力可以使美国在培育民主中获得它的政治目标,也可以获得二战之后西欧的自由市场。确实,在冷战期间,美国故意使用软实力资源来赢得西欧知识精英的拥护,但这些努力在尝试使美国获得西欧市场上并没有任何实质的重要进展。与软实力不明确的效果相比,更加容易发现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效果。在这种软硬兼施的政策中,华盛顿向西欧政府提供军事保护使其免除苏联的威胁,根据马歇尔计划提供经济援助。在某种程度上,西欧政府受到激发追随美国的潮流,那是因为他们接受了来自美国的经济援助,这些援助可以使他们抵挡在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政治力量逐渐强大的挑战。事实上,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害怕被美国同化,尝试与美国相抗衡;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法国也曾尝试创造地缘政治的优势来发展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奈在自己的著作中举例说,软实力是美国在与苏联的冷战中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正如他指出的,在二战期间美国确实促进很多交换项目,这些项目试图在苏联精英成员中灌输美国的价值观,以此希望他们能回国变成自由改革的支持者,他们中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奈也指出,通过使东欧人相信美国道德比苏联有优势,美国软实力帮助削弱莫斯科对华沙公约国家的控制。然而,这很难说明美国软实力与冷战结束有任何的因果性联系。虽然对苏联瓦解的原因曾开展了激烈的讨论,但是与像软实力一样的思想因素相比,更容易说明实质性原因是硬实力的影响,例如建立里根防御,苏联经济和技术的落后,苏联系统本身的问题等。当然,上述论点并不意味着在国际之间的争执中思想意识不重要,它们非常重要,但是当思想影响政治时,通常取决于精英做出决策的水平。根据奈的观点,软实力是通过民意测验来测量的,并且关注群体来评估它对全国人民意见的影响。这其中自有其道理。然而对于在目的国建立软实力对公众意见的影响,进而在事实上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这需要很长时间。从操作水平上讲,正如奈构想的那样,软实力的实施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目的国运用软实力影响群众的态度;第二步要求目的国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要反映群众对软实力的观点。但现实是,公众的意见并不会制定外交政策,几乎没有原因可以相信群众的意见会显著地影响决策者的想法。关于为什么很难建立群众意见和奈所构想的外交政策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其中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群众的态度持续时间是相当短暂的。软实力的影响只能通过一天的民意测评观察出来,但是接下来几天可能就会消失。其次,说明软实力的“作用”更加困难,因为这必须要说明在群众意见和国家政策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这个联系很难建立。原因就是国家特别是强国的政策是自由因素,极少受到所谓民主社会的限制,这些国家拥有相当多的自主性自由理论。从政治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国家的自主性来源于三个因素:必要性、国家展示关键功能的多样性和对能够识别的领土的控制。因为所有的社会都需要规则,国家的需要就是一个操纵杆,它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国家展示了很多重要的功能,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保护内部稳定免受外部侵略。软实力关键的弱点之一,就是它在对外政策制定过程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国家决策制定者在与公众意见有分歧时,有足够的力量来实施对外政策。全世界很多国家实施外交政策的精英使用相同的方式,例如外交手段、协议等。事实是,在外交政策领域,美国控制公众的意见而不是受到公众意见的控制,它削弱了软实力的因果逻辑。因为美国在外交政策领域并没有相当的自主性,对于政策制定的精英的选择问题,特别是在国家安全领域,强国制定政策的过程将更可能是单一合力作用模型。这是因为在这些条件下的国家,顶级决策制定者假设关键作用、推倒政府官员,使群众的兴趣点转向决策的边缘。这就意味着在高层次的政治领域,软实力对于政策制定来说是次要的。比如,2006年美国议会选举,导致民主党获胜,这更利于制定反对布什行政机构攻打伊拉克的政策,也是美国民众想让美国从战争中解脱的信号。然而,与放弃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承诺相反,布什政府既忽视了群众的意见也忽视了议会的意见,通过美国在伊拉克增军来实施它的政策。这个事件说明在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领域,政府更倾向于对公众意见麻木不仁。对于那些认为软实力是一个重要的外交手段的群众来说,这是最大的理论问题。
约瑟夫·奈对软实力本质及其资源等的描述,使得对软实力的测量成为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由文化、思想、环境等这些难以琢磨的特性组成的软实力,比有形的东西如军队和经济实力等组成的硬实力更难以测量。虽然奈认识到了这个难题,并建议说,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小组询问的方式解决软实力中特别有价值的、能产生吸引他人的部分的测量,但这很难操作。因为一般的民众对于国家政策等的思想是短暂的,并且也不确定他们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否是因为对国家政策的关心和一国的文化或是价值观的影响。民众一般对于国家政策、国际冲突之类问题的想法是跳跃性的。将调查问卷在另一些人身上进行调研,也很难从软实力的这些因素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比如家长送孩子到国外留学,你就很难断定家长所选择的国别就一定是因为这个国家软实力的吸引力造成的,或许是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等这样硬实力影响的结果。如果家长为孩子或是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国家留学,我们完全可以说仅仅是因为这个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他做出这个选择的唯一理由。我们应该承认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会使这个国家产生足够的硬实力,同时也使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是作为软实力的吸引力带来结果。对软实力的测量,不仅需要考虑影响力本身,还需考虑产生影响力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各个影响因素对于影响力产生的影响权重。诱惑产生的原因,比如贸易或市场交易行为,就是硬实力(经济实力)对他人产生诱惑力之后在行为上的直接表现,而不是软实力通过影响他人的喜好而产生的行为选择。再比如说,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日本动漫、电影、电脑游戏等,并没有为日本的国家政策的制定带来有益的影响。实力资源的测量和实力表现之间差异的因果关系要考虑许多的因素。比如,一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因为另一国的软实力而不是别的什么因素呢?或者说就是这个国家的硬实力如经济实力影响的结果呢?还有什么样的国际环境能使某一个软实力的吸引力发挥最大效力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设置一个可操作的模式,去解释什么样的政策软实力资源在怎样的环境下促进实力的实现,或是什么样的软实力资源能产生吸引力和诱惑力。这个模型应该是:不同的软实力资源都包含在内,它包括奈所提出的那些软实力资源,如文化、外交政策和价值观,但又不能仅限于此。所以,测量模型的建立也是一件不易操作的事情。
注释:
(1)关于权力的概念,约瑟夫·奈在其四本书: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Published by Basic Books,1991,P25;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4;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2005,P4; The powers to lead,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2008,P27 中对“权力”作了意思一致的论述。
(2)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的论述在 P267注释 11、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的论述在注释 31、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的论述在P7.
(3)该段论述分别见: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P267 注释 11、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注 释 31、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7.
(4)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2005,P9.
(5)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2005,P11.
(6)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2005,P11.
(7)Campbell and Flournoy 2007,P17.
[1]Joseph S.Nye,The powers to lead,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ISBN 0195335627.
[2]Joseph S.Nye,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Published by Basic Books,1991 ISBN 0465007449.
[3]Joseph S.Nye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02 ISBN 0195150880.
[4]Joseph S.Nye,Power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Age:From Realism to Globalization 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4,ISBN 0415700167.
[5]Joseph S.Nye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2005 ISBN 1586483064.
[6]Joseph S.Nye,The power game:a Washington novel,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2004 ISBN 1586482262.
[7]Joseph S.Nye,David M.Rowe,Aspen Strategy Group(U.S.),Harness the rising sun:an American strategy for managing Japan's rise as a global power,Published b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3,ISBN 081919168X.
[8]Nye,JS (Nye,Joseph S.,Jr.):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 Dominance and Decline in Perspective,FOREIGN AFFAIRS,89(6):2-+Sp.Iss.SI NOV-DEC 2010.
[9]Nye,JS (Nye,Joseph S.,Jr.):American and Chinese PoweraftertheFinancialCrisis,WASHINGTON QUARTERLY,33(4):143-153 2010.
[10]Nye,JS(Nye,JosephS.,Jr.):FISCALCRISES RARELY FELLEMPIRES,FOREIGNAFFAIRS,89(4):177-177 JUL-AUG20104、Nye,JS(Nye,Joseph S.,Jr.):Get Smart Combining Hard and Soft Power Response,FOREIGN AFFAIRS,88(4):160-163 JUL-AUG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