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论坛》2012年总目录

2012-12-18 06:44本刊编辑部
江淮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研究

《江淮论坛》2012年总目录

哲学

许衡的道理心性思想 张立文(1)

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郭 晶(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第22届中国社会科学系统哲学大会观点撷英 吴 勇(1)

论孟子的经典之学 王国雨(1)

庄子理想环境论 孔令梅(1)

“兼以易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 魏义霞(2)

从“二分”思维到“圆融”思维——刘宗周与宋明理学“方法论”走向 张瑞涛(2)

从“分”看荀子哲学中的“他人”思想 刘桂荣 郭淑新(2)

仁民与尊生:“古公迁岐”的儒道解释 丁四新(3)

“克己复礼为仁”之本义澄清——兼论朱熹的“误读”及其意义 李方泽 王 培(3)

“逻辑在先”与“逻辑上在先” 陶富源 张 涛(4)

詹明信的后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郑祥福 李双套(4)

传统生态文明观四问 李艳艳(4)

虚拟人性意蕴的哲学人类学阐释 周甄武(4)

实心实证 达成仁政——李颙政治思想评析 俞秀玲(4)

论牟宗三的中西比较历史观 陶 清(5)

“双子”结构: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美的本体问题——对国内主流《美学》教材中相关问题的质疑与批判王 磊(5)

论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哲学方法 朱松峰(5)

冯友兰的德育思想与“抽象继承法” 张允熠(6)

老子反省人类文明的路径及其启示 李承贵(6)

现代性视阈下的物质概念谱系研究 王俊博(6)

论孔子和庄子生死观的融通 张文渊(6)

从“章节异同”看郭店楚简《老子》性质 玄 华(6)

经济·管理

资源禀赋差异与合作利益分配——辽宁省HS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分析何安华 邵锋 孔祥智(1)

安徽省各地区GDP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 张可云 项 目(1)

关于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分析 盛广耀(1)

中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 沈满洪 池熊伟(1)

金融创新相关理论的综述 莫易娴(1)

推进安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研究钟俊杰 王 凯 朱卫东(1)

安徽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评价及分析 肖仁桥 钱 丽(2)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裴长洪(2)

慢城现象:理论述评与城市发展启示 张明斗 杨 霞(2)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对安徽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的启示李 朋 李姚矿(2)

中国包容性增长指数构建研究 姜明伦 于 敏(2)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与本土品牌 偏好:基于实证调查的研究谢加封 沈文星(2)

下游知识溢出对供应商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基于珠三角272家企业的调查问卷 江 瀚(2)

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政府责任 黄雄英(2)

国内农户经济研究十年 饶旭鹏(3)

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长效机制 张谋贵(3)

次贷危机后的中国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丁 凯 黄卫平(3)

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分析姚佐文 孙艳艳(3)

税收优惠、资源配置与效率分析:基于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可持续

发展的视阈 王增文(3)

当前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问题及建议 王忠宏 张曼茵(3)

安徽物流业投入产出分析及政策建议 李欣婷 胡永进 李秋淮(3)

安徽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创新分析 刘文先(3)

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形成显著影响——基于美、日等国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巴曙松(4)

趋同还是趋异?——一个关于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的新视角 赵 祥(4)

中国四大经济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类别特征研究余川江 邓 玲(4)

基于DEA的中国区域R&D效率测度及聚类分析段宗志 曹 泽(4)

论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体系建设 鲍海君(4)

论对银行课征营业税的政策误区 方 重 梅玉华(4)

基层电网公司员工薪酬满意度实证分析 张英奎 陈 方(4)

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张德岁(4)

中国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与国际竞争力评价薛 营 王林辉(5)

基于竞合关系的产业集群网络治理机制研究——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为例 胡雅蓓(5)系统视角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及应用张 蓓(5)

“行动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基于绿色转型企业的案例研究杨 静 张台秋(5)

空间关联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协调发展研究朱道才 张秀荣 许跃辉(5)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核心员工管理初探 王 烁(5)

我国央行冲销成本与冲销干预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何金旗 郎永峰(5)

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中加快安徽转型跨越发展 曹征海(6)

中国未来金融改革与发展展望——从服务实体经济角度的思考 李 扬(6)

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以皖江示范区为例 王可侠 范谷雨 夏 琦(6)

大都市发展转型中的政府治理机制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易承志(6)

中国“十一五”省域节能率的空间计量分析孙 欣 石绍炳 雷怀英(6)

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分析:基于黄金律消费角度陈忠斌 蔡东汉(6)

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问题研究蔡雪雄 周继慧 邓启明(6)

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李晓玲 刘中燕 任 宇(6)

政治学·社会学·法学

多数民主与共识民主——利普哈特的民主理论 陈炳辉(1)

认真看待和处理群体性事件 杨海坤(1)

论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与行政主体理论的变迁 金国坤(1)

论宪法保障民生的路径 朱应平(1)

民生保护政策视域下的劳动刑法图景 姜 涛(1)

以契约精神引领区域合作制度的发展 强昌文(1)

《美国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金融体制

改革的启示 曹守晔 张 钱(1)

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研究 杜 琪(1)

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议题 王国伟(1)

基于政治过程研究途径的中东政治变革解释机制研究王 菁 张春和(2)

民本思想在近现代政府管理思想中的理论价值 朱 璐(2)

我国碳交易法律促导机制研究 曹明德 崔金星(2)

旧邦新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地位 喻 中(2)

担保债权的经济优势及担保利益之确定——以英国普通法为视角[英]艾利斯·费伦(著) 罗培新(译)(2)

试论行政诉讼中非法证据的认定与排除 杨曙光(2)

论刑事司法领域下的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 曲 晟(2)

安徽民生工程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宋 蓓(2)

市场场域: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研究的新转向 陈林生(2)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角色定位与重塑 夏美武(3)

大学生政治信任状况实证研究 齐杏发 郝宇青(3)

政党意识文明及其标准问题 刘红凛(3)

论生态视野下的以人为本 郑汉华(3)

税收立法民意吸纳机制的重构——一个可能的分析进路 刘剑文 侯 卓(3)

电信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制——以电信联通涉嫌垄断为例 丁国峰(3)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 聂早早(3)

制度嬗变: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之不足及其完善 陈江华(3)

从乡村仪式到文化景观:洋蛇灯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读李其名(3)

“排放权交易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张梓太 曹树青(4)

低碳城市建设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 晋 海(4)

个人碳排放行为的法律规制——以碳中和理念为中心 刘画洁(4)

构建社会暴力化解中的整体政府 姚尚建(4)

冷战时期中美共同利益特点分析 储新宇(4)

居间合同委托人的任意解除权及“跳单”——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号》为例 隋彭生(4)

论能动司法在我国行政审判中的展开 张 娟(4)

酷刑合法化问题研究 解梦菲(4)

法的正义逻辑 孙国华(5)

现代性的向度 徐建勇(5)

论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及其实质 田九霞(5)

从外交话语看中国外交中和平观念的演进 陈以定(5)

两岸合作维护海洋权益研究 吴 慧 商 韬(5)

“见危不救”行为之可罚性的法理分析 陈林林 吴习彧(5)

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 汪海燕 王迎龙(5)

营业转让的初步考察——基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理论研究和法律规范王本宏 李领臣(5)

刑事司法立场下的检察解释权研究 彭志刚 张 峰(5)

共和政体与政治稳定——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 常 晶 常士訚(6)

公益法律本质论 单飞跃 范锐敏(6)

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立法面向问题研究 章志远 朱 渝(6)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 李明发(6)

行政强制措施设定制度的立法解读与反思 唐 璨(6)

网络购物纠纷解决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以利益均衡为视角 温耀原(6)

转型安徽与皖民幸福构建路径探析 范星宏 唐建兵(6)

政治经济学视域中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及反思 马良灿(6)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王俊恒(6)

文学·美学

朱光潜自然观的二次飞跃 宛小平(1)

明末清初学术潮流的转换与文献学的发展 黄爱平(1)

圣代复元古 大雅振新声——李白《古风》(其一)再解读薛天纬(1)

论胡适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谢昭新(1)

唐末五代袁州诗歌考论——基于交通形势和及第进士数量变化的考量 段双喜(1)

唐诗“寻访不遇”主题的审美探析 黄雪敏 林丹纯(1)

中国园林水景的文化阐释 贡小妹(1)

李白与皖南 余恕诚 朱文根(2)

试论农业审美愿景——新农村建设与环境美学 陈望衡(2)

农业景观审美价值的生成 肖双荣(2)

近代徽商自传小说《我之小史》的价值 朱万曙(2)

问题性与中国文论研究基本原则反思 权雅宁(2)

现代人文化和谐发展:生态批评的理性审视 李金泽(2)

论废名小说用典与庾信、李商隐用典的联系 李 璐(2)

从居斯塔夫·朗松的《龙萨怎样创造?》看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文

学史研究性质 范方俊(3)

从李贽的“童心说”看朱元璋的诗歌创作 邹祖尧(3)

明代唐诗学对“诗变”内在因素的探索 方锡球(4)

关于浪漫主义的分歧——马克思与拉萨尔悲剧问题论争的意识形态根源陈奇佳(4)

论元代的诗派及其宗唐复古倾向 王辉斌(4)

战火之下的虚无印象——《永别了,武器》中的象征意义剖析肖 健 吴 宇(4)

《唐会要》阙卷后人伪撰考 黄丽婧(4)

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兼及戴明扬对鲁迅《嵇康集》的校正 叶当前(5)

文学批评:主体性的危机及其重建之维 胡功胜(5)

莫言是文化自觉自信的践行者 唐先田(6)

杜诗研究与当代学术 张伯伟(6)

蔡邕奏议论略 王启才 潘 霖(6)

论修辞“立诚原则”的分歧和坚守 江结宝(6)

论司马光的文学创作观念 王子墨(6)

文化教育(文化·教育·语言·宗教)

国际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脉络、治理模式与决策参考李 涛 邓泽军(1)

高校教师“去倦怠”研究 杨清刚 郑祥福(2)

中国古代身体观念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 许 总(3)

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 李 霞(3)

南北朝释宝亮的涅槃学说 单正齐(3)

论国家修辞学 陈汝东(3)

韩国学界对佩雷尔曼和奥布莱茨-泰特卡新修辞学思想的认知过

程朴禹洙(3)

问题修辞和修辞问题:建构全球修辞学 大卫·弗兰克(3)

视觉文化“围剿”与小说“生存危机” 梁爱民(3)

禁忌与诉求——中国南方民族洪水再生神话的生态解读 余敏先(3)

论清初“新士人”在明清政治文化承接中的重要作用 邹 莹(3)

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的技术路径与策略选择 方晓珍(3)

高校科研目标测定与管理研究 薛福冰(3)

文化防腐的网络机制研究 袁 峰(4)

文化软权力的实质及其行使 桂 翔 郭立新(4)

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 高 群(4)

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东西古代战争文化比较赵景梅 胡 健(4)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 王向远(5)

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与中国民族文化 黄 玲(5)

从《哈尔滨诗集》看室生犀星眼中的中国东北城市 祝 然(5)

历史情感与都市想象——论明治日本人长安游记的单一性郭雪妮(5)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略论 彭永东 朱 平(5)

论我国软实力的整体优化 骆郁廷(5)

论日本软实力的向度 项久雨(5)

论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局限性 金筱萍(5)

语言的逻辑与“逻辑”(Logos)的语言——简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批判 刘文斌(5)

莫言成才对创新教育模式的启迪——兼论改善文学的社会功能 赵营波(6)

莫言文学创作及其成就的文化解读 吴树新(6)

文化生态视域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以安徽花鼓灯为例 徐 静 陈赛赛(6)

舞蹈诗:英美诗歌意蕴的视觉动态诠释法 郎琴芳 华泉坤(6)

历史·思想史

孙中山民本史观的道德价值取向初探 徐国利(2)

论《管子》思想在当代人本管理中的继承与体现 顾家旺(3)

明清徽州社会救助体系浅论 柏家文 朱正业(3)

安徽江淮地区商代遗存初步分析 周崇云(4)

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历史教育思想 周 毅(5)

其他(图书·传媒·信息等)

数字技术传播下电视传媒转型研究 莫智勇(1)

网络造句:公共议题构造的社会动员与公共修辞艺术刘 涛(1)

记者微博: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碰撞 彭 兰(2)

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第三部门如何传播环保信息——绿色和平的新闻生产机制研究 王积龙(4)

博客视域中的舆情引导 课题组(5)

微博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演进 谢天勇(6)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