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的弘扬与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012-12-18 06:31李新市
克拉玛依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美好事物艺术美文艺工作者

李新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管理系政工教研室,河北廊坊市065000)

弘扬“艺术美”在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涵盖面多,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舞蹈艺术、音乐艺术、建筑园林艺术、设计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戏剧戏曲艺术、影视艺术、杂艺和新媒体艺术等等。但“艺术”与“美”并非一回事,“艺术美”并不是“艺术”与“美”的边缘或交叉学科,而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要根据美的标准来衡量艺术所达到的境界。笔者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结合我国社会审美心理新发展,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文艺创作大力弘扬艺术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艺术美得以弘扬的先进文化建设环境发生可喜变化

在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新阶段,我们不但要认识先进文化规律的新发展,而且要懂得文艺应如何实践才能遵循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发展。“艺术”是关于文艺工作者职业的描述,艺术思维的基本方式是形象思维,[1]而“艺术美”则是文艺工作者对艺术境界的更高的追求。要真正使艺术富于美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变化、新发展,使艺术符合我们时代、现实社会的审美要求,才能不断地提高艺术美的境界。

(一)我国经济发展催生了人民的审美需求,群众向善向美要求是文艺工作者追求艺术美的雄厚而深远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贫困是被动的纽带,它使人感觉到需要最大的财富即别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及美的创造,只有当人民摆脱了贫困之后才是可能的。[2]客观地说,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在实现了温饱型小康社会后就已经开始了。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入审美愿望强烈的时代,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通过不断地强化以“内省”为核心的审美感受认识和把握“善”。当下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强调表达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向善向美的愿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强烈的社会心理,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引起的精神文化变迁的主导方面。文艺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要使自己的艺术真正地、充分地体现和彰显艺术美,应着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现实的审美需求,这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社会美的发展已经汇聚成了美的主流,这种新趋势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美好事物的涌现为显著标志

学术界普遍认为,美的事物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来看,自然美对于陶冶情操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缺乏震撼力。我国鲜活的、形象逼真的、富有震撼力的社会美好事物正在大量涌现。比如,2012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评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浙江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勇接从十楼坠下来的素不相识的女童妞妞,在国人的心目中掀起了美的波澜;山东见危知助的“最美姑娘”刁娜,同样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审美震撼力。在促进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艺术美应以提炼社会美为主,文艺工作者要注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精神,要执着于描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美好事物,要善于将深邃的人生思考贯穿于对社会美好事物的艺术弘扬、创造中,这样会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众审美”新时代拒斥不良的、粗俗低下的娱乐倾向,这是文艺工作者在悉心培育艺术美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社会心理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了大众审美新时代,这种新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审美需求汇聚成了社会审美心理的主流,人们对社会美、时代美的追求成了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导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素质普遍地提高了,他们拒斥一切不良的、粗俗低下的娱乐倾向。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娱乐业的某些角落,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比如在一些地方,娱乐业不涉黄就没有多少实质内容,也有人用庸俗粗野的艺术垃圾来迎合少数人的迂腐心理,造成了某些所谓“边缘艺术”价值取向庸俗化和道德理想走低的严重后果。这些文化糟粕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一种阻碍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这从反面告诉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美的培育是何等重要。对社会上依然残存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文化的治理一直困扰着有识之士,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像一股春风为人民提出了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强有力的措施。当前,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艺术美,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艺术美视野里的广泛性要求,在目前其实也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先进性要求,因为艺术美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善向美的精神需求,不能拿任何粗俗低下的内容腐蚀群众,让群众厌烦乃至伤感,否则就使“艺术”失去美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美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当前,要真正实现艺术美,审美主体应充满活力,积极地进行精神和情感投入,还要注意与审美客体保持必要的心理距离,力求审美价值诉求的去狭隘功利性,实现直观性与情感性、继承性与超越性、建构性与创造性的和谐统一,这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当下发展艺术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措施

事实上,不管是对于哪一种审美主体而言,艺术美都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它要求文艺工作者应能动地关注和观察现实生活(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美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在科学先进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的指引下,对现实美进行深入的感受、体验、理解、加工、提炼、熔铸和升华,在此基础上展开艺术创造,才能不断地给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一)要展示群众喜爱的艺术美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要充分展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美好事物,使文艺工作者的审美追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的审美新期待高度契合。通过展示艺术美,使人民群众爱美、求美的愿望转变成创美、立美的现实活动。第一,文艺工作者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将“艺术美”概念规范化、明晰化。文艺工作者必须注意,艺术美要求作品首先必须是艺术,然而“艺术”却并不一定都是美的。那些歪曲生活本质、思想内容消极颓废、甚至反动、艺术形式和手法粗糙低劣的作品,虽也名曰“艺术”,根本无美可言。第二,文艺工作者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既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又要积极地进行艺术探索,要注意及时地、高效地解决艺术手段选择、表现上的某些困惑。要有坚定正确的责任伦理,又要注意培养真切的艺术感受,要进行严谨的学理分析,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发挥艺术美的智慧启迪功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通过艺术美的弘扬得以实现。第三,不管文艺工作者塑造的是历史人物形象还是当代人物形象,都要注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满足其审美新期待。艺术审美价值具有时代或地域等历史具体性,文艺工作者塑造的具体形象,有的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再现,有的则偏重于对现实人物的塑造,但它们都必须符合一条基本的审美标准:满足当下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歌颂真善美,贬斥假丑恶。文艺工作者的主观努力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新期待,艺术美的新境界才会凸显出来。

(二)要把对艺术美的追求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对物质乃至社会领域审美的创造和超越,艺术美离不开艺术家的技巧,而艺术家的技巧也是伴随着生活而出现的。[3]社会生活的源流活水,是一句在学术界常讲的话,问题是,要做到常讲常新,就要着眼我国社会审美的新动向、新发展。第一,要着眼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新特点、新发展加强艺术美建设。如前所述,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在普遍意义上摆脱了贫穷,我国社会审美发生了积极的重大变化:一方面社会美好事物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迅速地增强了,这是我国艺术美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基础。要坚持艺术美来源于社会现实的生活中、艺术要与客观现实密切结合这一重要原则。文艺工作者在探讨艺术美的本质、寻求艺术美的客观根源时,必须坚持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当下审美新期待异常迫切这样的审美现实。第二,文艺工作者对社会美好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本质力量的深入研究和体认。艺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来显现的。社会生活的源流活水,在艺术美生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是那样深厚、那样有力和绵延不断。文艺工作者在目前充分认识和研究社会美好事物的基础上,能使艺术作品更具时代感。第三,要注意对现实的、富有震撼力的、直观形象的美好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图画。现实社会的富有震撼力的美好事物对艺术工作者创造艺术形象是极为重要的,其重要性表现在它为文艺工作者的审美创造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这正是当代中国艺术美的真正的源流活水。第四,既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又要注意探索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对宏观规律及对微观差异的准确把握能够激发文艺工作者产生错位思考,激发创新潜能,这对发展艺术美是极为有利的。第五,既要注意观察和研究现实社会中美好事物的内容,又要注意探究其基本形式。在我国现实社会的审美活动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文艺工作者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艺术美,实际上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各种美丽因素的融合,艺术美既包括它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文艺工作者的主观世界的美,即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情操、理想所构成的美,这些都需要从现实社会的美好事物中汲取营养。

(三)要把弘扬艺术美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艺术美对文化产业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源自于中国文化产业内容的先进性要求。艺术美追求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新期待的美,对群众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道德和情感教育,既体现了文化产业内容的先进性要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第一,广大人民群众只有通过对崭新的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求新之美。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没有了人民群众的欣赏,那艺术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更谈不上艺术美了。当前,我国艺术美的新意来自何方?笔者认为,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要开拓富有重大内容创新的艺术美产品。第二,要使艺术品的各个环节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一个艺术品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分环节的,这些环节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审美、娱乐、消遣、认识、道德、教育、感化、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都属于展示文艺作品的重要环节。文艺工作者要追求艺术美,就要对所有这些环节予以重视,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倡导的精神,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新期待的美的创造贯穿其中。第三,文艺工作者要为群众的欣赏提供一流的服务。艺术审美的价值主要维系在对于人的生存现实的心理补偿可能性方面,[4]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美的展示要凭借意境的感染力、艺术环境的震撼力来使审美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得到审美愉悦,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第四,文艺工作者要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的高度展示艺术美。文艺工作者所创造的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图画,它必须出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能把艺术形象仅仅理解为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必须是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精神境界的形象。文艺工作者创造的艺术是否美,还要交由群众去欣赏、去评价。影、视、剧需要人民群众去欣赏,至于绘画、雕刻、建筑、文学等,也都需要人民群众去观看、去评价的。艺术的魅力是吸引人民群众的瑰宝,这其实包含着艺术是否富于美感、是否具有震撼力的内容。可以说,“观”、“品”、“悟”是人民群众鉴别艺术是否具有美感的三个阶段。“观”和“品”以感性为主,到了“悟”的阶段,则转化为以理性为主,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美感,美的程度如何,自会有公允的评价了。

当前我国艺术美的革命性内容和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强烈的价值诉求,为艺术美的创造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式,对保持和发展文化产业内容的先进性、提升艺术作品的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艺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社会美的发展趋势,对现实人与社会的存在际遇和未来命运做深入的思考,致力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新期待,才能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自己创造的文化产品在增强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既满足国内文化市场的需求,也有利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和深化中国艺术美研究,也是扩大文艺批评理论视野、论域的应有之义。

[1]何林军.美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0-91.

[3]李萍,于永顺.实用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78.

[4]汝信,曾繁仁.中国美学年鉴2003[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324.

猜你喜欢
美好事物艺术美文艺工作者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小兔运南瓜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儿童教育的意蕴及其实现
为什么是“不三不四”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