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山圣水:一道逐渐被破解的神秘命题

2012-12-17 04:52田蓉红
新疆人文地理 2012年11期
关键词:营盘圣水怪石

田蓉红

怪石山之怪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怪石山位于巴里坤县城西北角,距离巴里坤湖近10公里。远远望去,它的山体很容易让人们的目光将它从后面的小夹山的母体中剥离出来,那是一种干净的接近于赤褐的色彩,像是淬火之后的样子,难怪在传说中认为它是一块补天山,带着天火的灼热跌落人间。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形状各异的小石窟,几座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千疮百孔”,大大小小的“蜂窝崖”“千佛洞”“万佛龛”“千窟崖”又似乎与西天圣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发人们好奇的想象。更奇妙的是,整个山体如同一个完整的巨石,草木难以生根发芽,但在半山腰处,却满目苍翠,一道长13厘米,宽4厘米的裂缝,无声的渗出一珠泉水,终年不绝,最初被当地牧民视为祛病消灾的仙水,膜拜饮用后,都会虔诚地在其周围的荆棘丛上,系上祈福的布带。“圣水”不多不少,折取旁边的一根芨芨草,插入石缝中,一口便可吸尽,在烈日曝晒,无遮无挡的山腰,这一口清凉着实像神灵的赐予,连飞过的鸟儿都习惯了在此落脚,攀岩饮水。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怪石山怪异的外表,又是什么力量使一滴水破石而出,福泽生灵呢?2012年夏季,在百名艺术家“走进巴里坤畅游新八景”的采风活动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学会理事、哈密地区地理学会理事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级教师吴道修,从地理学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怪石山的种种怪异现象。

自然的巨手雕刻出怪石山奇异的地貌

怪石山在风景地貌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被称为蜂窝地貌,这种地貌在新疆很多地方都存在,蜂窝地貌是由风力吹蚀形成的地貌,与岩溶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海蚀地貌、火山地貌等同属于中国八大特殊地貌的一种。

巴里坤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在新生代时期,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巴里坤南山(天山),北山(莫钦乌拉山),西山整个被断裂抬升,形成了巴里坤盆地,盆地洼地积水形成了湖泊,即巴里坤湖,巴里坤湖在地质学上叫断层湖,属于构造湖。巴里坤湖周边的山脉边缘都是较为整齐的,不是内地那种山川连绵不断的样子,这说明其底下是陷落的,上面是抬升的,它们像城墙一样有一个明显的断层面。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后,整个新疆地貌发生了很多变化,形成今天地形地貌的基本格局。它把原来在中生代时期已经剥蚀的像平原一样的地面又抬升起来,这次抬升不是中生代的褶皱形成,而是断裂上升和断裂下陷,由此形成了断层湖和断层盆地。怪石山在这个断层盆地的西边,在西山的边缘部分,在地图上这里被称为小夹山,后面一道深沟,过去叫大夹山,这些山的岩石都是坚硬的花岗岩,在蒙语中此山又被称为“哈套鄂拉”,意为坚硬之山,如此坚硬的岩石上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窝是怎样形成的呢?吴教授给我们解释说,巴里坤四面环山,怪石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巴里坤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冷空气入侵的门户,风口风力是极大的,同时,各种风向在这里交汇碰撞形成旋转风,而旋转风便是把这些石山旋转成窝的原因之一。

单纯依靠风的力量,是不足以把坚硬的花岗岩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期间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有剧烈的温差,巴里坤恰好有这样的温差。巴里坤属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年温差(冬夏温差)和日温差(昼夜温差)变化大。年平均气温1℃,极端最高气温42℃(三塘湖汉水泉),最低气温—43.6℃。

这两个温差是形成怪石山的很重要的条件。花岗岩在经过白天暴晒之后崩裂,再经过晚上降温之后分解。旋转风在岩石比较软的地方形成了石窝,越转石窝越大越圆,温差最大的地方,风化也最剧烈。天长日久,便形成了这样的形态。

石窝地貌的明显特征是植被很少,怪石山本身就基本上没有植被。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一般不成规模的,石城子水库周边和沁城白山等地有类似的地貌特征。但是规模很小,巴里坤怪石山是相对而言面积较大,比较集中的。吴道修教授认为中国最美的石窝地貌就在巴里坤怪石山,由此他建议尽快申报怪石山“石窝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地下潜流成就了圣水的美妙传说

怪石山的形成是大自然的神笔,是天然的雕塑,其造型之美之奇,让人惊叹,遇到下雨,怪石山大大小小的石龛犹如漫山遍野的水帘洞,那种美丽的景象全国罕见。

美景往往会衍生出美丽的传说,怪石山山腰处“圣水”就为这一胜景增添了无数的想象。实际上“圣水”是一种深层地下承压水经长距离潜流后在下游隔水层中断的特殊地层排泄涌出的现象,地质学上称之为“基岩裂隙水”。追根溯源,这些地下水来自于巴里坤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巴里坤山3200米以上的现代冰川和永久性积雪。巴里坤县境内共有林地493.3万亩,众所周知,森林都涵养水源的功能,所谓的谚语“一棵树下一碗水”就是最为形象的说法。这些森林是一个天然的绿色水库,其地下水和冰川融水慢慢汇流到一起,通过岩石潜流,首先潜流到尖山子,因为其水源地高,像一个自来水塔,地下水被压上来到尖山子顶部之后,遇到裂缝,两股泉水就冒出来了,这就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汉姑泉”,黄土场的自流喷井和怪石山的“圣水”以及怪石下八景之一“镜泉宿月”的“上镜儿泉”都是这样形成的。

巴里坤的矿泉水储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质委员会测定储量为13.377万吨。据化验,矿泉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锶,是全国少数含锶多的天然矿泉水(锶含量是崂山的2倍而且终年恒低温),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地人称其为“圣水”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是纯天然的保健饮料,恒温的地下水,即使冬季也不会冰冻干涸,再多的人拿芨芨杆吸也不会吸完,因为它的源头是广袤的森林和丰富的冰川。

历史的风云赋予怪石山沧桑的传奇

怪石山山体极为陡峭,但是奇特的是嶙峋陡峻的怪石山顶却是一马平川的“高平原”,汽车都能从后面开上去。上了山顶,东转,在俗称妖魔山的山顶处一个狭长的石缝,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过这个石缝的人必须要有十足的勇气和自信,确信自己无愧天地鬼神,才能通过,否则会在石缝的中间被紧紧的卡住,不能前行,也不能后退。只有顺利通过“好人峰”的人才有缘登上顶峰一览整个怪石山群的壮美,近距离地接触这里的王爷墓,俯瞰山脚下的古营盘。

关于王爷墓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人们将它与山脚下的古营盘联系起来,认为这些都是元代成吉思汗西征的遗存。史书记载,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蒲类(巴里坤古称)属于元察合台汗国的领地,被称为“巴尔库尔”,1341年元朝灭亡,察合台汗国瓦解,蒙古族后裔从中原退居北方草原和西域,巴里坤属于蒙古瓦剌的和硕特部。也许王爷墓的主人是部落的最后一个首领,最终老死西域,部落人为其寻找了这样一个隐秘的归所,而古营盘是其部落驻扎的所在。但是吴道修教授却提出了另一种假设,他认为,古营盘的主人也许最初是匈奴人。匈奴是历史上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公元前209年,冒顿即位为单于,建立起强大的匈奴奴隶制政权。公元前176年前后,冒顿派右贤王向西发动大规模进攻,征服了西域三十六国。巴里坤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两汉时期,这里进行过多次征战,汉王朝曾经派军“六战蒲类”,击败匈奴,最终收复蒲类。

吴教授认为古营盘是元代营盘还是匈奴人的营盘,现在很难说。但是不排除匈奴人以怪石山为屏障,驻军扎营,与汉军抗衡的可能。古书上说,匈奴难平,强盛的汉朝也先后6次,派军数10万,历时400年才在蒲类海边彻底击败匈奴人。蒲类海边都是平原,从地形上看,大军在这里征战不受局限,但是很大的问题是蒲类海边有一道天险——怪石山,由于断层的原因,怪石山边缘整齐,极为陡峭,是易守难攻的天然险阻。怪石山顶平原化的剥蚀高原又为以骑兵居多的匈奴人提供了驰骋的空间,历史上,蒲类海以东叫蒲类前国,蒲类海以西叫蒲类后国,匈奴霸占了蒲类后国,以怪石山为屏障,与汉军对垒。怪石山下的营盘有可能是匈奴人驻扎的地方,他们以此为据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怪石山的“一线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匈奴人也许正是因为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理优势,才有力量与汉军多次展开拉锯战。

无论哪种说法,古营盘的存在都真实地证明了在遥远的过去,蒲类海边,怪石山下,曾上演过刀光剑影的征战和厮杀,历史的痕迹和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这里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胜景,也许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神秘远不止此,有些地方,越走近,越迷离,而怪石山就是这样的地方。它尚有许多不可知的秘密,期待更多人的破解!

猜你喜欢
营盘圣水怪石
峡谷的秘密
无穷尽的一天
雨雾中登天柱山
黄山
此时
圣水河,别样的生命和感动
神秘怪石圈
不需要太多的门
清清“圣水泉”塞外鱼乡别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