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两个俄译本序言比较研究

2012-12-17 14:20··
明清小说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序言译本俄国

··

引 言

1958年以《红楼梦》程乙本120回的校注本为底本,由著名的汉学家帕纳秀克(В. А. Панасюк,1924—1990)翻译正文,孟列夫(Л. Н. Меньшиков,1926—2005)负责诗词,费德林(Н. Т. Федоренко,1912—2000)作序的《红楼梦》俄文全译本在苏联的莫斯科国家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了苏俄文学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书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各六十回,红色纸面精装,每册书后有比较详细的各章节的注释,以全世界第一部西文全译本的形式问世,对在欧洲国家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苏联解体后的1995年,这部在中国影响深远的旷世奇著再一次被俄罗斯的翻译界捧上舞台,这次它出版了三册,每册各四十回,也许是考虑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议,有意识地隔离开来作为独立的一册。不同的是,这次诗歌部分改由戈卢别夫(И. В. Голубев)完成翻译,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高莽研究员为之撰写了序言。1995版基本遵从了1958版的翻译框架,除了封面附以精美的印刷绢画,文中更是对其中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而导致翻译上的一些错误做出了更正,许多地方都与时俱进地做了重译。尤其是换了作者重新作序,使得我们能从另一侧面看到这部译著在中国和苏俄两国流传翻译的许多信息。

一、序言内容

1958版序言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介绍了小说诞生的社会背景及政治背景;二、界定了小说属性,认为小说与《儒林外史》一样是一部不同于清朝正统文学的人民文学、社会小说;三、介绍了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家世;四、对儒释道学说的宗教体现;五、小说的人物分析、主题思想,是一部宏伟的家庭编年史。

1995版序言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楼梦》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二、围绕作品衍生出了很多文学、影视及戏曲作品,重建了大观园;三、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四、作者指出小说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伦理道德不过是贵族阶层掩盖自私本性的帘幕,揭露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五、小说是百科全书式的涵盖;六、作者高超的艺术成就及后人的研究概述。

二、序言相同点

两个版本的序言都对中国的封建社会做了批判。费德林指出,曹雪芹描绘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下的贵族家庭生活①,并对这种礼教禁锢下的人性摧残做了批判。而高莽相比之下则更加平和客观,他指出,小说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作者眼中的爱情观是反封建的基础,封建伦理道德是贵族阶层掩盖自私本性的帘幕,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②。

两个序言都介绍了曹家的历史和曹雪芹的经历。只是费德林大段笔墨来着重叙述曹雪芹之前曹家的辉煌③;高莽则重点在曹雪芹搬到北京后的生活拮据及不幸的生活④。

两个版本的序言都肯定了《红楼梦》的小说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力。费德林指出,小说是一部人民文学、社会作品,创造了很多杰出的形象,有精细的心理分析和鲜明的人物性格,由于它的现实社会内容同民间传统的创作形式相结合而被大众所接受,异常流行⑤。高莽强调了小说的语言魅力,散文般的叙述,飘渺的诗歌意象,还介绍了小说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流行,出现了很多续作,且一时洛阳纸贵,后又被俄国传教士带回俄国,在现当代也围绕作品衍生出很多文学、影视及戏曲作品,并且仿照作品建造了大观园⑥。

两个版本的序言都指出了《红楼梦》是借古喻今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1958版把《红楼梦》归结为与《儒林外史》一样反映当时封建时期社会现象的社会小说。费德林认为,清朝中国小说的特点是它和生活的接近和它的现实主义的加强,《儒林外史》正是这样一部接近人民生活的作品,并且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现象,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同样《红楼梦》也是这样一部小说⑦。当然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可能不尽准确,况且《儒林外史》也并非完全是一部社会小说,它只是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是封建社会里部分社会制度、社会现象的反映。把《红楼梦》比作与《儒林外史》一样的社会小说,本身考虑有所局限。而1995版序言中高莽引曹雪芹之语指出,小说不同于现实生活,只是介绍三代家族生活的盛衰,从外部的繁华光芒窥测内部的腐朽和堕落⑧。其言外之意《红楼梦》依然是一部借古喻今的反映当时社会的作品。

三、序言不同点

1.写作背景不同

《红楼梦》早在18世纪上半叶就被传教团带到俄国,但一直未引起注意。1830年,一名矿业工程师科万科(А.И.Кованко,汉名德明)将《红楼梦》第一回的片段翻译过来并向俄国人推荐⑨,却也只是作为学习中国人传统风俗、生活习惯的一部阅读教材。后来俄罗斯社会动荡不已,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后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国内文学才得以稳定重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苏联开始把目光更多地关注中国文学,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学俄译的高峰期,诸子百家及古典四大名著先后被翻译出版,其中《红楼梦》由著名的苏联汉学家帕纳秀克翻译。

帕纳秀克曾翻译《三国演义》(1954)和《司马迁选集》(1956)等重要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出版和发表的译著和著述达60多种,且所译多为古典鸿篇巨制。由他作为主译者非常合适,于是呕心沥血“批阅十载”,1958年《红楼梦》第一次以全译本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极大轰动。

为了向俄国读者更好地宣传《红楼梦》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及深远影响,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费德林特意为译本撰写了序言,由此可见对作品的重视程度。其后西方诸多学者及研究专家也基于此译本做出许多深入的研究文章,深化了红学在海外的研究态势。

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俄罗斯国内文学一度呈现迷茫混沌的状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理想和现实的冲击,迫使俄国作家积极向其他国家汲取文学营养来重拾文学大国的地位。当时的中国文学界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的灿烂时期,引起了俄罗斯作家及学者的注意。而政治寓意更为浓厚的1958版俄译《红楼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读者的新要求,于是重译出版这部在中国影响深广的古典小说成为了一项必须迫切进行的翻译活动。

在1958版译本的基础上,帕纳秀克再一次重译了小说,对其中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而导致翻译上的一些错误做出了更正,许多地方都与时俱进地做了新的翻译或弥补,1995年新译本出版,但译者帕纳秀克却在此前的1990年去世,没有等到他的重译之作正式刊行的那一天。这个译本的序言则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俄苏文学研究的高莽研究员来撰写。

2.作者不同

费德林是苏俄时期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外交家,为苏联东方研究所的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研究,因为热爱中国文化,著有《中国文学史纲》(Очерк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Шицзин》 и его место в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等著述。除了在中国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外,费德林也曾在苏联驻华使馆工作,从事外交工作,著有《外交札记》(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е записи)等⑩。

由于他对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史研究透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于是选择他为《红楼梦》第一个俄译本作序再合适不过。1958版序言名为《中国小说与〈红楼梦〉》(Китайский роман и 《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把《红楼梦》放在中国小说史的背景下来研究考察《红楼梦》的。在序中他不仅肯定了《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肯定了小说对世界文学的重要性,对其在欧洲的传播及在汉学界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莽和费德林是很好的朋友,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名资深的研究员,他长期在各级中苏友好协会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翻译、编辑俄苏文学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与对外友好活动。著有《久违了,莫斯科!》、《枯立木》、《圣山行》、《俄罗斯美术随笔》等随笔集,翻译了苏联作家冈察尔短篇小说集,帕斯捷尔纳克三问题自传《人与事》,以及普希金、莱蒙托夫等诗人的诗作。

高莽为1995版《红楼梦》俄译本所作的序言标题是《致读者》(К читателю),仅从此题名即可以看出,高莽的出发点是传播普及的角度,并非费德林的历史研究视角,作为中国学者的他更多的考虑是将《红楼梦》的原旨原貌呈现在俄语世界的读者面前,同时也期望通过序言的介绍尽可能减少对这部中国经典作品的误读。在序言中高莽为了让俄国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小说,指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及地位,与俄国小说相对照做出了两个比较:《红楼梦》在中国的地位堪比俄国传统的经典作品《叶甫根尼.奥涅金》、《死魂灵》及《安娜·卡列尼娜》在俄国的地位,现代文学意义上的诗歌意象又与《日瓦戈医生》相像,都有一种诗意诗性的深入,这无疑吸引了俄国新老读者的注意。

3.侧重点不同

1958版序言里富于政治色彩、阶级意识的词语出现较多,小说的人物思想被醒目标示出非常明显的反封建意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1958版序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把《红楼梦》视为描述封建社会现象的历史。

而1995版政治意义淡化,不再提及有关阶级斗争的言论了,高莽更多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增强了针对《红楼梦》的阐释。他指出小说记录了封建社会腐朽、堕落的一面,贵族阶层生活奢靡,内部却危机四伏。同时,他强调了小说的语言魅力,指出小说是一部以语言魅力取胜的作品。作者曹雪芹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书绘画、甚至药理都很精通的天才。重要的是,在他的作品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诗歌。小说结合了理想与现实,叙事同想象,可以这样说,在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里,《红楼梦》贯穿着思想与艺术,散文与诗。为了探索小说的本质,必须深入探索隐藏在小说内部的诗歌意象,这点艺术手法的采用与小说《日瓦戈医生》类似。无论是曹雪芹还是帕斯捷尔纳克(Б. Л. Пастернак),他们都是诗人,诗歌在他们的作品里不断地出现,把诗歌与散文结合起来形成了小说里诗意般的叙述,况且这样的诗性叙述也很难翻译。《红楼梦》里的参禅、悟道、诗词、灯谜、曲文或梦幻鬼神描写,包含预兆意识,既是当时人们常有的生活现象与信仰习俗,在文学创作中自然会予以表现,对这些现象的描写,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日瓦戈医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构成的抒情文字,那些诗意化的叙述,小说里“生活中总会有读诗的人”等等都成就了作品超绝的艺术特性。而这在政治意义明显的1958版序言里对小说艺术性的叙述则过于简略。

由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一度与宗教紧张对立,所以在1958版俄译本序言中,费德林只是点出了小说《红楼梦》有佛道学说的宗教传统,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文化意识语境来加以审视的。他认为,整部小说都贯穿着佛教和道教关于灵魂不死和再生、关于人生无常和尘世罪恶的学说。每一个人的命运都由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里的判词预先拟订好了的,费德林认为这是作者世界观里宗教性的体现。而这些宗教性的思想“是与作品反映的现实主义是相矛盾的”。但是这些宗教观念并不是作者的主旨思想,而是为了创作上的需要加入的一种笔法,正如吴志达在《红楼梦与宗教·序》里评价,“虽然宗教观念、梦幻意识遍布《红楼梦》全书,但主旨并非宣扬佛、道。作者借助宗教与梦幻,作为一种奇妙瑰丽的艺术表现方法,具有奇幻怪异之美的感染力……而《红楼梦》中对这些现象的描写,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4.中文学术界影响不同

费德林的序言已有姜其煌先生的中文节译,发表在他的著作《欧美红学》,2005年大象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知道唯一的一个俄译本序言的节译文章。而后姜其煌先后在《文艺研究》(1979)上发表了《〈红楼梦〉西文译本序跋谈》,又在《读书》(1980)发表了《〈红楼梦〉西文译本一瞥》,对该序言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介绍,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者对俄国红学的了解。

高莽的俄文序言目前似乎还没有中译本,也未有学者做初步的翻译和探索。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将另文刊布高莽俄文序言的中文译文,以方便中文学界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四、序言里未提及但与翻译相关的特点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以语言魅力取胜的小说,更是一部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巨著,这点得到了俄国早期汉学家王西里(В.П.Васильев,1818—1900)的肯定。王西里曾随俄国传教团来到中国,深入研究汉语、藏语十年,主要著作有作为欧洲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中国文学史纲要》(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书里这样评述《红楼梦》的语言,“小说的语言,是一种纯洁高雅的口头语言”。这点在高莽的序言里有整段文字来肯定它的语言魅力,但是在费德林的序言里却难觅踪迹。而且两部译作的序言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阐释小说本身上面,从社会、阶级、文学地位等诸多方面分析《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政治意义及在中国的影响力,却忽略了序言后面的俄文译作本身对《红楼梦》原文的情节是否忠实表达,对《红楼梦》原作优美精致的语言是否翻译得同样考究,这些与文本翻译直接相关的问题却几乎没有在这两篇序言中加以考虑,现在看来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处理模式,有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

费德林把《红楼梦》与中国本土的《儒林外史》比较,高莽则与俄国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比较。不同的是《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一样是以语言和情节取胜的作品,但是费德林更多地关注它们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忽略了对翻译小说艺术性的介绍。至于《战争与和平》及《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俄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两部小说都是以其杰出的语言魅力、高超的艺术成就、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成为享誉俄国的名著。而高莽为了让俄国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借助这两部作品在俄国的地位来肯定小说在中国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便于俄国读者体会《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类似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结语

上述两个《红楼梦》俄译本的序言,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但却谙熟中俄文化的学者之手,不仅非常清楚地展示出具有异域文化背景的学者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总体评价,而且在传播中国文化、指导俄国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红楼梦》的内涵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费德林,他将《红楼梦》放在中国文学史的背景下,提升了作品分析的高度,应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而高莽强调了小说《红楼梦》文本中充盈着的散文般的文学性和诗意的艺术性,指出这部小说正是一部以语言魅力征服中文读者的巨著,这样的点评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红楼梦》将来的迻译和海外接受而言,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委托项目“《红楼梦》在欧美的译介研究”(项目批准号:SC10W006)以及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百人计划项目之“《红楼梦》俄译本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SWJTU11BR04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同时受到“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度发展潜力学科项目”资助。

注:

① 原文:Развертывая сложную картину жизни аристократической семьи. 见于Цао Сюэцинь,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58,№. 14.

② 原文:Это лишь завеса,скрывающая,эгоистические интересы……Писатель имеет свой взгляд на любовь,свои идеалы,и эти идеалы он видит в бунтарях,выступающих против феодальных устоев……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Цао Сюэцинь тонко сочетает реальность с вымыслом. 见于Сюэцинь Цао,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Ладомир,Москва,1995,№. 5.

③ Цао Сюэцинь,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58,№. 9.

④Сюэцинь Цао,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Ладомир,Москва,1995,№.5.

⑤ 原文:Несмотря на это,роман 《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 принадлежит к числу выдающихся творений старой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Его автор сумели на фоне жизни кита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XVIII века создать замечательные образы,отличающиеся тонкостью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глубиной и меткостью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 见于Цао Сюэцинь,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58,№. 12.

⑥ Сюэцинь Цао,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Ладомир,Москва,1995,№. 6.

⑦ 原文:Роман 《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великолепно написанная семейная хроника;это не только 《бытовой》,как его иногда называют,но и 《социальный》,роман в такой же степени,как и 《Неофициа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 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а》. 见于Цао Сюэцинь,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осква,1958,№. 14.

⑧ 原文:В начале книги Цао Сюэцинь заявляет,что роман не связан прямо с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й жизнью,с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ю,однако,следя за переменами в жизни семьи на протяжении трёх поколений,мы за внешним процветанием и блеском без труда угадываем внутреннюю опустошенность и разлад,свойственные высшему обществу тех времён. 见于Сюэцинь Цао,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Ладомир,Москва,1995,№. 5.

⑨ [苏]博戈拉特·李福清《俄国汉学家德明及其〈中国旅行记〉和〈红楼梦〉节译》,《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48页。

⑩源自俄文版维基百科(Википедия),Федоренко,Николай Трофимович,http://ru.wikipedia.org/wiki/%D0%A4%D0%B5%D0%B4%D0%BE%D1%80%D0%B5%D0%BD%D0%BA%D0%BE,_%D0%9D%D0%B8%D0%BA%D0%BE%D0%BB%D0%B0%D0%B9_%D0%A2%D1%80%D0%BE%D1%84%D0%B8%D0%BC%D0%BE%D0%B2%D0%B8%D1%87。

猜你喜欢
序言译本俄国
序言
序言
序言
七颗钻石
《名人传》序言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