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绮冰 王卉
新世纪,微型小说以它短小灵便,反映迅速的特点,抢占大小报刊的“滩头阵地”,适应经济繁荣,竞争激烈的新世纪,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年发表量高达几万篇。这是现代信息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后的一种文学取向,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选择,同时也离不开微型小说作家的辛勤劳动、不懈努力。微型小说作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读者,给他们以启迪和思考,焕发他们的艺术激情,满足他们的艺术要求,在内容的丰富性、手法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努力使微型小说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文坛,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具有哲理性、朦胧性、自然性的那些微型小说,倍受读者亲睐。
新世纪,微型小说揭示了许多普遍存在的人生之理。刘国芳的《刹那》通过进浒湾巷小孩喊他大哥哥,出巷喊他爷爷的快速变化,揭示光阴似箭,人生短暂的哲理;鲁先圣的《神奇的陪练》通过加拿大用野狼追赶运动员来训练长跑冠军,日本用鳄鱼追赶运动员来进行游泳训练,揭示了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这一醒世的道理;刘燕敏的《从设定目标开始》通过比塞尔人凭感觉在沙漠里只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走不出沙漠,一旦有北极星为目标,三天就走出沙漠,揭示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警世之理;刘万里的《富翁和狼》告诉人们:在这个互相竞争的社会,真正的陷阱会伪装成机会,真正的机会也会伪装成陷阱;戴燕的《同学突然想见我》阐明现代人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正是因为这些微型小说揭示了振聋发聩的“理”,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我们特别欣赏这些具有哲理性的微型小说。
然而,如果从高度抽象的“理”来看,有时微型小说的“理”是相似的或者雷同的。比如江平的《路遇天使》与简单的《天平的砝码》揭示的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理”;鲁先圣的《信念的力量》与佚名的《有一个人可以帮你》揭示的都是自信是成功的力量这样的“理”。但为什么像这样同“理”的小说,还是让我们读得津津有味不无感动呢?我想是独特的表现形式的魅力。“理”在高度抽象的意义上,确实可以雷同,但小说的表现形式,如艺术形象等必须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各自不同的。
这样看来,微型小说的哲理性实际上就是指作者以人人笔下所无的独特形式表达人人心中所有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与读者的心灵强烈共振,高度合拍的性状。许海维的微型小说《反弹原理》就是以强烈的哲理性感染读者的。《反弹原理》告诉我们:佛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青铜铸的释迦牟尼像,想买回寺里供奉。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让。佛认为500元足矣,回到寺里,决定让欲壑难填的店铺老板忏悔。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下山侃价。第一个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第二天,第二个弟子咬定4000元,未果回山。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老板很是着急,每天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到第十天时,他想今天无论给多少钱也要立即出手。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铜像,老板高兴极了,竟然反弹到500元!当即出手。许海维反映的这种“反弹”,尽管我们也有点滴零散粗浅的感觉,但往往说说笑笑罢了,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普遍存在的哲理。经许海维的点拨,顿时豁然开朗。的确,反弹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某成人大学的一位教师,常常因为上课无法回家吃饭,该大学超工作量的报酬是每节5元钱,在外吃快餐得花去3元,所剩无几,这么一算,在外的快餐费就由3元、2.5元、2元一直递减至1.2元(吃碗混沌),最后,索性不在外面吃,一直熬到上完课,晚上10点才回到家中吃饭。有一天,这位教师不小心一下子丢失了500元钱,忽然醒悟,钱财得失竟这么容易,于是再也没有为了省钱而不吃饭去上课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想想股市,择偶是不是也存在这种情况?许海维把自己悟到的反弹原理显现在许多独特鲜活的艺术铺垫,艺术渲染之中,读者接受的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机械的说教,而是灵动活跃的艺术形象,很容易调动各自的想象翅膀,翱翔在人生的种种领域,参与审美再造,从而与各自有血有肉,富有个性的情感情思高度合拍,产生共鸣。
朦胧性是指一些微型小说能带给鉴赏者不具体性、不确定性的“意”。这“意”也不是完全模糊不清,应该是就具体的想象而言,寓意是清楚的,就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的不同想象来说,寓意是模糊的。微型小说的这种朦胧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予明确。作家的主观感情、人生态度在文中没有明显的流露,只是冷静地叙述,客观地介绍,从而使“意”不具体,产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模糊效应。余坤文的微型小说《一个热水瓶》就属于这种情况。《一个热水瓶》表面上是写:一所学府校风一向很好,然而不久前发生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差不多牵涉到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某一天,一个学生把热水瓶放在食堂门口,进去打饭,回来发现热水瓶不翼而飞了,回到寝室后,觉得自己吃了哑巴亏,心想,别人可以拿我的,我为什么不可以拿别人的呢?反正我不多拿,要回自己的就够了。于是,下次打饭,他很轻易地从食堂门口满地的热水瓶中提走一个。每个人都不愿意白白丢失东西,于是,刚刚丢热水瓶的人马上拿走另一个人的热水瓶,另外一个人又拿走另外一个人的……如此一来陷入一个怪圈,每天都有人丢热水瓶,每天都有人偷拿别人的热水瓶,时间一长,人人自危。有一天,一位老教授因家人出门,到食堂打开水打饭,丢了热水瓶,没有拿别人的热水瓶,空手而去。打那以后,再也没人丢热水瓶了,一切恢复了原样,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余坤文在《一个热水瓶》中对小说主题不作正面、直接、明确的抽象表述,把真正的涵义隐藏在象征性形象里,使读者无法一览无余。那么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是人的自律可以止住局部的恶性循环,还是人人都能自律就不存在歪风邪气的怪圈;也许如吴雁的观点,是流言蜚语止于智者、顺手牵‘羊’止于贤者、贪污贿赂止于公仆……一篇小说能引发读者众多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成功。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读者完全可以由此及彼发挥种种联想,可以有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越是寓意深刻的小说,诱发联想的地方就越多。从这点看,《一个热水瓶》是非常有魅力的。至少,它摆脱了那种主题直露而浅显的毛病,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扩散思维和再创造的无限空间,读者不仅可以调动自己的视、听器官进行感性的直观活动,而且可以调动整个心灵去探求与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深邃意韵,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对作品进行主观能动的品读,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愉悦。
二是作家躲在幕后,不直接跳出来指手画脚,但通过种种方式摆出众说纷纭的各种“意”,是非曲直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马新停的《痛苦之旅》(2001年第3期《金山》)就属于这种情况。马新停在《痛苦之旅》中通过人物对话感到一种“意”——人都有痛苦;借小说主人公悟出一种“意”——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所以,人才感到无限痛苦;通过老方丈之口说出一种“意”——读书越少痛苦越多,读书越多痛苦越少,直到一点痛苦也没有;透过艺术形象想到一种“意”——人老了就不痛苦了。究竟是什么“意”,作品没有明确指出。马新停没有让自己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有意在这里创造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心理空间,有待读者展开想象。这与惠特曼有相似之处。惠特曼说:“我的目的,与其说是在于说明或表现任何主题或思想,不如说是在于把你、读者,引导到那一主题或思想的空气中去——让你在那里自己飞翔”(见《惠特曼评传》)。这样行文使读者觉得更真挚更亲切。
新世纪,作家们意识到文学是人学,微型小说的中心是人物,创作的中心课题是如何写出内涵丰富、血肉丰满、个性突出的活生生的人物来。如果人物“活”不起来,情节结构再生动,再曲折,再“巧”,也不值得提倡。于是,作家们回归生活,崇尚自然。吴富明在《平静写就小小说》一文里说:“自然之风当属小小说创作上的一个好风格,毕竟,技巧的东西多了,小小说就会失去她原有的真实个性和活泼生动的氛围。”因此,他创作的微型小说《带伞的女人》自然、随意、散淡,在短小的篇幅里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确不易,为了写活这个女舞蹈教师,吴富明借助伞这个道具,并充分利用伞贯穿全文,起到穿针引线,连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作品一开始,吴富明就把伞和舞蹈教师联系在一起,说明她的伞舞获得全国文艺大奖,正在指导学生排演舞蹈的她,活泼开朗,动作轻盈,人见人爱。这些人物描写自然真实,合情合理。伞第二次出现在雨天,“我心想,她真有先见之明”。伞第三次出现在晴天,“我想她真是个敬业的人,走路还忘不了自己的舞具”。伞第四次出现在结婚旅途之中,先是丢伞,她“颤抖不已,并不时抱住头,往墙角躲”,后是见伞,她“一把夺过,呼地打开,罩在头上叫道:来呀,来呀,我不怕!”丢伞见伞的失态,使人误认为柔弱的她疯了。丢伞见伞,反复渲染,营造浓烈的气氛,在不同的环境中多角度、立体的刻画人物形象,把人写活了。伞第五次出现,又是和人联系在一起,是她的又一个伞舞获了奖,但离婚了,说明她仍然是一位热爱工作,精通业务的出色的舞蹈教师,但又不被人理解。小说仍然从“我”的角度来透视,“我”不明白她为何总在无人时夹着伞?接着“叙伞”,原来,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就因被心爱的人抛弃,时不时受冷不丁的石块、菜叶的袭击,养成带伞的习惯。最后倒是因为锻炼的伞技,面试过关,考上艺术学院,至今,她却离不开伞了。如果小说到此结束,结构完整,人物形象也挺丰满,但吴富明毕竟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形象的作家,结尾“那晚,她没有带伞。”可是神来之笔,寥寥几字,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又趋向完美,从一直带伞到最后的不带伞,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的不同的精神面貌,特殊年代使人失去本真,新时代又使人恢复天性。简短一语,意韵很深。该小说获得了全国首届微型小说年度(2001)评选三等奖,还获得郑州小小说学会奖新人奖,体现吴富明的新追求。这种追求与同时代其他崇尚自然的作家们的追求是一致的。
正因为作家们崇尚自然,向内转,将笔触深入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中去,从而涌现出一批淡化技巧,真实自然,颇受欢迎的微型小说。如:打破小说和散文界限的《瘸狼的拯救》,写我邂逅了那只苍老的瘸狼,它像训练有素的猎犬,唤我去杀死草狐,每次都带我找动物的栖身之地,和我分享猎物,一起走过最艰难的日子。后来它回归狼群,我以为和它拍档结束了,直到我不慎踩到了兽夹,可能成为野兽的美餐时,忽然看到瘸狼向着村子方向跑去,很快叼着小羊跑回来,引了村人来救我。然而枪响处,它倒下了。我哭着把它抱在怀里,已经无法再挽救它的生命了。行文不矫揉造作,感情真挚动人。
总之,新世纪的那些带有哲理性、朦胧性、自然性的微型小说,或以细节见长,或以语言取胜,或以艺术气氛称奇,或以文化内蕴显异……为拓展微型小说的创作道路提供了经典范例,也给阅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注释:
①刘国芳.刹那[J].微型小说选刊,2012,(4).
②鲁先圣.神奇的陪练[J].微型小说选刊,2003,(2).
③刘燕敏.从设定目标开始[J].中华活页文选,2002,(23).
④刘万里.富翁和狼[J].微型小说选刊,2002,(24).
⑤戴燕.同学突然想见我[J].百花园,2010,(9).
⑥江平.路遇天使[N].环球时报,2009-02-27(20).
⑦简单.天平的砝码[J].知音,2002,(9).
⑧鲁先圣.信念的力量[N].深圳特区报,2001-03-03.
⑨佚名.有一个人可以帮你[N].北方晨报,2002-09-23.
⑩许海维.反弹原理[J].年轻人,2001,(9).
⑪余坤文.一个热水瓶[N].赣南日报,2001-10-10.
⑫马新停.痛苦之旅[J].金山,2001,(3).
⑬库兹涅佐夫·维克托,张晶.灵长目轶事[J].译林,2010,(6).
⑭沈骋宇.瘸狼的拯救[J].女人坊,2009,(3).
⑮刘燕敏.执着的力量[J].金色年华,2003,(4).
⑯刘国芳.谋杀[J].微型小说选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