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文学的战场

2012-12-17 14:02童路明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4期
关键词:林纾译介译者

童路明

对于中国的翻译史研究来说,第一个需要回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写晚清翻译史?正如王宏志教授在题为“翻译和政治:晚清翻译活动研究”的研究计划中提出的:“没有晚清翻译,何来现代中国”。在翻译文学史的范畴中,定义为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晚清阶段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所涉及范围既包括文学也包括非文学之翻译活动。

《翻译史研究》①王宏志主编:《翻译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一书共收录论文十三篇,晚清期间翻译活动的研究亦是主体。编者别具匠心地将选文按照研究对象的历史位置排列,所载文章研究对象各异,有的文章以特定时期的译者为研究对象(《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译者》),有的则以特定领域的译者为研究对象(《滇缅战役中的军事翻译》)。与其他的翻译史研究相比,本书选文除涵盖翻译活动在文学领域的影响,还涉及到了翻译活动在晚清时期在非文学领域的影响(《〈火攻挈要〉:晚明至晚清火器技术知识的转移》、《滇缅战役中的军事翻译》)。选文研究范围之广,为整个翻译研究拓宽了边界;论文资料之翔实,方法之严谨,也为本领域的研究论文写作提供了一些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的几篇晚清翻译研究论文,对一些老问题的剖析提供了新的角度,关诗佩博士的选文对林译小说的研究,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关诗佩的论文就从晚清中国国族观念建立的议题出发,利用“性别翻译”这一翻译学的前沿理论,比较林译哈葛德小说中的少年文学因素与哈葛德小说原著中的少年文学的因素,从性别和殖民的方向,讨论林纾为何选择翻译哈葛德的小说,以及他是如何通过翻译,挪用了哈葛德小说中的性别观念,鼓励国人,达到晚清以翻译文学救国的目的。庞德曾说:“文学从翻译获得自己的生命力,一切新的强韧一切复兴都从翻译开始;人们所谓的诗歌的伟大时代,首先是翻译的伟大时代。”一时代一国别的文学的蓬勃往往和翻译活动紧密相连,这些翻译活动的影响往往是超越文学的。

出现于英帝国维多利亚主义时期的哈葛德小说,其实是服膺于西欧少年运动的,这种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要培养少年人的男子气概,为国家帝国主义和海外殖民活动服务,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晚清中国本应对这种类别的文学产生抗拒,由于林纾对于哈葛德小说的大量译介,使得他的小说为晚清读者所熟识。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介的过程中如何介入作品,融入到译入语小说中,甚至对当时的文化与国民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哈葛德小说中鲜明的性别观念如何被林纾通过挪用而为本土读者所接受,这些问题都在关诗佩的论文里得以阐发。当然篇幅所限,文中对于林纾小说和五四少年精神之间的勾连如何产生没有充分论证。关于译入语文本中性别观念如何形成,作者对林纾主体性的能动成分强调过多,而对于译者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无意识创造性叛逆论述不足。在结尾处,作者说:“林纾译哈葛德的少年文学,却有重大的成果:一个垂垂老矣的林纾,单凭一支翻译的‘秃笔’,造就了一批五四少年,他们以自己的勇猛精进,最终建立了现代的少年中国来。”这样的论点虽然对于现代文学史中对于林译小说的忽视有一定纠偏作用,却同时有些矫枉过正了。总体来讲,关诗佩的论文细读源语和译入语文本,还原翻译活动发生的历史环境,对于晚清翻译史版图的勾画都是功不可没的。

从翻译研究的学科本位角度来讲,翻译活动必须放在一个历史维度中进行考察,于是译本不再是单一文本,而是文学相遇的场所与产物。如果将译介活动列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把它视作“为中外文学和文化初次相遇后的相互协商、展开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场域”,①陈思和:《翻译学与比较文学——两个相切相重的学科》,《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2期,第46-50页。就必须通过分析译介过程的各个元素,来了解翻译的规律和特点。那么,分析译介活动也就如同清理战场,把两军对阵中遗留下来的种种战争痕迹都一一清理出来。翻译活动被还原到一定的历史时期,其偶然性就凸显了出来,这样的偶然性要纳入到翻译史范畴,又要仰仗分段翻译史的研究成果。因此要谱写中国翻译史,打扫晚清这片战场别具意义,这也是《翻译史研究》这类著述所要解决的课题。

猜你喜欢
林纾译介译者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