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经济学基础》课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初级经济学的入门课程,处于--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发展模块的中心地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认识到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思路;为此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是关键,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是前提,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保障,摸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是发展方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重点。
【关键词】 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效果
1.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关键
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经济学基础》是高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经济管理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和社会竞争的需要。人的综合素质包括诸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其它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增加感性认识,拓宽人的视野,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 冲破旧观念,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教学模式
为深化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实效,应冲破旧观念,将原有“课堂理论学习”为主,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环节的研究和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创造条件,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从中收到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3. 《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方案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开展实践课有很多困难。但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与实践有着紧密联系,这使我们设计实践方案有了可能。经济学总结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指出了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经济学实践方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其内容和特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实践方案:
3.1案例分析
案例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故事。案例分析就是以案例作为分析材料,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情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处理方案。在经济学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案例,既有十分经典的,也有非常现实的。经典案例如“灯塔的故事”、“囚徒博弈”等。现实的案例非常多,如:最低工资标准政策的讨论、中国电信行业的垄断与竞争、中国彩电行业的价格大战、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等。这些问题影响很大,或多或少与学生生活有关,学生有些体验。老师将其整理成案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这些案例反映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一些特征,值得研究。在案例分析中一方面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国市场经济有了更深的认识。
3.2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就是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如:给出一个发达城市和落后地区城市,让学生选择一个就业地点,并用经济理论解释选择的合理性,给出一个博弈条件,要求学生充当其中一个角色作出选择,在电子商务专业,可以要求学生用供需理论论证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对其他专业学生宣讲,让学生分别模拟商贩和消费者的计价还价过程,体会对“消费者剩余”的争夺。
3.3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就是给出一定的目标,由学生到社区、市场中搜集相关资料交进行整理的过程。它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比案例分析和角色模拟的实践性更强,是实训教学中的高级形式。通过社会调查学生既能获得经济问题的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经济学可安排有调查项目包括:①对某商品的供给状况、影响供给的因素进行调查;②对某商品的需求状况、影响需求的因素进行调查;③对学校周边的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其竞争状况;④对国家某项经济政策的影响进行调查;⑤某企业的产量与成本关系;⑥某企业的经营策略及其经济意义等等。
高职教育中我们始终把实践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开发新的实践项目,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 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4.1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增强实践育人的综合效力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实践育人,不仅是《经济学基础》课教学部门的任务,也是其他各部门的共同职责,因而应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予以统筹安排,成立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各方面社会实践,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性、协调性、统一性、层次性和专业性以及针对性,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不同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规范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和要求,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申报、审批、监督与考核,规范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共同参与、各负其责,使实践活动能持续、有序、有效地开展,形成社会实践的合力,从而增强实践育人综合效力。
4.2主动与各部门合作,使实践活动多元化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教研室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往往是势单力薄,在人力、财力、物力及社会资源方面远不如其他管理部门,因而单凭自己的力量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力不从心,受到诸多局限。因而必须借助有关管理部门的力量,主动与他们合作,将《经济学基础》课教学中需要进行的有关实践活动与其他部门惯常开展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关任务、要求渗透其中。教研室可以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具体需要,主动介入,借助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开展有关专题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在课堂上让参与的同学向全班进行情况介绍和心得交流。各部门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也尽量要与教研室沟通,让教师为这些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提出相关要求,参与有关过程,进行总结评价,使一次实践活动达到多重目的,增强实效性。
4.3校内校外结合,课内课外互补
《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主要有: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这些做法一些以校内为主,一些以校外为主,一些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进行。但根据目前教学资源的总体情况而言,较为实际的还是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要充分重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大力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校外主要是建立各种实践教育基地并积极发挥其作用,组织各种参观考察、调查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大众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意识增强,人人参与经济运行,人人关心经济问题。因此,开展好实践教学,使课程既包含了反应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又融入了改革开放的应用性理论和案例,才能使《经济学基础》教学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相融合,真实展现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更能体现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我院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简介:孔令声(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政治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