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现状

2012-12-14 05:15方圆媛黄旭光
中国远程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研究者论文数字化

□ 方圆媛 黄旭光

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现状

□ 方圆媛 黄旭光

从八十年代开发CAI课件至今,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优化基础教育的实践、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贡献。为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状况,本研究选取了中国知网四个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以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为主题的502篇论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数量分布、研究者类型、研究主题与内容、研究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研究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教育应用进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以来,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一方面,社会各界力量纷纷投入并参与了资源的建设,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各类学校的教师、学生与家长也积极探索和践行资源的实际应用,使建成资源对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热潮中,围绕资源建设、管理与应用等各个方面,政府工作人员、高校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等纷纷开展了有关研究,其研究成果为具体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科学研究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寻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因果规律,以丰富有关理论,更好地促进相关实践。围绕“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这一主题,人们都开展了哪些研究?使用了怎样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这些研究是否足以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进行分析。把握研究现状,在回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失,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和重点,以更好地推动研究,进而为优化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学术论文是研究成果最为直接的一种体现。因此,本研究以近五年来我国公开发表的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知网(CNKI:http://www.cnki.net)搜索了相关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统计工具为Microsoft Excel 2007。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1],可以对某个学科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描绘学术发展的轨迹,查明某个专题多年来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2]。

(二)内容抽样

为尽可能全面地搜索到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论文,较为完整地把握研究现状,研究者使用检索项“题名”,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与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

本研究中的“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是指以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以数字形式存储并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支持教师备课、上课、自身发展和学生课堂、课后学习的软件资源。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数字化资源是广义范畴的资源,不仅包括内容性资源,如多媒体课件,还包括了工具性资源(如网络学习平台),以及生成性资源。据此,研究者确定检索词及其逻辑关系为:(基础教育 or中小学 or中学 or小学) and (数字 or信息 or网络 or移动)and(资源 or环境);(基础教育 or中小学 or中学 or小学) and (课件 or软件 or平台or博客or播客or web2.0 or wiki or教学网站 or虚拟社区 or学习社区)。在最初检索到的文献的基础上,剔除消息与新闻等非研究性质的无关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502篇。本研究主要从论文的数量分布、研究者类型、研究主题与内容、研究方法几个方面,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抽样论文的基本情况

1.论文数量随时间的分布

本研究分析了2006年1月—2011年5月间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论文发表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尽管2007年和2009年的论文数量与前一年相比均出现了小幅下滑,但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研究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82篇增加到了2010年的123篇,五年增长了50%。由于研究的抽样截至2011年5月,因此2011年的数据不能反应年度总体情况。

图1 发表论文数量随时间的分布

2.论文类型的分布

抽样的论文有三种类型: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其中,期刊文章有437篇,占到了总体的87.05%;学位论文涉及28所高校的共61篇硕士论文,占总体的12.15%;会议论文共4篇,只占0.8%(如图2所示)。

抽样的期刊文章来源于国内的161种刊物。我们对各期刊入选文章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图2是入选文章超过10篇的期刊统计图)。可以看到,“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小学电教”与“中国电化教育”,分别刊文31篇、28篇和24篇,为刊载此类论文最多的三本期刊。

表1 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发表论文类型的分布

图2 抽样入选文章超过10篇的期刊统计图

(二)研究者类型

抽样论文的研究者可分六类:其一是中小学教师,占总量的41%;其二是高校的师生与科研人员,占总数的将近一半;其三是中小学、高校或市(区)的图书馆工作人员(3%);其四是教育局、教研(科)所(室)的教研员(4%);其五是电教系统的工作人员(2%);最后是“其他”,包括杂志社编辑、出版社工作人员和公司员工,此类人数最少,只占1%。

表2 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论文研究者类型的分布

(三)研究主题与内容

1.研究主题的总体分布

围绕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领域的研究问题,结合抽取样本的实际内容,我们对研究主题的类目做如下设计与界定:①特点、功能与价值——对数字化资源的概念、特点、功能与价值的分析与探讨;②资源建设——围绕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具体建设(设计、开发)与建设管理等内容的研究;③资源应用——对资源使用的策略、模式、方法等的探索;④资源管理—为方便用户高效获得并应用所需资源,对分散、无序的资源进行恰当组织、整合等有关方面的探讨;⑤资源评价——对资源及其使用做出价值判断的有关研究;⑥综合类——内容涉及上述多个主题,如同时涵盖资源建设与应用主题的内容。

表3 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论文主题的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资源应用”和“资源建设”的文章是六类主题中数量最多的,分别为222篇和161篇,仅此两项就占到了抽样总体的76%;其次分别是“资源管理”(12.55%)、“综合类”(6.77%)、“特点、功能与价值探讨”(3.19%);“资源评价”的文章最少,仅占到总体的1.2%。

对六大主题文章的数量各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资源评价”与“综合类”的文章多年来保持基本稳定;“特点、功能与价值探讨”与“资源建设”的文章从2006年到2008年保持上升趋势,2009年有所减少,2010年又有所增加;“资源应用”的文章保持稳步增长;“资源管理”的文章有减少的趋势。

图3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论文六大主题各年的分布

2.各研究主题的具体情况

(1)特点、功能与价值

该类文章中,三篇结合了资源的具体类型,分析了其特点与功能;其余的大都不区分资源类型,探讨数字化资源在基础教育中的优势、价值和功能。与“资源应用效益”(“资源应用”主题下的子主题,见下文)类文章结合具体实践或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资源实际应用后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此类文章并没有结合具体的应用实践,而是在分析数字化资源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对资源的功能与价值进行一般性的探讨。

(2) 资源建设

以“资源建设”为研究主题的文章可进一步分为“现状与对策”、“需求分析”、“设计与开发”以及“资源建设的管理”四类。其中,“现状与对策”主要分析了资源建设的当前状况,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对策;“需求分析”主要针对资源用户(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设计与开发”是有关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实际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资源建设的管理”是对资源建设规划、组织、监督等资源管理问题的探讨,涉及资源建设的总体布局、人员组织、资金支持、运作机制、管理机构建设等内容。

统计结果显示,“设计与开发”类共117篇文章,占“资源建设”类论文的绝大多数(73%),其次是“现状与对策”(27篇,占17%)和“资源建设的管理”(14篇,占9%),“需求分析”最少,仅有3篇文章(2%)。可见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获得了人们最多的关注。

在“设计与开发”主题下,仅涉及“开发”的文章占14%,仅涉及“设计”的文章占一半多(52%),既有“设计”又有“开发”的文章占三分之一。这些文章中,有的探讨了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特点与学生需求进行资源设计与开发,有的分析了心理学(如色彩心理)与教育学(如动机激发)等基础理论的实际运用,有的以资源的类型与特点为基础来研究具体设计开发。“设计与开发”类文章涉及的资源类型共14种,分别是电视虚拟课堂、网络学习平台、教育资源库、移动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CAI课件、教学软件、探究学习平台、博客、播客、协作备课平台、知识共同体、学习社区、网络平台。

(3) 资源应用

该主题下的文章的数量是最多的,这些文章中,4%(8篇)调研了资源应用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82%(181篇)提出了资源的使用策略;15%(33篇)分析了资源的应用效益。

按研究是否以特定学科为背景进行统计后发现,76%的研究结合了具体的学科或教育主题,其中有6%结合了某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对这些研究所结合的具体学科进行统计后发现(见图4),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英语、中学物理、中学化学和中学信息技术的资源应用研究相对较多,其他学科相对薄弱。

图4“资源应用”类研究中结合的具体学科的统计

(4) 资源管理

区别于“资源建设的管理”,“资源管理”以方便用户检索、获取和使用为目的[3],关注建成资源的分类、组织、存储、供给等有关方面[4]。我们将该主题下的文章划分为七类,包括“资源分类与组织”——涉及建成资源的类别划分,各类别的编目与组织体系的设计等内容;“资源供给与获取”——有关资源供给机制与模式,资源检索技术与工具,用户获取资源的策略、模式与相关技术和工具等内容;“管理工具的设计开发”——有关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设计,数据开发等内容;“资源建设标准化”——各类数字化资源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资源管理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涉及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范畴的内容;“现状与对策”——有关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与策略建议。

统计结果显示,“管理工具的设计开发”主题的文章数量最多,共26篇,占总数的41%,其中绝大多数研究了教育资源库,少数涉及资源目录系统、管理平台。其次是“资源供给与获取”,共14篇,占总数的22%,其中8篇研究了资源的检索技术与相关工具,6篇研究了资源的供给机制。“现状与对策”共8篇,占13%,指出了当前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并分析了对策。“资源共享”共6篇,占10%,分别探讨了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运行机制、相关平台与具体策略。“资源管理机构的组织与运行”共5篇,占8%,主要涉及区域性资源管理工作的规划,组织机构设置与人员组织。最后,“资源的分类与组织”和“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两大主题的研究最少,仅分别为3篇和1篇,占5%和2%。

(5) 资源评价

该主题下仅有6篇文章,其中4篇涉及资源评价标准的制定(3篇针对资源的具体类型,包括网络课程、课件、教育资源库;1篇针对所有资源), 1篇研究了评价的流程与原则,另1篇对资源案例进行了实际评价。可见,评价标准仍然是此类研究的重点,而评价方法、模式、策略等研究尚且较少。

(6) 综合类

“综合类”主题下包括“资源建设与应用”、“资源建设与管理”、“资源建设、应用与管理”三类。其中,近半数(15篇,44%)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35%(12篇)提出了具体的策略,15%(5篇)对现状进行了调研(其中1篇进行了中外的比较分析),6%(2篇)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例。

(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5],其选择受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的影响。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与水平。

研究方法是包含了“方法论”、“研究方式”与“具体技术与技巧”[6]三个层次的方法体系。本文所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第二个层次“研究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主要侧重于从研究过程中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如下的研究方法分类:理论思辨、经验总结、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人种志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内容分析、设计研究。抽样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的方法使用得最多,分别为203篇和150篇,仅此两项就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二还多;其次是调查研究和设计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内容研究和历史研究都有所涉及,但数量非常少;没有文章采用人种志研究。

四、思考与建议

(一)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论文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某研究领域关注程度的直观反应。因此,抽样论文数量整体上升的态势反映了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究其原因,数字化资源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不仅有益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优化,更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从90年代末到本世纪前几年,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方面的努力下,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围绕建成资源如何应用、如何管理、如何评价以及下一步资源如何建设等话题,人们展开了热烈而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都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把未来的研究推向更高水平。

(二)研究者类型多样,中小学老师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科学研究的重地,高校的师生与其他科研人员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因而抽样文章中近一半出自该类人群。另一类引人注目的研究者是中小学教师。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迫切需要数字化资源的辅助和支持,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正是结合了自己的教学与教研实践开展了有关研究,为自己的同行也为该领域的其他力量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从相关研究成果逐年稳步上升的事实可以判断,中小学教师正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外,电教系统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出版社工作人员也成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当中,有的负有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职责,有的作为内容产业的主力军,都与数字化资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望在资源建设与推广运用上发挥积极作用。相信此类研究者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中会发挥起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化

1.“资源应用”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未来可能继续增加

“资源应用”主题的论文数量是最多的。其中,应用策略,特别是结合具体学科的资源应用策略占多数,其大部分研究者为中小学教师。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文章在分析资源应用策略的同时也谈到了数字化资源的局限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化资源正得到越来越充分而理智的使用。同时,研究所关注的资源类型也越来越丰富。由于操作简易、使用频繁,课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而近一两年,随着新技术孕育的新型资源的诞生,研究者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了博客、网络学习平台、虚拟社区等工具性和生成性资源。可以判断,随着技术的发展,结合日益多样化的资源类型,资源应用的研究有望越来越丰富和深入。遗憾的是,结合了学科的资源应用研究分布较为不均。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音乐、体育、美术、中学历史、生物、政治等学科的相关研究仍较少。

2.“资源建设”的研究分布不均,部分主题的研究有待加强

“资源建设”主题下各子主题的研究分布较为不均。其中,“设计与开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者们围绕资源内容、形式与功能几个方面的设计与开发进行的探讨,为相关的具体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多数操作性较强。“现状与对策”类文章大都泛泛地指出问题并提出原则性的对策。“需求分析”和“资源建设管理”的研究是此类中最为薄弱的。未来,有关资源建设的研究,需要在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尽管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应用条件以及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数字化资源需要自上而下地推行,但用户的需求也不可小觑,关注用户需求更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第二,“资源建设管理”的研究目前主要在整体规划、人员队伍和运作机制的较浅层次进行,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三,抽样文章中探讨以教师为用户的教学类资源研究较多,研究探究型学习、自主学习等以学生为用户的资源研究较少。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与教育改革的深入,此类研究需要成为将来研究的重点。第四,技术在发展,资源的形态与种类在日益丰富,从最初的CAI课件、教育软件等内容性资源,到几何画板、虚拟实验室等工具性资源,到现在的Wiki、虚拟社区中的生成性资源,用户的选择面在扩大,研究者们的视域也在一步步扩展。在抽样论文中,课件一直是研究者们的焦点,协作学习平台、虚拟社区等新的资源形态则是近两年关注的热点。纵观各类资源的发展与进化,最终获得人们广泛使用的永远是那些能有效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且简单易用的资源。因此,追踪最新的技术,适应教学实践的实际需求大胆创新,积极关注资源使用者的反馈,这必将成为我们建设资源的一条可行的道路。目前,web2.0技术和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此类资源的建设与使用有望成为下一阶段资源发展的重点,相关的研究则可能成为新的热点。

3.“资源管理”与“资源评价”的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从子主题上看,“资源管理”的研究涉及了多个方面,但从各子主题下论文的数量来看,除“管理工具的设计和开发”相对丰富外,其他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这其中有时间的原因,如“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研究在本世纪前几年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规范,之后人们转移了注意力。然而,面对目前市场上多样化的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如何更好地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与组织?建立何种相对优化的供给机制?如何更好地共享以使建成资源惠及更广的人群?怎样让用户更方便地获取所需资源等等?这些问题的探索与解答都是该领域研究者负有的重要责任。

“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是几大主题中最为薄弱的。目前,该主题下的研究尚停留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尽管考虑了资源的不同类型,但得出的标准的针对性还有待加强。此外,评价的主体、方法、模式、策略等内容鲜有人涉足,这可能有碍资源评价实践的开展。

4.不少研究同时关注了多个主题,使得资源建设、应用与管理的系统性越来越强

不少研究者对多个主题同时进行了研究,其中“资源建设与应用”最多。涉及多个主题的研究体现出了资源建设、应用与管理一体化的倾向。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发展到今天,更强调以较强的针对性适合特定的人群,且特定人群的划分正越来越精细。因此,这一类研究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四)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主要集中于理论思辨与经验总结

无论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研究,带有基础研究性质的国内外对比研究和历史研究,还是具有一定操作难度的实验研究,带有开拓性质的设计研究,抽样文章都有所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研究领域使用的方法较为多样。尽管如此,超过三分之二的样本都使用了“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这两种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对于抽样总体的规模而言,其他方法在数量上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在该研究领域相当数量的研究者为中小学教师,他们都选择了资源应用的主题,由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与使用的训练,因而只能结合实践或通过思辨的方法展开研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研究的质量,进而影响着研究的结论及其运用。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有关研究方法的研究与推广,提高研究的规范性,提升研究水平。

[1]吕巾娇.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曰芬,吴小雷,宋爽.基于Ontology的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1):97-100.

[3]刘虎,董俊峰,高珂.论我国教育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5):66-67.

[4]刘振峰.基于知识管理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G420

A

1009—458x(2012)01—0032—06

2011-12-15

方圆媛,硕士;黄旭光,副研究员。中央电化教育馆(100031)。

责任编辑 南 岭

猜你喜欢
研究者论文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数字化制胜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