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2012-12-12 08:12奇云孟敬
卷宗 2012年9期
关键词:内涵素质教育概念

奇云 孟敬

摘要:素质教育概念和内涵能否科学而精练地表述,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自觉从事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本文试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政策导向,应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新的阐释。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概念和内涵能否科学而精练地表述,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自觉从事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政策导向,应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所有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使受教育者某些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而我们通常所说素质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素质教育,它则是针对“应试教育”中“重知识、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一种重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相结合的整体性教育,目的是寻求一种更科学的教育途径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资料检索发现,有关素质教育的定义非常繁杂,至少有30种之多。这其中,既有词语定义,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以养成健全素质为主旨的教育;也有哲学定义,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发展的教育。也有官方定义,如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近年,关于素质教育较为规范的表述方式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素质教育是指人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社合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将自然人教化为社会人,以达到人的完善与发展的教育。另一种说法是,素质教育是指以人为本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与教育过程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受教育者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使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就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从而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基本概念的甄别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同仁的热点话题。然而,有人却从逻辑概念角度提出“素质教育提法不科学”的观点,认为教育就是教育,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个“素质教育”的虚假概念,是不能成立的。诚然,“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法究竟能不能成立,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否则就根本谈不上实施素质教育了[2-3]。

就词语表达概念的逻辑规则而言,“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因为“素质教育”是“教育”这个属(大)概念的种(小)概念,“素质”是对“教育”的修饰限制,表示“素质教育”是其它各种教育的一种。而“素质”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周延的,即它的外延可以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因而“素质”相对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这些种概念而言,它又是属概念。形式逻辑中的属概念和种概念虽然不能并列,但两者是完全可以各自独立表述的。所以,表达“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词组,无论在逻辑形式还是概念内涵方面,都没有什么不科学的。

三、素质教育概念的泛化

现在,中国教育界似乎已将素质教育当成了一个“筐”,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想往里装就往里装。在很多情况下,“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被当成了标签,被贴在各种随心所欲的做法上。更糟的是,这些做法往往是土政策、土办法,大多不合教育规律,也与统一的教育法规相悖,甚至违背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素质教育”概念的泛化表现为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和滥用。当前,对素质教育比较突出的误解和滥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将素质教育视为兴趣特长教育。许多学校将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上。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本身无疑是重要的。在某种特殊意义上,发展兴趣和特长甚至可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但发展兴趣与特长毕竟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即使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终究非素质教育的根本。从本质上说,素质不仅仅是指特长,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点也不在于发展兴趣特长,而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其二将素质教育视为开设和增加选修课。无论大、中、小学,一提到素质教育,就联系到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重视课程的广泛性、选择性是必要的,甚至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但素质教育所要强调的是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而非课程学习。如果对选修课不能正确理解和实践的话,它往往会变成妨碍学生发展的因素,而成为下一次“减负”的对象。

其三将素质教育视为课外活动。强调发挥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并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协调统一起来,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使其与课堂教学相协调,的确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开发与素质的发展。但是,素质教育对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的肯定,不等于否定课堂教学及其改造。如果将素质教育视为课外活动,必将进一步助长当前素质教育中已经出现的课内抓升学搞应试教育、课外抓潜能培养即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怪现象。

其四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培养能力。重视能力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起因之一,但培养能力毕竟不等于提高素质。能力主要涉及认知领域,但素质还涉及非认知领域。能力虽然比知识上升了一个层次,但素质比能力更高且更具包容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之所以会造成这一怪现象,部分是因为实践者的幼稚和盲目,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不成熟理论的误导。

四、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学术界就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3-5]:

第一,素质教育是把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起来,使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消除一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以达到人的完善与发展的教育。

第二,素质教育是按照真、善、美、健的价值标准,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活的文化成果,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积淀于个体的身心组织中。

第三,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

第四,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总之,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机械理解下的不考试、不留作业。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以下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精神力量的教育。

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淘汰教育”、“选拨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员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既不是“英才”教育,也不是“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而是“为人生作准备”的公民教育。

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3.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施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9-84.

5.“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慨念、内涵及其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猜你喜欢
内涵素质教育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幾樣概念店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