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实证分析与绩效评价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应用

2012-12-11 15:31:46廖添土
关键词:财政科技研究

廖添土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实证分析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应用

廖添土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却增长缓慢。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也显著低于国际一般水平。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绩效进行评价,发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以及SCI、EI、ISTP系统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这三大直接产出指标的绩效关联度较高,而对全社会R&D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及对人均GDP的促进作用绩效关联度较低。为此,必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引导全社会资金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财政科技投入;R&D;绩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面对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产业竞争环境,为维持、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成长,科技研发已经成为关键因素。实证研究也显示,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成长一半以上归功于技术创新[1]。然而,由于知识和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质,生产知识、技术的R&D活动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市场失灵和投资不足的问题[2]。而当一国的产业界对技术研发裹足不前时,便会造成该国在世界市场丧失原有的竞争力[3]。因此,有必要制定出纠正这种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在发达国家,政府给予企业R&D活动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是其中最为普遍的手段[4]。

在我国,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长,给予企业R&D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R&D资助和补贴,中国企业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独立研发活动并不活跃,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比较低下[5]。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使得我国面临着产业链条低级化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6]。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把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虽然不断增加,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彭鹏等认为,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支出预算科目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影响了财政科技投入的作用效果[7]。郑振涛认为,我国的科技投入现状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者素质还不相适应,科技投入水平难以满足国家科技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并且他从我国的科技投入实践出发进行研究,认为体制上的障碍是影响科技投入的关键性因素[8]。乔桂银认为,要改变我当前科技投入的现状,国家应该用法律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加大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并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管理,构建科技投入的多元化体制[9]。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考察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最新情况及存在问题,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投入产出绩效,并为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提供政策建议。

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实证分析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技术研发活动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效应,政府需要介入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私人资本还不太充裕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更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扶持。但是,不管是从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来看,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还不尽如人意。

如图1所示,我国近年来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加,投入规模从2000年的575.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900亿元,11年翻了8.5倍多,年均投入增长21.5%,大大超过了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虽然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长,但与我国每年同样高速增长的财政支出相比,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就显得比较缓慢。图1显示,我国2000年的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为3.62%,之后这一比重逐年稳步上升,到2011年达到4.5%,平均每年仅提高0.08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虽然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但相对规模却增长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1 2000-2010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及比重Fig.1 Quantity and proportion of Chinese financial inpu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2010)

以国际通用的R&D经费投入来看(图2),我国2010年R&D经费投入为1043.22亿美元,投入绝对额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是,以R&D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2010年这一数据为1.76%,远低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如美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其R&D经费投入总额达到4015.76亿美元,几乎是我国R&D经费投入的4倍,而且其R&D投入强度达到2.9%,也远高于我国1.76%的水平。同样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其R&D投入强度也分别达到3.36%和3.74%,远高于我国。

从R&D投入的经费来源来看(图3),我国政府R&D投入比重偏少。在我国R&D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比重只占24%,企业是R&D投入的主体,占比71.7%。而其他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政府R&D投入比重一般都在25%-40%。其中,政府R&D投入占比最大的是俄罗斯,高达66.5%,意味着俄罗斯政府是整个社会科技创新的主体。由此可见,我国R&D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政府在R&D投入中的比重也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

二、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研究

为了更好地制定科技政策,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升财政科技投入的质量和效益,本文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财政科技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联度评价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

图2 我国R&D经费投入与其他国家的比较Fig.2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R&D input and other countries

图3 我国R&D经费来源与其他国家的比较Fig.3 Comparison of financial source of Chinese R&D input and other countries

(一)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主要用来计算系统特征行为序列和系统因素行为系列的相关性[10]。其基本分析步骤如下。

1.确定参考系列X0和比较系列Xi。参考系列是标准系列,其系列参考值为X0(tj),指标值依次为X0(t1),X0(t2),……。比较系列Xi的指标值依次为 Xi(t1),Xi(t2),……。

3.计算差值利用公式Δ0i(tj)=计算参考系列X0数值与相对应的比较系列Xi数值的差值的绝对值。表示参考系列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第j个指标值;表示系列Xi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第j个指标值。

4.选取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从上一步骤的计算结果中选取差值绝对值的最大值Δmax和最小值 Δmin。

(二)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根据上述分析方法和本文的研究内容,以每年的财政科技拨款额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则分为直接产出指标和间接产出指标。因此,设定如下2个分析模型,其中各项指标的原始数值如表1所示。

模型1:以每年的财政科技拨款作为参考系列,以财政科技投入的直接产出作为比较系列,衡量财政科技投入的直接产出绩效。直接产出指标以每年的专利申请授权量、每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和SCI、EI、ISTP系统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量来衡量。

模型2:以每年的财政科技拨款作为参考系列,以财政科技投入的间接产出作为比较系列,衡量财政科技投入的间接产出绩效。间接产出指标以人均GDP和全社会R&D投入量来衡量。其中,人均GDP指标用来衡量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社会R&D投入量用来衡量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表1 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产出指标(2000-2010年)Table 1 Direct input-output indexes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00-2010)

(三)实证分析结果

按照上述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步骤,计算得出各产出指标与财政科技投入之间的关联系数及关联度,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直接产出绩效关联度Table 2 Correlativity of the direct output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inpu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表3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间接产出绩效关联度Table 3 Correlativity of the indirect output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inpu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1.从财政科技投入的直接产出指标来看。表2中各年度的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以及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量均与财政科技投入有着较高的关联系数,其平均关联度分别达到0.8803、0.8779 和 0.8134,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关联关系。这意味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比较显著地促进了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以及三大检索系统收入论文数量的增长,财政科技投入的直接产出绩效评价还是比较好的。进一步比较这三大产出指标,发现SCI、EI、ISTP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绩效关联度比专利申请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要低一些。一般认为,科技论文的产出与基础研究投入关系较大,而专利申请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应用开发研究投入关系较大。因此,这意味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相对不足,投入更侧重于应用开发类研究。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结构显然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

2.从财政科技投入的间接产出指标来看。表3显示各年度R&D经费与财政科技投入额也存在较强的关联系数,其平均关联系数值为0.8366,这意味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从R&D经费各年度的绩效关联系数变化来看(表3),随着年份的增加,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R&D经费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这一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财政科技投入应该更侧重于发挥其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全社会资本的研发投入。从各年度人均GDP与财政科技投入的关联系数来看,人均GDP与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关联度比其他指标低,我国人均GDP的平均绩效关联度值只有0.7096(表3),这意味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有限。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投资拉动型增长,即依靠高投入换来的高产出。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的集约式发展。

三、完善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建议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绩效。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

通过上述对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实证分析与绩效评价,可以发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虽然总量规模不断增长,但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仍然较低。而与国际比较则进一步发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我国目前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76%,远远低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规定的2.5%的目标。目前,我国R&D经费投入来源中,企业占71.7%,这表明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投入的主体,政府投入只占24%,政府投入比重偏低。目前,我国每年财政收入已经突破10万亿,政府已经具备雄厚的财力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我国科技法规和相关政策,切实把科技投入作为政府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合理安排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逐步提高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1]。

(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增强科技创新的发展后劲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表明,相对于专利申请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两项指标,我国SCI、EI、ISTP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绩效关联度较低,这反映了我国科技投入结构的问题。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世界各国R&D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分别为:美国17.4%,日本8.8%,英国 13.4%,法国 25.4%,韩国16.1%,俄罗斯21%,意大利27%。而我国2010年全社会 R&D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投入只占4.6%,应用研究占12.7%,试验发展占82.8%。由此可见,在我国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偏少。由于基础研究投入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效应,而且其研究成果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高,因此企业等社会资本往往并不愿意投入到基础研究领域。而基础研究恰恰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灵魂所在,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象征与发展潜力。在国外,基础研究投入一般被当作社会公共产品而主要由国家财政提供。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占科技投入的比重过低,与其他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从长远来看将使我国的科技创新缺乏发展后劲,因此必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中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此外,对于公益性科研机构等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财政亦应该加大投入,以弥补公益研发投入的市场失效问题[12]。

(三)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仅仅依靠政府的财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应发挥其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然而,如上文所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因此,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时,应着重做好以下3个方面:(1)重点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职能。通过财政直接拨款、财政补助、财政贴息、风险投资、担保、政府采购以及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政策工具,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及非营利机构增加R&D投入,发挥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增强政府财政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逐步提高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2)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商业银行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海外创业投资,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3)积极引导非营利组织加大科技投入。非营利的科研机构是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政府要努力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和税收支持体系,积极鼓励各种非营利社会团体、居民个人、企业等多方面的社会资金进入科技研发领域,形成科技投入的社会支持体系[13]。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如上文所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绩效关联度不高,这反映了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与我国当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因此,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式发展。但是,加大科技投入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的促进经济增长[14]。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投入的方式和结构不同,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在我国,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促进全社会资金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必须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1)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国外一般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研、产品、市场,再到科研的不断良性循环,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积极构建我国科技发展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2)促进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目前我国的技术市场体系还不发达,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市场环境,健全科技市场发展的法律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中介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活跃技术市场交易。

[1]Mitchell G R.Global Technology Policies for Economic Growth[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9,60(3):60-63.

[2]NELSON R R,WINTER S G.The Schumpeterian Tradeoff Revisited[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1):34-38

[3]ClAUSER H R.Perspectives-News and View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Management Scene[J].Research Management,1977(1):54-63.

[4]TASSEY G.The Economics of R&D Policy[M].Boston: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1997:112-135.

[5]安同良,施浩,Ludovico A.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2):21-30.

[6]周绍东.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与行政性进入退出壁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4):78-81.

[7]彭鹏,李丽亚.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6):84-87.

[8]郑振涛.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及成因[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2(1):5-10.

[9]乔桂银.自主创新面临四大障碍[J].科技管理研究,2007(8):1-3.

[10]肖文锋,陈彤.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新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8(6):87-91.

[11]彭华涛,王峰.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应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5-8.

[12]廖添土.科技投入多元化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88.

[13]陈少晖.科技投入的财政定位: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7):62-67.

[14]张明喜.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J].财经论丛,2010(4):18-23.

(责任编辑:林安红)

Empirical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inpu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Based on application of grey correlation methods

LIAO Tian-tu
(College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Though the total quantity of financial inpu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increased recently,the proportion in fiscal expenditure has been increased slow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China's financial inpu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mmon level in the world.In this paper,grey correlation methods a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output of our financial inpu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shows that the direct indexes of output performance are higher than the indirect indexes.Therefore,the input of fiscal expenditur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increased while the structure optimized,and effort should be paid to guide the funds in the whole society to build the plurali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system,and change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to increase the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rate to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inpu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R&D;performance evaluation;grey correlation methods

F812.4

A

1671-6922(2012)04-0042-06

2012-06-02

福建省软科学项目(2012R0036)。

廖添土(1982-),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

猜你喜欢
财政科技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近代史学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42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