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特力根白乙
(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辽宁现代渔业发展态势及推进方策
包特力根白乙
(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辽宁积极发展现代渔业,在栽培渔业、生态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远洋渔业等主要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其发展依然面临着资源衰退、环境恶化、产业升级缓慢、结构优化不力、科技支撑脆弱、装备设施滞后和渔民素质亟待提升等瓶颈制约.对此,提出辽宁现代渔业推进方策: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渔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增进渔业科技进步贡献;优化升级渔业结构,构筑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扶持中介组织,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升渔民素质,培育现代渔业经营主体;加大渔业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现代渔业支撑体系.
辽宁;现代渔业;发展态势;瓶颈制约;推进方策
基于渔业生产力的历史性发展水平,可把渔业划分为原始渔业、传统渔业和现代渔业三个发展阶段.此处,"现代渔业"只不过是语法学中的名词而已.然而,将"现代渔业"作为约定性语言符号并赋予新的内涵则始于21世纪开端之年.尤其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系统阐述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目标及举措之后,渔业界则把发展现代渔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构成,并于当年年底在大连棒棰岛主办"中国现代渔业发展论坛",使现代渔业的理论研究和推进事业有了一个崭新的开端.
许多学者从不同视阈探讨现代渔业内涵,将其描述为自然、和谐、社会、科技、产业、市场、经济、商业、质量、管理等本质属性中若干个属性构成的集合体且定义表述多种多样.笔者认为[1],现代渔业概念主要应体现相对独立的物质、科技、产业和管理属性,同时,每一个本质属性的揭示应该把握住其时代演进特征.故而,可把现代渔业界定为:现代渔业是指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品安全、渔民增收为主要目标,用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生产效率高度化的渔业形态.
进而,现代渔业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①动态演进型特征——现代渔业的内涵将随着时代进步和渔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②国际公认型特征——现代渔业的发展指标不仅应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还应达到或接近国际上渔业先进国家的水平;③可持续发展特征——发展现代渔业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渔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目标;④设施装备型特征——改善渔业基础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渔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局面的改变;⑤科技先导型特征——科技先导是突破资源和环境对渔业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它关系到渔业生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⑥产业升级型特征——建设现代渔业要充分发挥渔业的多种功能,向渔业的广度和深度迈进,促进渔业结构优化升级;⑦管理先进型特征——先进的管理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辽宁渔业历经复兴时期(1949-1952年)、波动时期(1953-1968年)、高速发展时期(1969-1977年)、调整和高速增长时期(1978-1999年)以及稳定增长时期(2000年至今)[2]的同时,亦在践行着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
栽培渔业是人为地生产大量水产苗种,将其在一定时期内饲育之后进行放流,继续适当管理生育场并利用自然力培养,以提升生产率进行采捕的一系列人工行为关联的新的渔业形态[3].辽宁栽培渔业主要环节有:①水产苗种的大量生产;②苗种育成环境的整治;③集中进行增殖放流.其中,环节①有淡水育苗和海水鱼苗之分,前者主要经营地为营口、盘锦、沈阳、丹东、辽阳市,后者主要经营地为丹东、大连市;环节②的主要形式是人工鱼礁投放,主要经营地为大连、盘锦、丹东市;环节③有公益性放流(政府出资)和生产性放流(渔民集资)之分,前者主要经营地为锦州、盘锦市,后者经营地几乎遍及全省各市.
进入21世纪,辽宁增殖渔业的底播和放流规模依然很小,基本局限于渤海海域且增殖品种少.至2003年,浅海底播增殖以海参、虾夷扇贝、魁蚶为主,日本囊对虾增殖实现多点放流,增殖区域从渤海向黄海北部沿岸拓展.21世纪10年代中期,增殖渔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实现了黄渤两海的规模性人工增殖放流.之后,放流品种逐年增多,浅海底播主要投放海参、鲍鱼、虾夷盘扇贝、魁蚶、毛蚶、菲律宾帘蛤、太平洋浪蛤等,近海放流主要投放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海蜇、真鲷、黄鱼等品种.其中,中国明对虾放流改变了传统放流方式,已实施公益性放流.
全省主要水产苗种生产中,鲍鱼、海带苗种生产呈现出稳定性增长趋势,其余种苗生产均有波动(见表1).
表1 辽宁主要水产苗种数量演进
辽宁生态渔业主要产业模式有:①鱼-稻养殖模式;②鱼-鸭养殖模式;③鱼-鹅养殖模式;④鱼-虾混合养殖模式;⑤虾-藻混合养殖模式;⑥贝-藻-蟹类多元化养殖模式.其中,模式①的主要经营地为盘锦、丹东、营口、锦州、辽阳市;模式②、③一般利用池塘或水库,池塘主要经营地为沈阳、盘锦、营口、辽阳、鞍山市,而水库主要经营地为丹东、本溪、抚顺、大连、铁岭市;模式④、⑤、⑥则利用海水,主要经营地为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营口市.
全省稻田养殖无论是其面积还是产量均在增加,然而其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呈不稳定状态;池塘、水库养殖虽然产量未受其开发面积波动的影响,但是其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亦呈不稳定状态(见表2).
表2 辽宁稻田、池塘、水库养殖面积、产量及单产演进
辽宁设施渔业主要产业形式有:①工厂化养殖;②网箱养殖;③围栏养殖.其中,形式①有内陆养殖和海水养殖(开放式流水养殖、部分循环流水养殖、全部循环流水养殖)之分,前者主要经营地为辽阳、葫芦岛、抚顺市,而后者主要经营地为葫芦岛、丹东、大连市;形式②有内陆养殖和海水养殖(深水网箱、普通网箱)之分,前者主要经营地为丹东、本溪、朝阳市,而后者主要经营地为大连、葫芦岛市;形式③是内陆养殖,主要经营地为丹东、葫芦岛市.
进入21世纪,辽宁设施渔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以大菱鲆、牙鲆、河豚等名优品种为主,带动设施渔业上档次、上水平.同时,设施渔业经营地从大连向丹东、锦州、营口等市扩展.至10年代中期,工厂化养殖实现新发展,为渔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涌现出新的开发热潮.还有,网箱养殖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设施渔业的一个新亮点.在稳定原有的鲈鱼、黑鲷、六线鱼等品种的同时,增加和扩大河豚、黄条鱼师、黑裙鱼等品种的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全省工厂化养殖无论是其面积还是产量均在增加,而且其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呈提升状态;网箱养殖其面积、产量以及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均呈不稳定状态;围栏养殖虽然其面积、产量均有波动,但是其平 均单位面积产量呈提升状态(见表3).
表3 辽宁工厂化、网箱、围栏养殖面积、产量及单产演进
辽宁休闲渔业主要活动形态有运动形态、游览形态、体验形态、文化形态、鱼食形态、综合形态.其中,综合形态是前5种发展形态中若干个形态的组合.这些发展形态的资源平台涉及自然、景观、渔业、文化、人文等资源.从体验的视角来看,休闲渔业的发展形态具有娱乐、审美、教育等体验功能.
进入21世纪,辽宁休闲渔业成为其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闲暇时间的相对增加,以垂钓、观赏、旅游、度假为标志的休闲渔业成为人们的新需求,逐步发展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近郊观赏鱼养殖业取得长足发展,其产品市场销路顺畅.10年代中期,各地立足实际,大力发展观赏鱼养殖,初步形成了以鞍山市为龙头,以沈阳、辽阳、丹东、锦州、营口市为腹地的观赏鱼生产基地.
全省休闲渔业产值增长迅速,2007年突破10亿元大关,很快2009年就翻了一番.休闲渔业产值在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中的占比,虽然均有波动但是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态势(见表4).
表4 辽宁休闲渔业产值及比重演进
进入21世纪,辽宁远洋渔业调整发展思路,稳定过洋性渔业,积极发展大洋性渔业,稳步推进整体规模,并已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远洋渔业产业化新格局.主要经营地为大连、丹东以及辽渔集团,远洋作业区域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公海以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属经济区海域,主要捕捞品种为鱿鱼、鳕鱼、带鱼、黄鱼、金枪鱼等.
虽然全省远洋渔船总数量、总功率呈逐年减少趋势,但其平均单位渔船功率呈增加趋势,因而可以推断远洋渔船正向大型化、大功率化发展,然而远洋渔业产量、产值则呈现出不稳定状态(见表5).
总之,辽宁现代渔业建设在栽培渔业、生态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远洋渔业等主要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效.然而,其现代渔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资源日益衰退、环境不断恶化、产业升级缓慢、结构优化不力、科技支撑脆弱、装备设施滞后和渔民素质亟待提升等瓶颈制约(因篇幅关系,详细论述从略).
表5 辽宁远洋渔业渔船数量、功率及产量、产值演进
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辽宁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渔业各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强化政策引导,突出关键环节,把建设现代渔业作为贯穿新渔村建设和渔业现代化全程的一项长期任务,采取综合措施和方策,切实抓紧抓好.
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结合先进省渔业现代化程度分析,辽宁虽然有一些渔业生产要素指标较高,如海水养殖面积最大、远洋渔船最多,但是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却相对滞后,很大原因是由于渔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因此,要发展现代渔业,就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改善渔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增强渔业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此,①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中,要严格控制海域和滩涂征用规模.提高征占用海域和滩涂的成本,采用经济措施遏制占用海域和滩涂的利益驱动.②要加强设施渔业建设.鼓励和扶持渔民开展网箱养殖尤其是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池塘及稻田生态养殖设施建设,为稳定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③要加强以节能为中心的渔船设备修造、以养护为中心的渔具渔法改造、以节水为中心的养殖设施建设,并使渔业财政投资向其倾斜,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④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渔户参加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企业、公益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渔户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明晰产权,并建立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提高渔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⑤要积极促进渔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要培育多种形式的渔业中介组织,健全水产品市场运行机制,构筑渔业公共信息平台,面向广大渔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促进渔业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以实现渔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渔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管理组织,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使用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实现渔业管理现代化.进而,全面推进渔业现代化.
科技进步是推动渔业发展的原动力.建设现代渔业,必须把渔业科技进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根据辽宁现代渔业发展的特点,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①渔业科研立项要为渔业和渔民服务.各种渔业科研项目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与广大渔民的技术需求相结合,与渔业企业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与渔业经济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提高纵向课题研究经费,压缩横向课题研究经费,监督科研成果质量及其经费的使用途径.②要抓好渔业基础研究,为渔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渔业应用研究,努力解决制约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前瞻性课题.③要抓好渔业技术科学研究,加大渔业节能技术、节水技术、设施渔业与渔业机械化技术、水生动植物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水产品保鲜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力度.同时,要重视渔业经济科学研究,发挥其研究方法和技能,做好产前的预测与决策和产后的分析与评价,探索和阐明渔业经济发展规律.④以科技入企、科技入户为中心,加快科研成果及实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主要围绕鱼苗、饲料、鱼药、养护技术、渔业机械、节能减排等领域,普及规范养殖技术和健康操作方法,为渔企、渔民增产增效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随着辽宁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饮食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水产品已成为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这就要求辽宁渔业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渔业功能,既要保证总量平衡,又要实现结构和区域平衡.①稳定发展渔业产业.要根据辽宁渔业资源和市场条件,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经济鱼类的健康养殖业,提高品质,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②大力提升水产加工业.要引进、研发、推广一批水产品关键加工技术,强化渔业龙头企业和水产品加工企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综合利用广的产品和企业,把水产加工业发展成为渔业增效的支柱产业.③持续推进休闲观光渔业.休闲观光渔业是拓展渔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朝阳产业,是现代渔业新的增长点.要利用渔业资源环境、自然景观、渔业经营、鱼文化、海洋文化和渔家生活,满足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交流的需求,推进休闲观光渔业的发展.④加快发展渔业服务业.加快发展水产良种服务、渔用物资连锁经营、水产品现代流通、新型渔业技术服务、渔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介服务、现代渔业信息等渔业服务业,为渔业各产业提供优质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更多地吸纳渔业劳动力就业,增加其收入.
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组织方式.要巩固和探索渔工商一体化、捕养加一条龙的渔业产业化经营具体形式,基于辽宁省情渔情,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主导产业,实现捕养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①扶持培育渔业中介组织.根据全省县市区的实际,组建和普及渔业中介组织,起步初期政府要给予扶持或适当介入,随着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其管理和运作.要加强对渔业中介组织的引导、规范,采取有利的财政、信贷、工商、税务等优惠政策,培养从事中介组织工作的人才,支持渔业中介组织开展市场营销、流通加工、储藏运输、渔资经营、信息服务、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等服务,增强其生命力.②发展壮大渔业龙头企业.渔业龙头企业是促进渔民增收、引导渔民发展现代渔业的带动力量.要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为渔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其资金困难问题,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企业与渔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渔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适宜形式,促进二者合作关系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赢体.进而,继续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
建设现代渔业,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渔民素质,培育大批有文化、守法制、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渔民.①培育现代渔业生产和经营主体.要普遍开展渔业捕捞技能、水产养殖技能、休闲观光知识和市场营销技巧的培训,扩大新型渔民科技文化培训和惠渔兴村计划规模,努力把广大渔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经济头脑、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渔业经营者.②加强渔民转业、就业和创业培训.加大渔业劳动力转产转业培训支持力度,充实培训内容,完善转产就业的制度保障.要支持和引导懂技术、善管理、有资金的渔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渔业的带头人.③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培育渔村实用人才.加快建立政府补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职业培训机构,扩大渔民培训规模.通过培训,使走出去的剩余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渔业劳动力掌握先进的渔业技术,为新渔村建设注入更多新的活力.
要在落实国家渔业政策的同时,不断完善辽宁省内各项支渔惠渔政策,逐步形成目标清晰、收益直接、项目多样、操作简便的渔业补贴制度,建立完善WTO框架下符合现代渔业发展要求的渔业政策支撑体系.①建立"三渔"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抓住当前经济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的时机,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渔业和渔村的投入力度,建立长期稳定增加的财政支渔制度和现代渔业资金投入保障机制.②探索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政策措施.应在继续完善、巩固、加强支渔惠渔政策而调动渔民积极性的基础上,侧重探索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政策措施.加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加强海域和滩涂保护,积极发展设施渔业,提高渔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渔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改善渔业生产条件.③改进和落实金融支渔工作.要深化渔村金融改革,完善渔村金融市场.省财政通过补贴和税收减免措施,提高金融机构对渔业和渔村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建立符合渔企渔村特点的担保方法,解决渔业贷款难问题.鼓励和支持多种主体参与现代渔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现代渔业投入机制.
[1]包特力根白乙.现代渔业的概念界定、特征探究及体系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40-545.
[2]包特力根白乙,刘新山,张文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辽宁渔业生产动向研究[J].水产科学,2009(9):542-546.
1671-7041(2012)04-0023-05
F326.4
A*
2012-02-14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项目(2011lslktjjx-91)
包特力根白乙(1963-),男,博士,教授; E-mail:tlgbao@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