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新丽,史双青(郑州大学 信息管理系,郑州 450001)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自1919年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资本的性质》。在此之后的40年间,奈特、米塞斯、哈耶克、马尔萨克、阿罗、西蒙、鲍莫尔、里斯曼和皮克勒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做出了贡献。[1]到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信息经济学”一词,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产生。我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比国外晚了20年。本文旨在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探索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和特点,以期对信息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指导。
论文的基础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以“信息经济学”为检索词,以“关键词”为检索入口,设置检索文献日期从1978年1月1日至2011年4月15日,进行精确匹配后对搜录的2141篇文献进行去重并删除会议摘要、高校相关院系介绍、人物专访、学者介绍、会议纪要、读编往来等与研究无关的132篇文章后,共获得文献2009篇。数据项包括论文的时间和数量分布、论文标题、期刊、报纸、学位论文、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基金支持率等。
根据获得的数据,本文将从年度数量分布、刊物分布、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基金资助级别5个方面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洞悉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
某一时期某领域论文数量的增加速度,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热点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本次统计共得到2009篇信息经济学相关研究论文,对其论文发布的年度和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和下图所示。
表1 文献年代和数量分布
图 文献时间变化曲线
从文献年代和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83年。[2]当年初始文献量仅1篇,其后10年间,增长曲线始终停留在低水平,年文献量未突破10篇,表明国内信息经济学研究在改革开放初期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直到9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的相关文献才开始稳定增长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峰值,文献量达217篇,这10年是信息经济学研究发展的增长期;2005年后,文献数量开始下降(2011年的数据由于数据库收录不全仅做参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同时期学术界有不同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也是学科发展研究中必然的生长规律,当普遍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取得峰值后,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可能向更深入的分支方向发展,在信息经济学领域里,理论研究达到一定阶段后,关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继而转向诸如部门经济学、邮电经济学等分支方向,以关键词“信息经济学”作检索就可能导致文献无法被检索到,文献数量也因此减少。
根据文献分布的布拉德福定律,将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数量的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领域。经统计,1978-2011年的2009篇信息经济学相关文献分布在990种类型的期刊、报纸以及学术机构博硕士论文库等相关文献上。990种类型平均分布文献为2.03篇,其中超过2.03篇的有181种。根据核心区测定方法,居前75的期刊、报纸和学术机构共有文献量达687篇,占全部文献量的34.2%,超过文献总量的1/3。因此居前75的期刊、报纸和学术机构博硕士论文库(见表2),可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区,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情报源。
表2 核心区文献分布统计
上述核心文献区可分为如下类型(见表3)。
表3 核心区文献类型
由表3可知,图书情报类期刊种类数虽在总核心区仅占18.67%,但载文量几乎占核心区文献总量的1/3,与占核心区总数45.33%的经济类期刊载文量是40.76%相差并不是很大,这说明图书情报类期刊是我国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稳定的情报源,国内学者除将信息经济学相关文献发表在种类丰富的经济类期刊外,图书情报类期刊是重要的情报源,为信息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
被引频次能揭示文献的应用价值、参考价值或学术影响力,被研究者引用越多,表明其对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产生的作用越大。[3]根据CNKI检索工具的被引频次排序功能,统计得出被引频次在50次以上的论文11篇,见表4。
表4 被引频次〉50次的文献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这11篇高被引频次论文均发表在2003年以前,这是因为学术界对论文的引用存在时滞。普赖斯关于“科学论文发表后的2年才能达到被引用的最大值”的理论也从侧面说明了论文的被引频次年代分布状态是远期高于近期。[4]根据被引频次和文献发表时间,可知钱颖一、符绍宏等作者在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被引高达186次,文章系统阐述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即经济人假定、参照系、分析工具,并基于此解释了现代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澄清了某些对经济学误解的观点,论证了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5]
下载频次的意义在于文献下载量能在第一时间对期刊和文献的利用情况作出客观的反映。根据CNKI检索工具的下载频次排序功能,统计得出CNKI总站(不包括各大学镜像站点)的下载频次在800次以上的论文22篇,见表5。
表5 下载频次〉800次的文献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2篇高下载频次论文中,博士论文13篇,占总数的59.09%,期刊论文8篇,占到36.36%。林国蛟、钱颖一、李寿喜等作者的文献传播十分广泛,被关注度极高。其中下载频次最高的一篇文献下载次数达2129次,可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原创性、新颖性和影响力。该论文作者林国蛟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相关的经济学前沿理论,以我国城市化实践为背景,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而最终获得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并借此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
基金资助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研究论文,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基金论文级别的高低与论文研究水平高低虽无必然的相关性,但可从侧面反映该学科所受资助基金的主要来源,以及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中所受的关注程度。据统计,有关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文献共有125篇获得基金支持,占文献总量的6.22%。共涉及基金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91篇,部级基金项目9篇,省市级基金项目24篇,校级基金项目1篇。在所有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献中,国家级基金资助的文献占到72.8%,这表明我国政府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已开始投入较大的支持力度,引导着学界对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已经由普遍理论研究转向应用性研究,研究方向向各分支领域发展,表现为论文数量在达到一定峰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已有了较稳定的情报源,图书情报类期刊和经济类期刊是核心区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