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继
云南省盈江县畜牧兽医局,云南 盈江 679300
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扶持生猪生产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盈江县养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之人们对无公害绿色食品越来越青睐,野猪、豪猪、水鹿等家养产业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野猪是以青草、植物果实等为主食的杂食动物,其肉质鲜嫩、香醇,野味浓郁,瘦肉率高,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当前,饲养野猪已成为部分餐馆老板和山区农民利用猪种资源优势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项目。但由于野猪野性强、胆子小、产仔率低、生长速度慢等,仅靠本品种繁殖,养殖经济效益不高。推广应用三元杂交技术、搞好猪舍建设、种植优质饲草料、搞好疫病防治、做到养防并重、实行科学饲养,是提高野猪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1)传统的杂交技术。目前,盈江县养殖户多采用二元杂交,即以纯种野公猪为父本、野猪与家猪杂交的母猪为母本进行繁殖和生产。虽然杂交后代体型结构和外貌特征与纯野猪极为相似,但生产性能不高、杂种优势不明显。
2)改良的杂交技术。建议采用三元杂交,即以纯种野公猪为父本、杜洛克与本地大耳朵猪杂交的母猪为母本进行生产。这种方式杂交生产的杂种后代含纯种野猪血统50%、杜洛克血统25%、本地猪血统25%,全部作商品育肥猪出售。
采用三元杂交技术,一是利用杜本F1代杂种母猪在繁殖性能方面的杂种优势(繁殖率高);二是利用三元杂种的优势,充分发挥杜洛克猪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质好的遗传特性;三是利用当地的杂种母猪作母本,为盈江山区农村充分利用杂种母猪作母本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既提高了瘦肉率和产肉量,又提高了繁殖率、仔猪成活率和饲料利用率,而且保持了野猪灰白色或灰褐色、条状的毛色特征以及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的遗传特性。
猪场应选在远离居民区和工作区、距生产区500m以外的地方,最好是在自家的林地里,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质好、资源丰富、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通电及交通运输方便。上述条件利于雨水和污水的排除,可保持圈舍干燥、环境卫生,还可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养殖成本。
猪舍的建造采用砖混结构(即砖、粗砂、水泥),屋顶用石棉瓦。母猪舍与一般猪舍一样,每栏的面积为3m×3m。野公猪舍需要特殊建造:宽3m、长7m,分为里窝室(面积为3m×3m)和外室(即运动场,面积为3m×4m),运动场一边设饮水池;猪舍围栏高度为1.6~1.8m、加棚;猪舍地板和围墙用水泥抹面,地板打防滑线、有一定的坡度;里窝室与运动场之间留1.0m宽的门,运动场靠母猪舍一侧留0.8m宽的门,便于放母猪进去配种。
在猪场附近的田里种植豆类、玉米、红薯、聚合草、黑麦草、芭蕉芋、瓜果和蔬菜类,为猪群提供充足的精饲料和青绿饲料。
纯种野猪胆子小、野性强,但可塑性强、容易驯化。要改变这种野性强的习性,可在购买时选择15~25kg的仔猪1~2头,购回后与5~6头性情温顺的同龄杜本杂种母猪混养2~3个月,让它们同吃、同睡,逐步适应主人的呼唤和调教,建立条件反射。然后再将母猪隔离,公猪也进行分头饲养和管理。按生长和配种需要配制饲料,供给猪群所需的营养物质(如在每次配种后饲喂1枚生鸡蛋)。
一是做好空怀及断奶后15d内母猪的饲养管理。首先掌握母猪膘情:调整饲料营养,使其膘情达7~8成。其次认真做好发情鉴定,做到适时配种:根据初产母猪配早、经产母猪配晚的原则,每天仔细观察母猪的行为状态和外生殖器的变化,当看到母猪外生殖器明显红肿、再由红肿变为稍有皱缩或用手按压母猪腰(臀)部母猪站立不动时,为最好的配种时机。应把母猪赶入公猪舍进行配种,待第2天下午再把母猪放出来,可明显提高受胎率。配种18~22d后,再观察母猪是否发情,如不发情,证明已受孕。
二是做好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尤其是临产母猪的接产准备工作。妊娠前期:喂给低蛋白、低能量营养水平的饲料,由于妊娠后3周内是胚胎着床的关键时期,要尽量避免应激反应。做好保胎工作:每栏不宜养得太多,2头为宜。妊娠后期:逐渐加强营养,注意饲料营养的浓度,以精料为主。
三是根据母猪各阶段生长发育需要,均衡地供给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喂发霉、变质、有毒的饲料。
四是实行半舍饲饲养。早上饲喂后,若天气晴朗,逐渐实行放养,到下午5点再将猪赶回进行饲喂。让猪在周围林地里自由采食青草和植物果实,不仅能加强运动、提高抵抗力,而且能降低饲料成本。
春秋两季要集中做好猪瘟、猪蓝耳病等的免疫注射工作,做到“针不漏猪”,并建立免疫档案,做好详细的记录。
猪场大门内设紫外线消毒室,大门外设消毒池。对猪群、猪舍每10或15d进行1次消毒;大门外的消毒池,每7d换1次药;进出人员和车辆要严格消毒;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做好周围环境和场地的消毒工作,搞好环境卫生。
每天早晚认真观察猪群的粪便情况、吃食情况和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请专业兽医给予诊治;对体内外寄生虫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驱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