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人 许凤侠 孙红玲 杨莉萍 康涌涛 徐 平
银川市兴庆区农牧局,银川 750004
经常听到牛场技术人员和饲养员说,近几年奶牛场经常发生犊牛腹泻、肺炎等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且久治不愈,新生犊牛的成活率逐年降低,犊牛越来越不好养。为此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辖区内的规模奶牛场、养殖园区、专业户、散养户以及部分从业兽医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现针对北方地区乳用犊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如何提高成活率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供广大奶牛养殖场(户)参考。
新生犊牛在刚出生时,呼吸发生障碍或无呼吸但有心跳,即为新生犊牛窒息或假死。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新生犊牛往往死亡。
轻度窒息时,犊牛虚弱无力,呼吸微弱而急促且间隔时间长,可视黏膜发绀,舌脱出于口角外,口、鼻内充满羊水和黏液,脉弱,肺部听诊有湿啰音;严重窒息时,犊牛呈假死状态,呼吸停止,仅有微弱心跳,摸不到脉搏,全身肌肉松弛,卧地不起,反射消失。
1)预防。应正确助产,以防本病的发生。
2)治疗。发现新生犊牛窒息时,首先用布擦净犊牛鼻孔及口腔内的羊水,如仍无呼吸,可施行人工呼吸或输氧。人工呼吸的具体操作:将犊牛头部放低,后躯抬高,由一人握住两前肢,前后来回拉动,交替扩展和压迫胸腔,另一人用纱布或毛巾擦净鼻孔及口腔中的黏液和羊水。在做人工呼吸时,必须耐心,直至犊牛出现正常呼吸才可停止。做人工呼吸的同时,可使用刺激呼吸中枢的药物如山梗茶碱5~10mg、25%尼可刹米油溶液1.5mL等,皮下注射效果较好;为了纠正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100mL;为防止继发肺炎,可肌肉注射抗生素。
脐带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断脐时环境卫生差、助产人员的手和器械消毒不严、舍内拥挤、褥草肮脏且潮湿或断脐后犊牛彼此吸吮脐带等都可导致脐带感染,引起脐炎、脐静脉炎、脐动脉炎、脐尿管炎和脐尿管瘘。引起感染的病原主要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等,且多呈混合感染。脐带感染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菌血症以及全身各器官的感染,多见的是四肢、关节及其他器官慢性化脓性感染。
脐周围湿润、肿胀、发热,脐带中央可挤出恶臭的脓汁,脐带溃烂。
1)预防。在母牛临产前,要搞好产房卫生和消毒工作,产后断脐时,应严格消毒,并防止犊牛互相吮脐带。
2)治疗。如发生炎症,在脐周围皮下注射青霉素或卡那霉素;如有脓肿和坏死,应排出脓汁,清除坏死组织,然后清洗消毒,并撒上磺胺粉等消炎药,同时给以包扎。脐部肿胀发硬时,用100万IU青霉素溶于30mL注射用水作脐周围封闭;有体温升高者必须作全身抗感染治疗。
肺炎是附带有严重呼吸障碍的肺部炎症性疾患,初生至2月龄的犊牛较易发生,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当导致病菌感染,危害较大。其特征是患牛不吃食,喜卧,鼻镜干,体温高,精神沉郁,咳嗽,鼻孔有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和肺部听诊有异常呼吸音。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支气管肺炎和异物性肺炎。
1)支气管肺炎。病初先有弥漫性支气管炎或细支气管炎的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至40~41℃,脉搏80~100次/min,呼吸浅而快,咳嗽,站立不动,头颈伸直,有痛苦感。听诊可听到肺泡音粗厉;症状加重后气管内渗出物增加则出现啰音,并排出脓样鼻液;症状进一步加重后,患病肺叶的一部分变硬,以致空气不能进出,肺泡音就会消失。病牛被动运动则呈腹式呼吸、眼结膜发绀等严重的呼吸困难状态。
2)异物性(吸入性)肺炎。因误咽而将异物吸入气管和肺部后,不久就出现精神沉郁、呼吸急速、咳嗽。听诊肺部可听到泡沫性的啰音。当误咽大量异物时,在很短时间内就发生呼吸困难,流出泡沫样鼻汁,因窒息而死亡。如吸入腐蚀性药物或饲料中腐败化脓细菌侵入肺部,可继发化脓性肺炎,病牛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咳嗽并排出大量的脓样鼻液。听诊可听到湿性啰音,在呼吸时可嗅到强烈的恶臭气味。
1)预防。合理饲养妊娠母牛,使母牛得到必需的营养,以便生产体质健壮的犊牛。
2)治疗。要将病牛置于通风换气良好、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治疗。在发生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时,应尽快隔离病牛;最重要的是,在没达到肺炎程度以前,要进行适当的治疗,但必须完全治愈才能停止;给病弱的牛灌服药物时,不要强行灌服,最好要经鼻或口用胃导管准确地投药。
在治疗中,要用全身给药法。临床实践证明,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应用效果较好,按每千克体重青霉素1.3~1.4万IU、链霉素3.0~3.5万IU,加适量注射用水,每日肌肉注射2~3次,连用5~7d。病重者可静脉注射磺胺二甲基嘧啶、维生素C、维生素B1、5%葡萄糖盐水500~1500mL,每日2~3次。土霉素对本病亦有效,一般用盐酸土霉素注射液2.5~5.0mg/kg(按体重计),2 次 /d,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随后配合应用磺胺类药物,可有较好效果;同时,还可用一种抗组织胺剂和祛痰剂作为补充治疗;另外,应配合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对重症病例,可直接向气管内注入抗生素或消炎药,或者用喷雾器将抗生素或消炎剂以超微粒子状态与氧气一同让牛吸入,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对于真菌性肺炎,要给予抗真菌性抗生素,用喷雾器吸入法可收到显著效果。轻度异物性肺炎,可用大量抗生素,配合使用毛果芸香碱,疗效更好。
犊牛消化不良为犊牛常见病之一。病因较多,主要由饲养管理不当或细菌感染引起。如母牛营养不良使初生犊牛体弱、抵抗力低,过迟喂给初乳或常乳,饲喂不定时、不定量,饲料奶质不佳,犊牛舐污物等,均可引发本病。
患牛腹泻,粪便稀且味恶臭。
1)预防。合理饲养妊娠母牛,确保初生犊牛体壮少病;及时给初生犊牛喂初乳,且要定时、定温、定量,保持清洁卫生;增加运动和光照,提高犊牛的抵抗力。
2)治疗。内服土霉素、四环素或金霉素,75~100mg/kg体重,3次 /d,连服 5~7d;内服磺胺脒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0.3~0.4g/d,分2~3次服用,次日减半,连用5~7d,同时服等量或半量碳酸氢钠。
犊牛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初春及夏末秋初多发;出生后3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多发;特征是拉稀便、软便或水样便,呕吐,脱水和体重减轻。该病是造成犊牛生长发育不良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出生1个月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被称为新生犊牛的“杀手”。致命的腹泻多侵害2周龄内的犊牛,约占犊牛发病率的80%。给养牛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腹泻分为营养性(如牛奶饲喂过量、牛奶突然改变成分、低质代乳品、奶温过低等引起的)和传染性(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腹泻2种。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
发病初期病牛体温39.2~40.0℃,随病情恶化,体温升高至40.1~40.5℃;脉搏115次/min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进或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先潮红后黄染;舌苔重,口干臭;四肢、鼻端末梢多冷凉,脉搏增数,呼吸加快;瘤胃蠕动减弱或消失,有轻度臌胀;肠音初期增强,以后减弱;腹部触诊较敏感;腹泻,排稀薄、腥臭的水样棕色稀便,且混有黏液、血液及黏膜组织;发病后期,肠音减弱,肛门松弛,排便失禁。营养良好的犊牛若治疗及时、护理得当,多数可康复;重症患牛病程持续1周以上,预后不良。临死前的病危症状是高度沉郁、心衰和脱水。潜伏期7~14d,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类型,但即使是同型病例,其症状往往差别也很大。
急性型:常见于幼犊,病死率较高。病初呈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体温升高(40~42℃),持续4~7d,有的经3~5d又有第2次升高;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精神沉郁,厌食,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2~3 d内可能有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通常在口腔发生病变之后出现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液,味恶臭。有些病牛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导致跛行。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通常多于发病后1~2周死亡,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孕牛可发生流产,或产下有先天性缺陷(主要是小脑发育不全)的犊牛,患犊可能只呈现轻度共济失调或完全缺乏协调和站立能力,有的可能盲目转圈。
慢性型:发热不明显,但体温可能有高于正常的波动;鼻镜糜烂,此种糜烂可在全鼻镜上连成一片;眼常有浆液分泌物;口腔内很少有糜烂,但门齿齿龈通常发红;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引起明显的跛行;鬐甲、颈部及耳后的皮肤皲裂,出现局部性脱毛和皮肤角化,呈皮屑状;病牛常呈持续感染,发育不良,最终死亡或淘汰。
1)预防。哺乳期犊牛的饲养管理是奶牛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此时由于营养缺乏或管理不善,造成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则不仅直接给奶牛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到犊牛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的泌乳性能。可以说,犊牛腹泻是影响犊牛健康生长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因此,如何预防犊牛腹泻就成了“重中之重”。
首先,要加强母牛的饲养管理。妊娠母牛特别是妊娠后期母牛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初乳的质量及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因此,对妊娠母牛要合理供应饲料,饲料配比要适当,给予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勿使母牛饥饿或过饱,确保其有良好的营养水平,使其产后能分泌充足的乳汁,以满足新生犊牛的生理需要。有条件的奶牛场或养牛专业户,可于产前给母牛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冠状病毒疫苗等,以使犊牛产生主动免疫;还要保证干草喂量,严格控制精料喂量,防止母牛过肥和产后酮血病的发生,以减少犊牛中毒性腹泻出现的可能。另外,牛舍要保持清洁、干燥,母牛要适当运动;产房要宽敞、通风、干燥、阳光充足,消毒工作应做到位;产圈、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定期消毒,特别是要及时清除母牛产犊过程中的排出物和产后母牛排出的污物;牛舍地面每日用清水冲洗,每隔7~10d用火碱水冲洗食槽和地面;凡进入产房的牛,每日刷拭躯体1~2次,用消毒药对母牛后躯进行喷洒消毒,使牛体清洁;母牛乳房要保持清洁。
其次,要饲养好犊牛。新生犊牛在出生30min内一定要吃到初乳,因初乳中含有多种抗体,能增强犊牛的免疫能力。同时饲喂犊牛要做到“三定”,即“定时、定量、定温”,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犊牛在30~40日龄,哺喂量可按初生体重的1/10~1/15计算;1个月后可逐渐使全乳的喂量减少一半,用等量的脱脂乳代替;2月龄后,停止饲喂全乳,每日供给1次脱脂乳,同时补充维生素A、D及其他脂溶性维生素。饲喂发酵初乳能有效预防犊牛腹泻,初乳发酵和保存的最适温度为10~12℃,每天可加入1%初乳重量的丙酸或0.7%初乳重量的醋酸作为防腐剂。保证饮乳卫生和饮乳质量,严禁饲喂劣质牛乳和发酵、变质、腐败的牛乳。应将初乳和常乳加热到36~38℃后饲喂。
2)治疗。发病后要及时医治,可喂服磺胺脒、苏打粉各4~6g,乳酶生2~3g,1次内服,2~3次/d,连服3~5d;新霉素、链霉素各1.5~3.0g,苏打粉3~6g,1 次内服,2 次 /d,连用 3~5d。病情重者要肌肉注射抗生素,静脉注射复方生理盐水、葡萄糖等。对脱水严重的要大量补充液体,可用5%葡萄糖盐水 3000mL,20%葡萄糖 300mL,5%碳酸氢钠250mL,20%安钠咖10mL,1次静脉注射。体温升高的病牛肌肉注射安痛定、地塞米松和利巴韦林。
对于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可以减轻症状,增强机体抵抗力,促使病牛康复。目前,对预防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我国已生产一种弱毒冻干苗,可接种于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接种后表现安全,接种后14d可产生抗体,并维持1a以上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