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牧寅,郭晓琳(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8)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打破了传统电信产业格局,改变了原有电信业经营模式,挖掘出广大用户对移动互联的巨大需求,使传统的电信业由封闭模式走向开放,使产业聚焦点由技术产品向服务体验转移。在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厂商以及各大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在为用户提供丰富服务和完美体验的同时,逐渐分割了价值链中越来越大的份额。
在这一形势下,电信运营商的产业链主导地位被动摇,传统业务利润空间被逐渐蚕食,面临替代化竞争加剧和被管道化的困境。对运营商而言,迫切需要认真审视所处环境,立足自身优势进行重新定位,充分挖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利润增长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主流媒体和应用。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1],互联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近年来无线接入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智能终端的出现,互联网逐渐由固定向移动转移,截至2010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突破50亿,是全球桌面互联网用户数20亿的2.5倍[2]。同时,互联网业务也逐渐向移动方向渗透,诸多互联网公司都推出了基于手机终端的客户端软件和无线应用平台,移动数据业务在互联网业务和流量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移动互联网将逐渐壮大并在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预计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和移动网民规模的继续提升,2010—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26倍,其增长速度将是固定互联网流量增速的4倍,仅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将增加25倍,达到7.88亿[3]。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适应新产业环境的发展要求,从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利润空间中获取更大份额,是运营商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在带来新经济增长空间的同时,也促进了ICT产业价值链的不断演变。过去,运营商占据了整个电信产业的价值链系统;随着移动带宽的提高、终端功能的增强,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在此形势下,面对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产生的巨大价值空间,苹果、谷歌、腾讯等终端厂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积极谋划并深入布局,通过其高效的产品研发能力、精准的用户需求洞察力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创新能力,发展成为产业链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环节,动摇了运营商的产业链绝对掌控地位,使产业链价值发生了倾斜。同时,传统电信业务已进入增长饱和期,电信资费也已逐渐下降,导致电信运营商利润率走低,单位流量产生的营收值直线下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苹果为代表的互联网和终端企业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掘出大众市场对移动互联网的潜在需求并持续服务创新。以苹果为例,其通过完全定制化的终端和软件平台,提供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的完美体验,以建立其产品对市场的强大吸引力,获取终端用户;同时通过App Store为应用服务开发者提供创新平台,将产品和服务这一对矛盾的产业形态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增加用户黏性和促进持续创新的同时,实现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4]。
另一方面,则是电信运营商核心能力的弱化和不足。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网络接入和传输,将带宽资源打包卖给用户,对网络上传送承载的数据内容漠不关心,对网络本身和接入用户不感知,对于各种数据业务一视同仁,这种传统封闭的运营模式和按流量、接入带宽计费的粗放式计费策略完全不适用于以开放、创新和差异化为特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使运营商难以从数据业务中获取更多利润。如何借鉴苹果的成功经验,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需求,改变经营模式,找到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有机结合点,稳固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是运营商需要深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固定互联网业务逐渐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呈现出新的业务特征和需求,如基于视频的应用、P2P等新业务需要消耗越来越大的带宽;即时通信、微博、物联网M2M应用等在体验上越来越强调互动性;在线游戏、视频、物联网应用需要网络支撑更精准的实时性传送需求;第三方CDN、P2P、云内容等应用的增长和发展带来数据流量流向的不确定等。同时,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数据流量的飞速增长和大量小数据的传输,据统计,占终端总量8%的智能终端产生的信令流量占总额的55%[5]。这就要求运营商网络必须能够提供大带宽高速传送、资源的动态调控以及质量有效保障机制,给运营商提出了更严峻和紧迫的网络优化和扩容需求。如何应对新技术和新业务提出的发展需求,同时尽量控制网络投资成本的份额,缓解扩容压力,是运营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解决当前形势下面临的诸多问题,电信运营商需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制定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策略,从整个ICT产业链中寻找新的增长点。目前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策略主要包含以下3类。
运营商仍然延续现有的管道经营模式,仅掌控网络基础资源部分,对于产业链其他环节不进行参与渗透。依靠传统业务,通过调整套餐资费和形式提高利润;并通过网络扩容及优化改造等方式满足客户需求。可通过提高用户资费、提高第三方内容服务提供商的接入费等方式实现扩容成本转移及收益份额增加。但对于用户及合作者来说,体验较差,且提高资费需要运营商之间进行联合,实施可能性很小。随着网络不断发展演进,仅运营纯管道对于希望掌控产业链的运营商来说,并不是长远之策。
运营商在继续传统管道运营的同时,增加对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介入和扩张,对其涉及的技术、设备终端以及业务开发等的各个环节进行直接参与和掌控。这要求运营商必须有强大的定制和业务研发能力,与互联网企业相比,运营商的业务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运营模式不够灵活,相比于腾讯等成熟互联网企业3个月的典型业务上线时间,运营商目前业务部署需要1年左右,远远落后。就目前而言,运营商所开发的网络应用均利润微薄,而其力推的软件商店也遭遇到苹果的App Store而惨败,运营商在业务和应用开发领域前途难料。
在这种形式下,运营商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是其核心优势所在,必须坚持立足管道进行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网络基础资源提供者的直接优势,充分挖掘所掌握的广大用户资源和用户数据的潜在优势。另一方面,不能仅维持原有的管道经营模式,需要立足管道并进行适当延伸和优化,增强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结合终端、新技术和新业务,引导低值流量向高值流量跃迁[5]。
为满足这一发展需求,智能管道应运而生。智能管道在充分挖掘管道价值的同时,向产业链上游适度扩张,将标准化、大规模和长生命周期的基础网络资源与差异化、面向特定客户群和动态化的平台应用有机结合,成为运营商产品与服务的完美融合;同时贯穿底层网络和上层应用,成为连接终端用户和应用服务提供者的桥梁。智能管道采用精细化运营模式,能够提供灵活的接入、计费,实现动态资源适配,并保证QoS差异化;从而优化网络,缓解扩容压力并实现负载均衡。能够帮助运营商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跳出增量不增收的困境。
智能管道作为运营商突破瓶颈的关键因素,作为连接终端与应用平台的桥梁,能够从运营商、普通用户以及第三方内容应用提供商等多个角度满足产业链各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建立以面向用户需求的差异化服务能力。
对于普通用户,其要求丰富的应用、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以及个性化的体验,而不关心具体服务提供者与实现方式。通过智能管道,能够根据其具体需求动态配置网络,实现网络服务及业务质量的个性化定制,使用户能够自由选择终端、应用、业务体验以及服务提供商。
其次,对于内容提供商(ICP)和终端厂商,其希望电信运营商提供全面的网络技术支撑和更高的服务质量,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提供尽量多的用户信息。通过智能管道,能够为其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基础网络支撑,差异化的服务保障以及基于运营商海量用户数据的针对性分析结果,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定位并发展用户,保障高价值客户服务体验,并实现精准高效的业务推广。
最后,对于运营商自身来说,通过智能管道的多维度感知、资源动态调控和能力开放等功能,能够在满足终端用户及ICP的同时,对其进行多样化收费。通过智能管道对ICP的业务流量进行识别,根据业务的种类不同提供收费服务,是运营商提高管道资源利润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网络的可视化和对用户行为和网络资源的感知,使运营商能够清晰地掌控网络,有助于对资源进行动态调控和均衡,更高效地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资源,能够真正提高收入,达到增量同时增收的效果。
智能管道的核心技术功能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多维度感知、资源动态调控和业务网络能力开放。就目前而言均可通过具体技术予以实现,具备技术实施可行性。
其中,多维度感知是智能管道的必备条件,主要通过DPI技术、终端管理系统DM、用户识别技术以及网管系统等实现。其中,DPI技术目前非常成熟,在国内运营商移动、固定网内均有部署,最大支持10 Gbit/s流速。网管系统成熟度也相对较高,虽然现网应用较少,但在网络中有部署探针方式,并且厂家能够提供相应设备。
资源动态调控是智能管道的核心,主要通过PCC、QoS以及CDN等实现。目前PCC技术相对较成熟,相关标准制定较为完善,且主流厂家设备均支持动态PCC基本功能。对于CDN技术,目前虽然缺乏统一的国际及行业标准,但Web服务的CDN产品已成熟并得到相应部署,基于视频服务的CDN也在研究中。对于QoS,目前在IP网络中主要采用Diffserv模式实现服务质量,网络边缘设备完成流分类标记、拥塞管理、拥塞避免、流量整形等,核心设备根据QoS策略执行转发、丢弃等操作。目前设备厂商支持HQoS,可以进行更精细的流分类和处理。随着FMC的推进,固定与移动融合的动态资源控制也在研究中。
业务及网络能力开放是提升智能管道价值的关键,开放平台建设时期的实现重点,目前部分国外运营商进行了开放API的尝试,中国移动已开展了平台化运营。
在标准方面,ITU-T SG13在NGN架构已经定义了承载控制层架构,具备支持智能型网络的基本功能,包括用户及业务接入控制、用户位置信息管理、用户移动性管理以及用户差异化QoS策略控制。2011年1月SG13全会讨论了 SUN (Smart Ubiquitous Networks)的提案,对网络的智能化提出了明确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为智能管道的定义及具体实现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在运营商方面,很多国外运营商都已开始智能管道的建设实施,尤其是数据业务发达地区相对领先,如日本、欧洲等;国外主流运营商多采用先移动后固网的建设思路,普遍已在移动网上实现了PCC架构。就国内而言,中国电信首先提出了要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并制定了清晰的智能管道发展目标和分阶段实施策略,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开启了端到端QoS机制和流量统计功能;中国移动也明确提出了智能管道的发展策略并逐步进行筹备和实施,采用“管道+平台”模式,集中优势打造优质的、有服务的、增值的智能管道;中国联通也开展了智能管道相关的部分研究工作。各主流设备厂商也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和相应产品。如:爱立信提出了端到端融合PCC架构,实现统一管控。华为提出了基于智能管道的网络可视方案、自营业务保障方案、融合CDN部署方案等。上海贝尔则将关注重点放在QoS控制和开放API,同时提出了产品级的9900 WGN,使用统一信息平台帮助运营商完成各项决策。中兴提出了基于PCC架构的计费和QoS策略控制,增强CDN以支持内容加速应用。诺西提出了智能管道客户体验管理方案(CEM系统),其QoS系统和DPI目前已应用于多个运营商。
随着各大运营商智能管道策略的制定,以及各大设备商相关产品的发展和成熟,为智能管道的发展和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也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用户需求越来越强调服务和体验的差异化,需要运营商通过精细化经营方式提供差异化服务和QoE保障,智能管道将作为这一服务提供的基础保障,为精细化运营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物联网领域将成为下一个产业链各方发展和争夺的重点,各类不同物联网行业应用将提出根据用户属性或用户行为进行分类管理的需求;提出终端状态检测和故障快速定位解决的需求;全球将掀起建设智慧城市的高潮,而智能管道将满足上述要求,作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为其提供网络保障和开放平台,全面实现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智能管道是运营商基于自身优势实现产业链拓展和掌控的最佳方式,其采用精细化运营模式,将提供多维度感知能力、资源动态调控能力以及开放平台。完全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需求以及未来物联网产业应用需求,是运营商借鉴苹果成功模式,将服务与产品完美结合的融合点。其具体部署实现与运营需业界进一步研究探索。
[1]刘九如.2015:网络还将更新未来[EB/OL].[2012-01-09].http://news.sohu.com/20110209/n279259267.shtml.
[2]吕廷杰.移动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EB/OL].[2012-01-09].http://3g.lmtw.com/view/201105/66320.html.
[3]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Global Mobile Data Traffic Forecast Update,2010-2015 [EB/OL]. [2012-01-09].http://www.cisco.com/en/US/solutions/collateral/ns341/ns525/ns537/ns705/ns827/white_paper_c11-520862.html.
[4]杨景.理解苹果商业模式要跳出传统工业思维[EB/OL].[2012-01-09].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389069_152264.
[5]杨峰义.无线新技术及其对频谱管理的挑战 [EB/OL].[2012-01-09].http://www.docin.com/p-80876814.html.
[6]侯宏.流量经营与电信运营商的未来[EB/OL].[2012-01-09].http://www.doc88.com/p-30929528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