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杰,孙海晨,聂时南,刘红梅,邵旦兵,李百强,许宝华,王慧娟
(卫生管理)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院前救治情况分析
唐文杰,孙海晨,聂时南,刘红梅,邵旦兵,李百强,许宝华,王慧娟
回顾性分析近几年对患者进行的院前救护,探讨军队三级医院院前救护不同于地方医院的特殊之处,指出旧运作模式的缺陷,并对军队医院在和平时期院前救治的模式进行分析,认为要充分利用地方已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基层单位、基层人员和重点人员的培训工作,将基础培训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以提高院前救护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军队医院的整体保障力和战斗力。
军队医院;三级医院;院前救治;心肺复苏
院前救护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虽不承担常规的院前救护任务,但特殊情况下仍然要实施院前救护。军队医院,特别是军队三级医院,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平时与地方医院一样承担常规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但还要承担辖区内的各项院前救护工作。本文将我科近几年对患者进行的院前救护作一回顾性分析,以分析其特殊性,并将军队医院在和平时期进行院前救治的模式作一探讨。
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至2010年9月,我科院前救治56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3~81岁。
1.2 分类 将院前救护患者分成A、B、C 3类,A类患者为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或即将停止,需立即实施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者;B类为急、危重患者,虽不需实施现场CPR,但也必须进行紧急救治和处理者;C类为一般转运患者,无须立即实施特殊处置。本组56例患者中,A类28例,占50.0%;B类21例,占37.5%; C类7例,占12.5%。
A类患者中 CPR成功 16例(16/28),占57.1%,失败12例(12/28),占42.9%。16例CPR成功者中,未能脑复苏7例(7/16),占43.8%,当天或数天后院内死亡。A类患者总死亡19例,死亡率为67.9%(19/28),总存活率32.1%(9/28)。B类和C类无死亡患者。
A类CPR成功者中,14例为医院附近的突发事件(医护人员能跑步前往),2例为驱车前往,但现场有医务人员实施CPR。凡需医护人员驱车前往,现场未对患者进行CPR,12例患者无一例存活,死亡率达100%(12/12)。
A类28例患者中,16例CPR成功者均为心跳呼吸骤停即刻、或5 min内即得到专业的CPR救治,并在数分钟内转至抢救室进行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等后续治疗,12例患者为发病时无现场目击者,或未作任何处理,CPR救治时间均在发病10 min以后。
B类和C类患者因不涉及现场CPR,无一例死亡,也未统计具体处置时间。
本组A类患者比例较大,远大于以往的很多报道[1],主要与部队三级医院承担的任务不同有关,辖区内一般负责干休所离休干部的保健、预防和治疗任务,并且离休干部除了高龄外,大多还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因此危重症发生时,往往病情紧急、危重,预后也较差。根据这些特点,对部队三级医院的院前急救模式做相应调整,以便更好实现“为兵服务、为老干部服务”的宗旨。
众所周知,人类大脑缺氧4~6 min即可出现不可逆损害,如果患者心跳呼吸骤停10 min内得到确切有效的CPR救治,其救治成功率较理想,如超过10 min再实施救治,则成功复苏的概率几乎为零,即使部分患者自主心跳能恢复,但最后脑复苏几乎不可能,患者仍将在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内死亡。本组有7例患者属于这种情况,最后仍然脑死亡。
目前,急诊医学概念中已将急、危重病的救治延伸为“现场救治”和转运途中的“不间断救治”[2-4],这就要求一线医务人员和基础医务人员,如社区医师、干休所医务人员和企事业单位门诊部医务人员等,遇到此类急、危重病患者时,必须改变陈旧观念,开展现场救治,而不能仅是电话求救,派车转运了事。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基层单位既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又缺乏相应的器械、设备和药品,而且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解决,这就要求部队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改变长期以来的运作模式,以新的方式和模式来适应新的形势。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院前救护的管理和运作由各级政府负责,并直接组织和实施,而非各医院常规职责,医院平时并不需承担院前救护工作(特殊情况下除外),但医院可以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救护网络中的一个分站,参与整个救护网络的建设和运作,由救护总站(120)统一调配使用。军内也有作者提出,将一部分军队医院职能交地方成熟职能部门(如120的EMSS)托管,以节省资源,更加集中人力和财力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5]。现已有部分部队医院加入120急救网络,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目前,各基层单位发生急危重情况往往立即呼叫定点医院急诊科,但医院急诊科又大多无专门的救护车和出诊医师,先汇报医院值班室或备班主任后再调配车辆、人员,往往耽搁时间,使患者失去抢救的机会。因此,应改变以往的模式,由当地医务室在现场救治的同时,直接呼叫地方120,并报告定点或就近医院急诊科做好接收准备,3条线同时进行。由于地方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EMSS建设的重要性,地方的院前救护体系已得到快速的建设和完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现有的平台,以提高救治效率[6]。
对于军队三级医院而言,重要的是对医务室等基层单位医务人员、工作人员以及家属进行急诊急救知识培训,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好,优于定点医院独自承担院前救护任务[7]。2006年,国内外专家首次提出,要着力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及高危人群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军内外已有部分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并提出了类似观点和方法[6]。“管委会式”平行型组织结构,是指三甲医院急诊科与对口小医院(包括干休所等)进行结对帮带,培训医务人员和高危人群家属,并接收患者等,提高效率,反响很好。本组患者中,需要立即实施现场CPR的A类患者明显偏多,16例复苏成功者证明了这种模式运作下的良好效果;而12例失败的患者则说明了对初级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普及培训工作可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为基础,结合创伤救治和灾难应对等内容[8],以我国急诊医学泰斗王一镗教授提出的“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三分业务,七分组织”以及“三分处置,七分预防”为原则,以“迅速、有效、准确”六字方针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院前救治水平[7]。国内也逐渐有人报道此类模式的有效性和成功经验,值得推广[3-4,9-10]。同时,由于急诊医学和急诊科室的发展,已能应对很多急危重症患者,但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患者数量及伤病情复杂程度可能远远超过单个或当地医疗机构常规工作的负荷,为应对这些可能的灾难事件,平时就必须对各级相关人员进行制度化和常规化的培训。
总之,观念的更新,旧模式改进,充分利用现有的地方公共资源,结合部队实际,大力开展重点人群、重点单位的普及培训工作,把普及培训工作制度化、常规化,逐渐面向全军、全民,是提高院前救治成功率的切实有效方法,也是为更好地实现“为兵服务、为老干部服务”,切实提高我军保障力和战斗力宗旨的保证。
[1] 李百强,孙海晨,钱小明,等.不同指南指导下成功心肺脑复苏49例回顾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12): 761-763.
[2] 孙海晨.急诊医学的概念与内涵[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6):561-562.
[3] 王与荣,孙海晨,申 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诊运行模式与安全管理的做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5):522-524.
[4] 孙海晨,邵旦兵,王慧娟,等.批量伤员急救流程的优化[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04-106.
[5] 韩 鹏,徐力鹏,张艺平.军队医疗保障新模式的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9):826-827.
[6] 杨国斌,易学明,徐晓莉,等.军队医院组织结构创新模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9):803-805.
[7] 邵旦兵,孙海晨.灾难救援医学教育系统的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86-90.
[8] 唐文杰,孙海晨.从“9·11”恐怖袭击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浅谈大城市类似救灾特点[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 (3):298-300.
[9] 阳世宇,唐代彬,陈淑波,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8):860-861.
[10] 王慧娟,王莉玫,居雪婷,等.53例心肺脑复苏的急救与护理[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7):750-753.
Exploration of the operational mode of prehospital rescue in grade-3 army hospitals
TANG Wen-jie,SUN Hai-chen,NIE Shi-nan,LIU Hong-mei,SHAO Dan-bing,LI Bai-qiang,XU Bao-hua,WANG Hui-ju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PLA,Nanjing210002,Jiangsu,China)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rehospital rescue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few years.It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of prehospital rescue in a grade-3 army hospital from that in a civilian hospital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al mode.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a peacetime operational mode of prehospital rescue in the army hospital,it holds that full use should be made of the existing medical resources in the local civilian hospitals,and particular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regularized training of the key members in the basic units,so as to promote prehospital rescue and thus enhance the overall medical support capacity of the army hospital.
Army hospital;Grade-3 hospital;Prehospital rescue;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821.13
A
1008-8199(2012)01-0069-03
南京军区人才培养“122工程”项目基金(JQZD200905)
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唐文杰(医学硕士)、孙海晨、聂时南、刘红梅、邵旦兵、李百强、许宝华、王慧娟]
聂时南,E-mail:shn_nie@sina.com
2011-01-22;
2011-02-12)
(责任编辑:张 锐;英文编辑:罗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