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人群易发疾病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研究设想与展望

2012-12-09 22:24
医学综述 2012年4期

孙 涛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北京100027)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新形势下,推进中医药事业“六位一体”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当前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亚健康状态是21世纪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药在调治亚健康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家十部委联合制订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从“治已病”为主前移到“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从“被动医学”转向“主动健康”。落实“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实现由“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基于我国在亚健康和中医体质方面的研究积累[2-3],提出实施亚健康人群易发疾病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研究,尽快建立重点亚健康人群的预警监测平台,进一步规范亚健康人群的综合干预方法和技术,建立全国示范性亚健康研究与技术推广应用基地。

1 亚健康状态的界定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非特异性,有关亚健康检测的技术、方法与评价标准一直是亚健康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4]。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异常状态,不仅表现为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异常,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异常,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不适表现[5]。如未发现确切病变的客观指征,仅结合临床症状主诉来诊断为“亚健康状态”,目前尚无针对这种功能性改变的诊断技术,也无特殊的诊断方法,亚健康人群的检测与亚健康状态调理的客观评价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亚健康状态即非已具有明显症状或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6]。因此,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亚健康“型态-证-体质”三位一体的判定方法和相关测评方法对亚健康状态者进行辨识、分类、评估和判定[2]。同时,在合作承担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技术合作项目中,制订了《中医药干预亚健康人群的适用标准和评估方法》,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也制订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7],对亚健康状态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对亚健康状态作出了较为合理的科学界定。

2 亚健康人群的筛查

亚健康状态的判定,虽然有着明确的标准,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并非易事,至少目前还缺乏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可的客观、特异性强的筛查或诊断标准。亚健康状态是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所以,以“疾病的危险因素为依据,但尚未确立疾病的诊断”为筛查标准,结合亚健康“型态-证-体质”三位一体的判定方法和相关测评方法,是相对比较科学的亚健康人群筛查方法。目前现代医学对绝大多数身心类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危险因素研究已非常明确,这些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和社会的负担极大。现代医学主要是通过二级预防来防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中医对亚健康人群的筛查,建立在中医药综合调理亚健康状态来防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对而言,采用中医药的优势技术和方法防控疾病具有预防思想“前移”的趋势。

3 三步法研究亚健康人群易发疾病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方案

针对亚健康人群进行筛查,主要目的是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提高疾病的防控率。如何能更客观地提高亚健康人群的检出率是目前亚健康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也制约着亚健康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应用。采用“三步法”研究亚健康人群易发疾病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方案就是值得探索的。

3.1 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状态的分类标准化研究

如果对于亚健康人群的筛查是基于疾病危险因素且尚未明确疾病的筛查,那么,对其中医体质状态的分类必须是针对疾病的发生。在现有公认的中医体质九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研究基于疾病发生的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状态分类标准化研究。这有利于亚健康干预或调理的客观评价,因为国际对干预措施的评价趋向于终点指标和长期的随访结果。所以,基于某一种疾病发生的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状态研究是细化和深入地研究亚健康状态,是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调整。

3.2 亚健康人群易发疾病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研究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疾病易患性基因检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警检测[8]。而亚健康人群筛查正是基于疾病发生的前期先兆筛查,因此,借鉴疾病易患性基因检测技术的优势,结合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状态的分类标准化研究,进行基于疾病发生的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研究。

根据目前的功能性基因研究进展,在疾病易患性基因群中,有一部分属于可调可控的功能性基因[9]。将疾病易患性基因检测技术和中医体质宏观辨识方法相结合,探索亚健康人群易发疾病体质基因检测分析方法是可行的。可以采用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一是寻找同一体质的相同基因表达和不同体质的不同基因表达,进行差异性定性分析;二是采用统计学原理,对定量的基因表达进行量化分析;三是在基因群中确立相关基因表达的百分比。最终确立基于疾病发生的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方案,研制中医体质基因分析软件和基于疾病发生的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基因芯片。

3.3 亚健康人群易发疾病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方案的科学验证 对于任何一种亚健康状态检测技术和方法,都必须进行科学的验证。基于循证医学思想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是评价技术方法真实性的“金标准”[10]。目前已有学者对中医药干预亚健康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11-13]。但还需要整合和利用现有的中医药干预或调理亚健康状态的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进一步规范综合干预的技术方法,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体质标准化量表和中医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方案的评价方法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验证亚健康人群易发疾病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方案是否科学和可靠,这必将有利于研制的方案和相关技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也是进行研究成果临床推广应用的技术保障。

4 建立重点亚健康人群预警监测平台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亚健康检测技术和方法会不断涌现。现有的量子检测技术、超倍生物显微系统检测技术、脉搏法速度检测技术以及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很指标体系等对亚健康人群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不是很高[14-15],这一问题是由于对亚健康人群的筛查目的不够明确导致的。因此,必须要基于疾病发生的亚健康人群进行相关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才能保障亚健康状态的检测准确性和干预效果。利用现有技术的优势和中医体质研究的前期成果,建立基于疾病发生的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方案为核心的重点亚健康人群预警监测平台,科学整合和评价多样的亚健康状态检测技术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必将为中医药综合干预或调理亚健康状态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5 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全面而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16]。从而使人们对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和生物学的范畴,而且扩大到心理和社会学的领域。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关注已经从“已病图治”转变为“养生保健,未病先防”,人们完全突破了原来的思维模式,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使得西医学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17]。

亚健康人群易发疾病体质基因检测标准化研究设想,不仅对于亚健康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科学评价中医药亚健康干预措施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研制的基于疾病发生的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基因分析软件和基因芯片,可以提升亚健康相关产品的技术堡垒,增强亚健康研究领域的核心竟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推进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健康产业发展,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重点亚健康人群预警监测平台,不仅可以为中医药综合干预或调理亚健康状态提供科学的、可靠的评价依据,而且以此为核心所建立的全国示范性亚健康研究与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可以深化亚健康学科的内涵建设,带动相关产品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医药优势技术的国际化进程,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疾病的防控率。因此,这必将对于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下的亚健康服务模式和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1-4.

[2]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

[3]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4]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5):355-360.

[5]孙涛,樊新荣.亚健康型态分类研究的探索[J].医学综述,2010,16(23):3641-3643.

[6]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01-802.

[7]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8]王晋伟,陈京,胡永华,等.慢性病个性化健康服务在基因组时代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20(6):235-238.

[9]李向阳.候选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2-12.

[10]于春泉,张伯礼,马寰.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J].天津中医药,2005,22(5):439-440.

[11]吴名,居健,陈功德.中医药干预亚健康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23):2265-2267.

[12]周辉,项平,曾强.亚健康状态的现代化评估[J].北京中医,2009,28(11):852-854.

[13]闫伯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方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7):747-748.

[14]谢仁明,王永炎,谢雁鸣.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及其干预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0-41.

[15]罗仁,赖名慧,戴红芳.亚健康评估与干预[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3-19.

[16]徐斌.从WHO的健康定义到安康(wellness)运动——健康维度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杂志,2001,22(6):53-55.

[17]吕探云.健康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