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形势,重视口腔研究生能力培养——临床动手力、科研创新力、社会实践力

2012-12-09 13:13:33白庆霞郝靖惠刘晓静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导师研究生

陆 群 张 艳 白庆霞 杨 博 郝靖惠 刘晓静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就谈到:“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真正的大学生能主动地替自己定下学习目标,善于开动脑筋,并且知道工作意味着什么”。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仍然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在教学安排上先基础,后临床,这种模式的弊端,在现代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愈加突显[1]。大学教育是对高中“灌输式”或者称为“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延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记忆式学习与应对,只为考试不求甚解,以至于应用时的生搬硬套,不仅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下降,人际交流沟通、临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非开发。因而,当前医学教育改革要求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应用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其主体精神、创造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使临床各专业学生在具备学业能力(学业能力包括学习专门系统知识的本领即认知能力;探究学问、发展学问过程中采取的科学方法,即科研能力;以及该过程中所具有的批判创新精神等,即创新实践能力[3])的同时,还拥有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指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4]);而研究生三年教育是达到本科生及以上能力培养要求的契机,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导师在临床操作和科研课题的选定、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实验实施和成绩获得中进行指导和质量把关,在此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平等地进行思想学术的交流探讨,并以合作协助的形式进行各项实验研究活动,在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中起到了潜移默化而显著的影响。

当前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弊端,具体来说,是传统的由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课的三段式教学体系,往往造成前后期课程分离,基础课与临床课脱节,学科课程之间横向联系不够,知识结构分散,再加上一些课程内容多且抽象,难以理解,学生负担重,没有足够时间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影响其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而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生物-医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对医学生创新科研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5]。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生又往往要在第4或第5年接触专业知识,由于对临床实践流程知之甚少,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关注不够,在与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缺乏应对策略[6]。这些造成学生自主性下降,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薄弱,交流沟通能力差等问题,都是现行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无法克服的弊端[1]。对此教育现状,以寻求新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对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迫切要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培养目标注重加强“三方面教育”,即加强临床动手力、科研创新力、社会实践力的培养,从此三方面着手,特别是在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医学知识于临床工作,了解参与科研,与人沟通、强调爱心与责任心的医德素养[7]方面进行教育培养,以期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1 重视医学研究生独立进行临床实践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社会应用性问题是全世界高等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研究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在其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现自身价值,医院、学科根据研究生个体差异性、生源不同、临床经验和技能层次不一等特点,创建研究生自我管理的平台和组织,并设有专门的导师组指导管理研究生早下临床,组织开展各种口腔临床常规操作及最新引进设备技术的应用培训班,临床急症的应对与救护,每周定期召开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教授进行的病例展示、分析、讨论会,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着重研究生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批判性临床思维的养成,练就应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急重症的过硬基本功。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学科及导师常就目前国内国外临床中的多见而无特效疗法的口腔疾病的可能机制、改进临床治疗方法及工具等问题和研究生进行探讨,强调应对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拥有核心技术这一重要且亟待解决的课题予以重视,在日常工作及科研活动中付诸实施,并已有成果取得发明专利权。

2 重视医学研究生参与、设计及独立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丹皮尔讲“科学给人以确实性,也给人以力量。只依靠实践而不依靠科学的人,就像行船人不用舵与罗盘一样”;而临床实践同样需要科研的支撑,方能不断进步服务于人民。其中,科学研究构成了科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此,在研究生科研准备期间,即在研究生早期课程学习期间进行了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的回顾与对其成功应用案例的深入探讨,文献检索查阅方式方法的学习,先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后英文文献阅读与英文综述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等。然后在进入实验室后,根据导师及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及学生的兴趣,切合于临床需要,由导师和学生共同来选择、探讨、决定科研课题;定期进行经典的或最前沿的相关文献的精读讲解和实验进程的汇报讨论。此外,学位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理论与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体现,学科导师应组织研究生早接触科研、早进行论文选题开题,并对论文的评阅与答辩进行了严格严谨的把关,注重培养学生在此期间个性及能力的体现、发展与完善,并初步具备进行深入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 重视医学研究生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与患者互动沟通能力的培养

纵观古今中外的医学大家,除了其精湛的医术外,更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们身上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就已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在各研究生早期课程学习中安排人文社会学问题的学习探讨,在临床实践中经常接受医德医风教育,使研究生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始终保有爱伤观念,对患者常怀感恩之心,因为“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工作与科研的基础。在工作中做到对患者耐心倾听,并能细致讲解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时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及时解决患者的疑问和不解。

坚持从临床动手力、科研创新力、社会实践力入手,医学研究生培养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模式,提高科研兴趣。目前研究生教育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提升医学研究生潜在的综合能力是教育的关键,研究生教育也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1] 许靖,许世华.实施“三早教育”全面提高临床医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22-25.

[2] 高琴,习博,施秉银,等.浅谈第二课堂在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2):422-424.

[3] 陈芳,陈旭.硕士研究生学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黑龙江史志,2008,(10):81.

[4] 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1):63.

[5] 代红英,王微.浅谈现代医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328-329.

[6] 汪涛,李敏,孙鹏,等.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28.

[7] 林晖,魏永越.实施“三早教育”,努力提高临床医学生的综合素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227-230.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V eraW an g
导师榜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4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