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刚 天津市宝坻医院放射科 301800
肺结核是少儿时期一种常见传染病。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05-2011年经X线摄片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100例少年儿童肺结核,进行临床X线表现特点分析总结、分类,旨在提高X线诊断符合率。
1.1 一般资料 100例少儿肺结核中,男70例,女30例;其中1~5岁38例,6~10岁37例,11~16岁25例。症状与体征:发热70例,咳嗽55例,盗汗40例,疲乏无力17例,消瘦12例。
1.2 设备与方法 100例患者均使用GE X线机摄片取常规胸部平片,采用站立后前位或仰卧前后位,部分患者加摄左或右侧位片。
2.1 X线表现与分型 100例患者中原发综合征43例,占43%。X线表现为片状或带状浸润阴影28例,占65.12%;表现为双极哑铃阴影15例,占34.88%。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57例,占57%,其中炎症型43例,占75.44%,肿瘤型14例,占24.56%。X线表现为肺门后或纵隔旁片团状,结节状阴影。并伴有钙化硬结灶存在,呈不规则、边缘锐利的阴影,孤立或集结分布。100例中合并有肺不张、肺炎、胸膜炎7例,引起血行播散型肺结核6例。
2.2 病灶分布 在100例原发综合征的大片状浸润型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的炎症型占的比率大,且右肺发生结核比例高于左肺,上野多于下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受侵也是右肺多于左肺,与文献报道相似。
原发性肺结核好发于儿童,尤其是小儿由于其组织器官对结核杆菌比较敏感,多从空气中吸入带结核杆菌的尘埃或飞沫而发病。原发综合征由原发病灶、引流的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三部分构成。原发病灶肺泡局限性实变形成的结核性的肉芽肿,感染后2~6周病灶周围肺泡有反应性渗出改变称为病灶周围炎,是机体初次接触结核杆菌的变态反应,可涉及整个肺段或肺叶,很像肺炎,本文有5例。原发病灶于酪样坏死较少见,不易形成空洞,本文100例中尚未发现。但原发病灶可产生血行播散,本文中有6例发展为粟粒型肺结核,伴胸膜改变4例。原发病灶好发于上叶前段,中叶或下叶上部,这是因为结核杆菌从气道感染,因此病灶主要分布在肺通气最大的部位[1,2]。原发灶愈合可完全吸收,但有32%原发灶留下不同程度纤维化或钙化灶。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是原发综合征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原发病灶被吸收,而肺门区淋巴结内病变未吸收或仍在进展,为目前原发性肺结核的常见类型。机体免疫力高的患者常见淋巴结干酪样坏死所构成的结核性肉芽肿,愈合过程中为淋巴结先缩小,然后纤维化、钙化。在钙化的淋巴结内仍有结核杆菌存在[3,4]。本组部分患儿淋巴结结核临床治愈后又出现了复发。淋巴周围伴变态反应性炎症者为炎症型。淋巴结周围炎吸收后呈球形或半球形阴影,边界清楚为肿瘤型。
儿童肺结核须与由一般细菌性感染或病毒引起融合成片或节段性肺炎鉴别。特别是支气管肺炎,X线表现有时很相似,应结合临床体征,结核菌素试验,血常规检查来判定。肺炎通过治疗一般半个月病灶消散,无肺门淋巴结钙化。支气管淋巴结结核须与淋巴瘤鉴别,前者病变多为单侧,化验检查白细胞一般正常,后者肺门淋巴结肿大常为双侧。白细胞化验异常。支气管淋巴结核、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结核性病变是原发综合征的组成部分。其显示和照片技术、投照体位相关:儿童多数肿大的淋巴结位置偏向内侧,常受到纵隔、心脏、脊柱及胸骨的遮盖而不易显示[5],由于肺门正常结构复杂,儿童发育阶段的特点,呼吸控制差,影响照片质量。特别是仰卧胸片造成纵隔增宽,而不能完全显示肺门病变,加照侧位片很重要。侧位可显示气管分叉隆突下组淋巴结肿大,对肺门肿大的淋巴结及靠近肺门区的原发病灶也可显示。必要时可做胸部CT扫描,有利于发现肺门及纵隔肿大的淋巴结或结核增殖灶。本文中的部分患者结合临床加照了胸部侧位片或做了CT扫描才能明确诊断。少儿肺结核的X线表现虽无过多的特异性,但密切反映了肺部的病理改变,通常体征与胸部X线表现可不一致,即胸部X线改变多,而体征少。部分患者临床体征可不明显或无异常,而X线征象异常,此时不能轻易放弃肺结核的诊断。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06.
[2] 王庆国,陆鹏社.58例小儿肺结核X线征象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7,(4):167-169.
[3] 孔庆得.临床X线诊断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49.
[4] 聂怀莲.小儿肺结核误诊1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9):2130-2131.
[5] 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