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中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鞍湖卫生院 2240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因用药不当或饮食不当常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和处理不当会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为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6例糖尿病合并低血糖反应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5.8岁;病程3~15年。
1.2 发病诱因 36例低血糖患者中,因进食过少发病6例,未及时进餐发病5例,饮酒后发病2例,静脉点滴胰岛素时发病7例,口服磺脲类降糖药16例。在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引发低血糖16例患者中,单服格列本脲6例(包括消渴丸3例),格列吡嗪2例,格列齐特2例,格列本脲+消渴丸1例;单服二甲双胍1例;应用胰岛素+格列本脲4例。
1.3 临床表现 饥饿感12例,心慌、冷汗、头晕、乏力17例,嗜睡2例,意识恍惚、定向力障碍4例,昏迷、抽搐(+)1例。
1.4 实验室检查 急查血糖范围在1.0~2.8mmol/L,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者8例。
1.5 治疗及转归 10例经进食后自然缓解;21例经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后10~30min缓解;5例患者因出现意识恍惚、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昏迷、抽搐,予5%葡萄糖150~200 ml/h速度静滴维持,6h后意识转清。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初期为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可出现心悸、出汗、烦躁症状,随后,逐渐累及到中枢及延脑,出现嗜睡、昏迷、血压下降,如历时较久,不易逆转。临床医生对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有症状较易识别,但对精神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容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精神分裂症、脑炎、老年性痴呆等。反复发生的低血糖可引起恶性循环,严重者危及生命。临床医生必须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并预防其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药物选择不当 糖尿病患者药物性低血糖中以胰岛素和口服磺脲类药物最常见。孙黎明[1]报道,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约有21%发生低血糖。此类药物半衰期较长,且发生低血糖后葡萄糖治疗常需维持数小时甚至数天后症状才能缓解。本组病例中有16例单用或联用磺脲类降糖药,占44.44%,提示磺脲类药物为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消渴丸的主要成分为格列本脲,由于基层少数医务人员对药物的有效成分不熟悉,误以为消渴丸是纯中药制剂而与格列本脲联用,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格列本脲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机体残存的胰岛素与外源性胰岛素作用相加,降糖效应明显增强。
2.2 饮食因素 糖尿病患者服药时由于饮食不当可促使低血糖症的发生。因此,在患者由于某些原因饮食过少时,应该及时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剂量,防止出现药物性低血糖。空腹或饮酒过多、过快时,可诱发低血糖,因为酒精可通过抑制糖原异生造成低血糖,而饮酒后往往不吃食物或进食少,使储备的肝糖原更易耗尽而导致低血糖症[2]。因此,处于酒醉状态的糖尿病患者应监测血糖,及时诊治处理,临床医生应向糖尿病患者宣传教育尽量忌酒。
2.3 肾功能不全因素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减退,易导致药物的蓄积和过量,内分泌调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皮质醇不能及时分泌,导致低血糖[3]。对这类患者应特别小心,尽量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对患有糖尿病肾病的老年患者,最好使用短效胰岛素治疗,并及时监测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预防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老年患者尤其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尽量选用半衰期短、不主要从肾脏排泄、蓄积作用小,且作用强度弱的降糖药,如格列喹酮、阿卡波纹糖、短效胰岛素等,并注意从小剂量开始使用。(2)格列本脲降糖作用较长,半衰期10~16h,维持时间达24 h,老年患者作用时间会更长,故老年患者应谨慎使用格列本脲。(3)糖尿病联合用药要慎重。使用中成药降糖药,一定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避免联用作用机制相同降糖药。(4)合理控制饮食。若进食减少或不能进食时,应减少或暂时停用降糖药物,控制饮食切勿矫枉过正。(5)要掌握好用药与进食的间隔时间,不要随意延长进食时间,胰岛素皮下注射10min可发生作用,故注射后要及时进食。(6)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教和培训,患者和家属要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根据血糖结果调整用药及评价治疗效果。一旦出现心慌、乏力、出冷汗、手抖时,要学会自救,立即进食含糖食物。
[1] 孙黎明.Ocereoclide纠正高胰岛素血症并防止磺脲类药物过量导致低血糖〔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97,14(1):49.
[2] 黄海晏.糖尿病低血糖28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380.
[3] 徐延平,刘伟.低血糖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