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明 陈 伟 黎海涛 张 琳 王 健
颅内畸胎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常发生在脑中线部位,以松果体区和鞍区多见,其余也多散在颅中线处,发生在颅内其他部位的畸胎瘤则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5例颅内少见部位畸胎瘤的CT和MRI表现。
1.1 一般资料 5例畸胎瘤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1~41岁,平均(24.2±6.9)岁。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CT检查,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检查。5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MRI检查采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Siemens Avanto和Siemens Sonata),T1WI采用SE序列,T2WI采用快速SE序列,层厚5mm,层间隔0~1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mmol/kg。在增强检查前行弥散成像,在Z、Y和X方向使用b值0s/mm2、500s/mm2、1000s/mm2,ADC图自动生成。
CT检查采用16层螺旋CT(Siemens Sentation),层厚5mm,层间隔0~1mm,增强检查用高压注射器于肘前静脉内团注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剂量1.5~2.0ml/kg,注射流率为3ml/s。分析患者的病变部位、CT和MRI表现、有无转移等。
5例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特点见表1。2例基底节区畸胎瘤行CT检查,实质部分均呈高密度(图1、2)。全部病灶均边界清楚,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可为单一囊肿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图1~4)。2例基底节区畸胎瘤病理均为恶性,含低分化癌成分(图5~7)。2例病灶内可见脂肪成分(图8~12)。病灶周围水肿:2例较明显,3例不明显。4例表现有占位效应。增强后病灶内实质部分均表现为明显强化。
表1 5例畸胎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特点
图1~4 患者男性,16岁,CT平扫(图1)和增强扫描(图2)见左侧基底节区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囊性病变,瘤旁可见明显水肿(图1箭头),同侧脑室受压变形,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图2箭头);横断面T2WI(图3)和增强扫描(图4)见肿块实质部分T2WI稍低信号(图3箭头),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图4箭头)。肿块内多个大小不等囊性病变,瘤旁明显水肿,同侧脑室受压变形。图5 可见鳞状上皮和纤毛柱状上皮(HE,×200)。图6 可见低分化癌区域(HE,×200)。图7 免疫组化染色癌变区域细胞CK呈强阳性(SP,×200)。图8~10 患者女性,41岁。横断面T1WI(图8)、T2WI(图9)和增强扫描(图10)见左侧小脑半球类圆形肿块,信号不均,其内可见明显斑片状脂肪,瘤旁水肿不明显,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分隔样强化(箭头)。图11 、12 患者女性,35岁,横断面T1WI(图11)和T2WI(图12)见右侧颞叶不规则囊样病变,边界清楚,其内可见明显脂肪信号和液-液平面,瘤旁水肿明显,轻度占位效应(箭头)
颅内畸胎瘤属于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由内、中、外3个胚层的组织衍生形成。颅内畸胎瘤少见,仅占颅内肿瘤的1%左右[1],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20岁以下,男性比女性多见。肿瘤按大体结构分为囊性和实性两类;按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和恶性;按组织分化程度分为成熟型、未成熟型和恶性畸胎瘤[2]。本组5例畸胎瘤全部为囊性畸胎瘤或肿瘤内有囊变,其中恶性畸胎瘤2例均发生于基底节区。颅内畸胎瘤的发病部位主要位于颅中线附近,松果体区最常见,其次为鞍区,而发生于颅中线以外区域者少见[3-5]。本组5例畸胎瘤均发生于颅中线以外区域,2例位于基底节区,2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颞叶。恶性畸胎瘤镜下常可以见到典型和非典型的生殖细胞瘤成分,这类恶性畸胎瘤可能是此部位生殖细胞瘤的肿瘤成分相互转化的结果[6]。
CT和MRI对颅内畸胎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典型的畸胎瘤由3个胚层组织发生,含有骨骼、牙齿、脂肪、毛发等,CT和MRI诊断不难,不典型者诊断有难度。良性、囊性畸胎瘤病灶内可见较大的单一囊变区或多个大小不等甚至呈蜂窝状的囊变影,CT或MRI如果能发现脂肪组织存在则诊断更有价值。本组5例中2例发生于基底节区的恶性畸胎瘤均未发现脂肪成分,而其余3例非恶性畸胎瘤中2例发现明显的脂肪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在MRI上高信号的脂肪组织需要与出血鉴别,加做压脂序列可以很好地鉴别脂肪与出血。畸胎瘤内还常见钙化,本组5例均未发现确切钙化。2例基底节区畸胎瘤1例11岁,1例16岁,病灶内均未发现脂肪和钙化;CT显示实质部分呈高密度,MRI显示T2WI呈稍低信号,进一步表明此部位畸胎瘤的发生与生殖细胞瘤有某种关系,与生殖细胞瘤异常分化有关。这些少见部位的畸胎瘤可以有明显水肿,也可以不明显,这与肿瘤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患者1基底节区畸胎瘤虽然病灶较大,但并无明显水肿。但从本组来看,较大的肿瘤占位效应较明显,而较小的肿瘤占位效应不明显。本组显示增强检查如果肿瘤内有实性成分则均表现为明显强化。
这些少见部位的畸胎瘤需要与各自部位发生的肿瘤相鉴别。基底节区畸胎瘤需要与胶质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这些肿瘤内都很少含有脂肪和钙化成分,病灶内多个不规则甚至蜂窝状的囊变有助于畸胎瘤的诊断;有学者认为畸胎瘤与生殖细胞瘤相比前者瘤周水肿较明显,并表现为不规则环形强化,而后者瘤周水肿相对较轻,且多为斑状或斑片样增强[6]。发生于小脑半球的畸胎瘤需要与胶质瘤、血管母细胞瘤等鉴别,发生于颞叶的畸胎瘤需要与胶质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等鉴别。发生于小脑的畸胎瘤出血少见,也很少为恶性畸胎瘤[7,8]。
[1]隋邦森, 吴恩惠, 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224.
[2]沈天真, 张玉林, 陈星荣.世界卫生组织脑肿瘤分类的进展.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0, 6(4): 219-231.
[3]Yu L, Krishnamurthy S, Chang H, et al.Congenital maturing immature intraventricular teratoma.Clin Imaging,2010, 34(3): 222-225.
[4]傅明花, 刘建军, 王鑫, 等.MRI诊断右侧后颅窝畸胎瘤1例.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1): 79-80.
[5]Nakamura M, Takemura K, Iida J, et al.Immature teratoma in the cerebral basal ganglia of an adult.Neurol Med Chir(Tokyo), 1996, 36(1): 15-18.
[6]林燕, 高培毅.小儿基底节及丘脑肿瘤的MRI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8): 515-519.
[7]Beschorner R, Schittenhelm J, Bueltmann E, et al.Mature cerebellar teratoma in adulthood.Neuropathology, 2009,29(2): 176-180.
[8]Gobel U, Calaminus G, Engert J, et al.Teratomas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Med Pediatr Oncol, 1998, 31(1):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