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萍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门诊护理部 225700
肝性脑病是由于肝脏功能严重失调或障碍所导致的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有肝功能失调或障碍的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在排除其他大脑疾病后,就可诊断为肝性脑病[1]。本病属祖国医学“神昏”、“昏蒙”、“谵妄”等范畴。现将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肝硬化并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002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肝硬化217例,发生肝性脑病19例,病因为病毒性肝炎11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血吸虫病1例,不明者2例。诱因为电解质酸碱失衡6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饮食不当4例,使用镇静剂1例,其他4例。按肝性脑病分期标准:Ⅰ期(前驱期)5例,Ⅱ期(昏迷前期)9例,Ⅲ期(昏睡期)3例,Ⅳ期(昏迷期)2例。
2.1 病情观察 肝性脑病的观察及预见性护理中最重要的是寻找并清除诱因[2],要密切注意患者有无肝性脑病的早期表现,如性格行为的改变,有无欣快、冷漠或激动,是否有言语不清、计算力下降、扑翼样震颤、睡眠障碍等表现,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相关生化指标,为早期判断出肝性脑病的发生提供依据,及早做出积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2.2 情志护理 护理人员应关心、理解患者,耐心解释病情,消除其抑郁、焦虑的心理情绪,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临床上积极愉快的心理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对昏迷患者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安慰,更好地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
2.3 饮食护理 预防肝性脑病合理的饮食非常重要,饮食以低盐、低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为原则。蛋白质可被肠菌的氨基酸氧化酶分解产生氨。故发病初期禁食蛋白质,每天供给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患者神志清楚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饮食,以植物蛋白质为主,因其含支链氨基酸较多,且可载留肠道细菌,增加大便量。每天蛋白摄入量宜小于50g,进食过量的蛋白质,是引起肝性脑病的一大诱因。酒精对肝脏损害较大,可加剧肝细胞坏死,同时应戒酒,忌食粗糙坚硬和刺激性食物。
2.4 肠道护理 肝病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便秘使含氨、胺类和其他有毒物质的产生和吸收增加,易诱发肝性脑病。故便秘时可采用灌肠或导泻的方法以通便,可选择食醋加生理盐水或大黄煎汤灌肠,能降低肠道内pH值,减少氨的产生。由于右半结肠是产氨最多的部分,灌肠时患者宜先采用取臀高位,然后右侧卧位,灌肠结束后右侧卧位保持1~2h。为使药物直接到达结肠,提高结肠内药物浓度,插入肛管深度约20~25cm为宜[3]。禁用肥皂水灌肠,因其为碱性,可增加氨的产生,加重病情。每天大便次数调节到2~3次为宜。
2.5 安全护理 对躁动不安患者要去除病房内不安全因素,远离热水瓶、玻璃杯、刀、剪子、皮带等物品,不要让患者床位靠近窗户,必要时加装床档,使用约束带。并撤去假牙、发夹,以防伤害他人或自己。同时安排专人,协助生活护理。
2.6 对症护理 肝性脑病患者要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每天补液量以不超过2 500ml为宜。应严格记录24h出入量,尿量少时要相应减少补液量,以免血液稀释,血钠过低引起昏迷。放腹水要少量多次,同时可补充血浆白蛋白,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重吸收。使用利尿剂要以缓慢、持久、体重下降为理想,注意纠正低钾和碱中毒。昏迷患者要取仰卧位,头略偏向一侧以防气道阻塞,必要应做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防止脑水肿等其他并发症。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
2.7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肝硬化和肝性脑病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肝性脑病的各种诱发因素,熟悉避免各种诱因的基本措施。帮助患者及家属制订合理的饮食方案,不宜进食过量蛋白质,避免粗糙食物,戒酒;忌用肝损害药物,慎用镇静剂及排钾利尿剂。畅情志、慎起居、避免感染,定期复查。发现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要及时就医。
19例患者中出现1例死亡,2例转院治疗,余16例全部好转出院。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早诊断、早治疗、精心护理、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通过对19例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对有发生肝性脑病可能或倾向的患者,要从病情观察、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肠道护理、安全护理、对症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配合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降低本病的发生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 王明宇.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和诊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5):305.
[2] 张学武,肖影.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预见性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8,13(4):204.
[3] 李天艳.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