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达
(华北煤炭医学院分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
李明达
(华北煤炭医学院分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主旋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准则。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指校园师生的心态、情感方式、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操、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等;行为文化指学校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风、学风、校风等;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环境建设,包括建筑设计、校园绿化、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有形的外在物质条件。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美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各种制度规范,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展示,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这就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凝聚下,才能凸显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也才能使学校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大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灵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反映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是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形成的观念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学校作为思想文化的生产、传播、集散场所,是各种意识形态交汇和碰撞的最前沿,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果没有科学理论做指导,难免在思想上产生疑惑、误解,甚至会迷失方向。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形势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因此,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
在实践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计与系统运用校园文化的各种载体,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广大教师员工的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不断改善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建设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景观,陶冶学生情操;举办既突出主旋律,又体现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还要坚持开放性与选择性的统一。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社会各种大众文化,另一方面要进行批判性地、有选择性地吸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制腐朽思想、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并从中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从而生成自己的文化体系,适应时代要求和校园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现时代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有利于团结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同感以及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内容就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首先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价值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其次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以社会理想激励个人理想,努力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融合统一;再次是教育学生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想而不懈奋斗。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又要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主旋律,这是民族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
校园文化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突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教育。一方面结合国庆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伟人诞辰纪念日等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另一方面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发挥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认清自己所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从而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发展意识,提升自尊心、自信心,把个人目标同国家和民族命紧密运联系起来。
校园文化是倡导和引领时代精神的前沿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突出改革创新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挖掘,并在打造校园文化的实践中,进行广泛的尝试,例如开设创新思维课程、举办科技前沿讲座、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等等,努力为我国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准则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也是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丑美,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又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新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
校园文化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坚持底线和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具有的行为价值取向、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学生应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广大教师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营造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http://cpc.people.com.cn/GB/ 64093/64094/4932451.html.
[2]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3.
G64
A
1009-2692(2012)03-0137-02
2012-06-16
李明达(1976-),男,河北武青人,华北煤炭医学院分院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