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陈 楠,段红平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南涧县农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到石油农业,再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以牺牲资源与生态环境来满足 “石油农业”的需要,造成资源环境出现危机,农业资源不断衰竭,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功能日益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在保护南涧县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应以绿色农业生产为突破口,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的和谐性,达到生态与经济2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南涧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属国家级贫困县, 地处东经 100°06′~100°41′, 北纬24°39′~25°10′之间, 全县国土总面积 1 731.63 km2。境内由河谷、山峦和坡地构成山区或半山区,森林覆盖率达44.92%,属 “山高一丈,大不一样,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全县总人口21.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20万人。县内设4镇5乡,80个村 (居)委会,1 181个自然村,1 498个村民小组,人口密度124人/km2。从人口及经济结构看,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烤烟、核桃、茶叶和畜牧业是该县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3 96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2 905万元,茶叶产值16 000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3 397元。
中国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方法和近代科学成就,将当地自然资源合理组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绿色产业是指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以开发无污染食品为突破口,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增进人们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促成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原则、目标和方向上讲,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都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模式;在具体途径上,中国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更具中国特色,更适合中国国情,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绿色产业强调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工业 “三废”、化肥、农药的使用,符合生态农业的理念。绿色产品目标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与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一致,因而绿色产业是实现生态农业中较为理想的生产方式。
2.2.1 环境资源相对优越
南涧县是农业大县,县内无大型化工企业、矿厂等高污染企业;境内有澜沧江和元江两大水系,9条干流,59条支流。森林覆盖率达44.92%,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9℃,年日照时数2 196.4 h,年降雨量1 015.9 mm。云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2009年至2010年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对南涧县小湾、无量、宝华等6个乡 (镇)的环境进行评价,境内环境均达到绿色产地环境2级及以上标准,符合发展绿色产业。
2.2.2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有了进一步提高
2007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 819万元。交通建设方面,县、乡公路等级不断提高,境内公路总里程达2 469 km,所有行政村通公路,村组公路通路率达87%;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建成 “五小”水利工程1.12万件,累计建成小水窖6.22万个,新增和改善了3 973.33 hm2灌溉面积,解决了7.95万人和6.6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水利化程度达46.4%。
2.2.3 发展绿色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
茶叶是南涧县较早开始绿色生产的行业之一,全县有茶园面积6 006.67 hm2,有1 333.33 hm2茶园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全县有10个茶叶企业通过了QS认证,先后有9个产品分别通过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名优茶产品产量达70万kg。发展了县茶叶公司、南涧凤凰沱茶厂、黑龙潭茶厂、云南南涧茶厂、海鑫堂茶厂、南涧凤凰生态茶厂等一批县内知名的绿色茶叶企业。
南涧县在2010年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探索过程中,以红塔集团南涧红大整县绿色烟叶项目开发为契机,发展绿色烟叶、有机烟叶种植烟农专业合作社,使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入 “绿色理念”。2010年以绿色烟叶、有机烟叶项目开发为依托的 “紧密型”烟叶种植烟农专业合作社有7个,2011年计划绿色烟叶示范推广2 000 hm2;2012年辐射全县,示范推广4 333.33 hm2。
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工商联合发展绿色粮食、绿色经济林业、绿色畜牧业等行业,广大农民对绿色产业的认识正逐步提高。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28个省154家大型超市的市场调查,绿色食品产品销售价格比普通产品平均高10%~30%,部分产品高出50%。农业、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的投入,一是可以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青年文化水平较高也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力。二是可以防止耕地资源闲置、土地遗弃等问题出现。三是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农业经济产值的提高,又可以吸引更多知识青年加入,带来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再推动生态农业的建设,提高绿色生态农业的水平。四是在国家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也可自身增加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态农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石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恶化。据统计,南涧县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 t,主要品种有乐果、三氯酚钠、扑草净、除草醚等。使用农药,虽然保证了产量,但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高毒、高残农药的使用,甚至使用禁止农药,使农产品质量下降,有害农产品危害到人类健康。化肥年使用量上万吨,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同样造成了环境问题,而化肥利用率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氮肥利用率仅30%~35%、磷肥10%~20%、钾肥35%~50%,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肥料利用率低,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导致土地酸碱化严重,使土地板结,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多余肥料进入环境,加重污染生态环境。
南涧县境内有澜沧江和元江两大水系,9条干流,59条支流,降水随季节性变化,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降雨量为1 015.9mm,总体上农业用水尚处缺水状态。而传统农业的灌溉用水利用率低,又造成极大的浪费。
全县山地占绝大多数,而植被覆盖率低,雨季时易造成水土流失。全县7 773 hm2水土流失区域内,分布着大型泥石流140多条,滑坡100多处,直接威胁着200多个居民点的安全。由于经济落后,山区、半山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乱砍滥伐森林、垦林造田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工业污水的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多余化肥、农药等排入水体,使水体污染,造成富营养化。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落后,生活垃圾、动物死尸等随处乱扔,甚至直接丢入河道,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及下游河道。而在生产中片面追求产量,乱施农药、化肥,不按照科学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绿色生产有助于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模式将提高作物产量,更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绿色生产的积极性。可借鉴以下技术模式:一是 “间、套、轮”种植技术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发展有效的间作、套作和轮作倒茬技术;二是保护耕作技术模式。该模式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减少耕作防止土壤结构破坏,并配合一定量高效低毒农药控制病虫草害,是一项大田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技术,一般称“免耕法”或 “免耕覆盖技术”;三是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是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模式。四是发展农村有机肥生产技术。建设垃圾堆放坑,统一处理垃圾粪便等,在几个村或者1个片区建设1个禽畜粪便加工处理厂,加工成易包装、无味、便于运输的有机肥,作为肥料供农业生产使用。
畅通便捷、高效的营销网络及健全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实现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整合产业结构,打造生态产业效应,提升产业优势,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目前国家对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制定了管理制度,实行 “两端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商标管理”基本制度,从原料产地环境、生产加工技术、产品标准、包装标签储运,都有相应的国家GB标准,基本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有 “公司+农户”、 “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模式;组织机制是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大体有松散联结、较紧密联结和紧密联结3种。决策机制有分散决策、协调决策和集中决策。通过管理体制和市场导向双重作用,可以在产品质量、品牌宣传、市场流通、网络促销服务、信息服务、农业风险保障等方面形成规模。标准化绿色生态基地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绿色生态效应。
南涧县政府在对绿色生态农业加大投入、扶持的同时,广泛向农民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材料等形式,加大对绿色生产的宣传力度,有效增强社会质量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标准化生产的氛围。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绿色生产、生态农业,才能保证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从业人员定期培训,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绿色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保证绿色生产的顺利进行。
环境保护是实现绿色生产、建设生态农业的保证。一是要加强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建立农业污染物处理系统。二是要加大水土保持力度,鼓励农民在荒山上种果树、核桃等经济作物,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三是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审批手续,环保部门主动掌握信息,提前进入,防患未然。
绿色产业是南涧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理想模式,遵循了自然生态系统规律,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农业绿色覆盖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污染,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提高农业产业经济价值,有助于当地农民就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生态农业、生态南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