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彬
(保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保山667300)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农产品贸易愈加频繁,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不断设置新的技术贸易壁垒,使农产品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目前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要。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农产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更是目前农产品生产的重心。近年来,保山市农业标准化工作,从标准制定到样板示范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分析探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对促进保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2009年末,云南省各级农业部门承担了10项国家标准制 (修)定工作,3个已报国家标准委审定;承担的27项农业行业标准制 (修)定任务,报批发布18项;省级列项支持了37个地方标准的制 (修)定项目;各地共组织完成了300余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和报批工作;制定发布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 402个。保山市制定并发布农业地方标准15项,地方规范2项,制定了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
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施农业标准的主体,它们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农户,实施企业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抓住一个能够带动一大片。到2009年末,全市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2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8家,云南省知名品牌6个。
截止2009年12月止,全市获 “三品”认证46家,产品78个,基地面积13.19万hm2,产量9.65万t。其中有机食品有5家企业12个产品,面积887.34 hm2,产量585 t;绿色食品有10家企业35个产品,面积8 500 hm2, 产量5 280 t;无公害农产品有31家企业31个产品,面积12.23万hm2,产量9.7万hm2。 从2001年认证至今, 保山市 “三品” 认证企业达54家、96个产品、基地面积14.04万hm2。
先后实施了腾冲县、隆阳区、龙陵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项目,2007年腾冲县5.16万hm2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已圆满完成,2008年隆阳区5.43万hm2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已通过专家验收,完成了果蔬茶咖啡产地2.61万hm2、粮油产地2.58万hm2、畜禽基地2 400 hm2的认定工作。2009年组织实施了龙陵县3.87万hm2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2010准备在昌宁县实施。用2年时间完成全市5县 (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项目。
近年来,保山市先后制定发布了 《保山市无公害冬早青蚕豆、青豌豆生产综合标准》等15项地方标准和2项地方规范; 《保山市山葵综合标准》正在报批;先后编写了 《保山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该规程涵盖了保山市主要农产品;编写了 《保山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与安全管理》、 《保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教材》,该教材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材料。实施无公害产地整体推进的县 (区),都制定了本辖区无公害产地管理办法,为保山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保山市虽然制定了许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但保山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离现代农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从总体上讲,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紧迫性并没有被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就了广大农民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那就是祖祖辈辈种了几百年的地,没有标准也种地,而且自己还觉得相当不错。尽管传统的经验生产与标准化的科学生产相比,在产量上、品质上和效益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但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很难显现出标准化的成效,影响广大农民自觉参与标准化的程度;二是在管理层面上,有的对标准化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制定标准上,重标准制定,轻推广实施;有的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差万别的产业,觉得推广标准难度大,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把标准实施看成是农民的事,工作不主动,引导不得力,影响标准实施效果。
农业标准化知识没有得到很好普及。一是中国长期处于农产品短缺,使广大干部群众长期把目光集中在提高农产品产量上,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忽视,阻碍了农业标准知识的普及;二是有关部门对农业标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大,推广实施措施不够得力,很多标准仍然被束之高阁,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向广大农民普及;三是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力量缺乏,服务跟不上。
近几年来,保山市农业产业化虽然有所发展,但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仍然存在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品牌意识差等问题,企业在执行农业标准过程中自觉性差、随意性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三品一标”认证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认证促使企业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加工。保山市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企业缺乏主动性,对认证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对认证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制约了认证工作发展。
对农业标准化实施各级政府都没有出台明确扶持政策和相应措施。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而且需要有关标准化专门机构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根据保山市现有标准现状,修订一批质量不高的地方标准,统筹规划,组织制定和完善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内的农业标准体系。在制定和修订地方标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更要注重标准验证。同时,要吸收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指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制定企业标准。要围绕产业发展,加快标准的制定,使标准化为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发服务。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把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实现产业富民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首先是要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工作,建立农业标准领导班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业标准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认真组织实施;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适时发布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相关信息,教育和引导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树立标准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明确目标任务。质监、农业部门是农业标准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是龙头,要科学地制定农业标准,增强农业标准化的完整性、适应性,质监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监督的责任,要像监督工业产品那样,定期、不定期地监督、抽查农产品标准的实施情况。
制定农业标准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实施,标准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3.3.1 要在宣传与培训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
把提高广大农技人员、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作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把农业标准化的理念融入到新品种选育、农业生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产后处理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倡导技术成果的标准化,使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标准的形式进行推广应用。把农业标准化知识列入各级培训计划,作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绿证培训、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技人员和广大生产者掌握和运用标准的能力。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利用会议、展销等活动以及印发资料、咨询、培训等途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农业标准化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参与、关心、支持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氛围。
3.3.2 要在发挥民间组织作用上下功夫,加快培育农业标准实施主体
围绕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坚持推广实施农业标准与推进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推广实施网络。要积极培育企业和民间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自律性,将之培育成推广农业标准化的主体。各级龙头企业,要率先成为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的 “领头雁”。要充分发挥技术推广部门主力军作用。各级农业部门主动承担农业标准推广责任,通过培训与示范,指导农民按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水平。要积极探索农业标准推广新模式。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农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抓住一个将会牵动一片。要依托其带动作用,推动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的标准推广,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
3.3.3 要在生产过程控制上下功夫,加大农业标准实施力度
要结合保山实际,围绕优势农产品与 “三品”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实施力度。突出重点产业,对有影响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务必要抓好标准实施。突出各类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基地,把农业标准的推广与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紧密衔接,做到基地建到哪里,标准就实施到哪里,形成基地建设与标准应用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突出标准实施主体的应用能力,针对生产者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应用标准观念滞后等情况,十分注意简化标准内容,把标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成为指导生产的 “明白纸”。
3.3.4 要在政策上下功夫,建立农业标准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制定配套的产业政策和奖励政策,对于真正实施农业标准化或农业标准化水平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实施优惠经济政策,激励支持其发展;对个体农业生产者则采取现场生产指导、定期培训、保质限量收购等方式帮助其发展,从而加快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
要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向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格局,促进农业标准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