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平 梅松竹
(1.淮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科学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2.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指个体恰当地利用数字技术以及通讯工具获得、管理、整合、评价信息,建构新知识,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而与他人交流的兴趣、态度和能力[1]。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简称ETS)将ICT解释为获得和管理信息,批判性思考并广泛应用于生活各方面的能力,并通过数字环境来研究和交流信息[2]。
ICT应用于教育领域表现为在信息社会大环境下,以基本信息素养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运用一切信息手段帮助学习、解决问题,它与信息通讯技术、信息检索判断能力、信息生成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密不可分。ICT曾在教育领域掀起三次重大革命:技术变革导致理解方式的变化;技术渗透导致交流方式的转变;技术融入导致计算方式的革命[3]。因此,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崇尚终身学习的时代,ICT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ICT是高效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最佳通道之一。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策划的一项国际性评价项目,旨在测量15岁在校学生迎接未来挑战、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在PISA中,ICT素养尚未独立测试,只是作为学生问卷的一部分,用作测评成绩的背景分析和相关分析。以PISA2009的ICT测试问卷为例,包括10个问答题,摘录如表1。
2009年,我国上海、香港、澳门地区参加了以测试数学素养水平为主的PISA测试,各地区的表现均非常理想。同时,PISA测试中还有ICT问卷调查,表2给出香港、澳门、芬兰、新加坡、韩国和OECD平均水平在ICT问卷的某些问题上的人数占被测全体的百分比和百分标准差。
表2 香港、澳门、芬兰、新加坡、韩国和OECD平均水平ICT问卷比较
通过对PISA2009数据库的分析可以看出,香港和澳门被测学生基本上都有使用计算机的经历,被测家庭95%以上拥有联网计算机(OECD平均水平是87%),被测学校80%以上拥有计算机且使用(OECD平均水平是67%),可见,当前我国信息教育硬件资源相对丰富,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并使用计算机,这是ICT素养形成的基础条件。有证据表明,长期使用计算机的学生比很少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在数学表现和解难表现上更加优秀[4]。但是,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用途有很大区别,香港和澳门被测学生67%以上每天网上聊天,OECD平均水平是57%,可见,所有参评国家(地区)学生都很热衷于网上聊天这样的消遣活动。澳门学生每天上网下载音乐、看电影的比例高达36%,而与之对应的每天用计算机写作业的学生比例只有20%(OECD平均水平是15%)。芬兰学生用计算机写作业的比例最低(3%),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教育强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用计算机写作业似乎不太可靠和严肃,无法呈现学生需要知道的信息[5]。上表的国家或地区都很少用计算机来模拟训练,这与教师对计算机的理解和操作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至于复杂的信息任务,如独立建立数据库,学生的表现都不太理想,可能是由于学生尚未掌握高层次的ICT,缺乏专攻的能力。
此外,超过80%的被测对象都对计算机表示出积极的态度,学生使用计算机的信心较高,但完成高水平任务的信心不够,34%的学生不用邮件与同学交流作业。同时,编制程序和使用软件的频率很低,男生高于女生,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因于性别差异本身,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引导不无关系[6]。PISA测试问卷还设计了四项ICT任务来评价被测对象的实际操作能力,如鼠标的使用、邮件收发、网上购物、模拟实验[7]。通过这些操作任务,PISA测评了学生的ICT素养的获得方式、使用情况和使用时的自信与态度。
由ICT背景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香港、澳门的被测对象与许多其他国家的被测对象一样,在ICT上显露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观念落后与能力不足,他们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明显不足,对于高层次的信息整合、知识生成、资源开发、交流合作难以达成,折射出我国中学生的ICT素养整体水平不够理想的现状。
通过对ICT测试结果的分析,结合我国信息教育的现状,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举措,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1)先进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信息环境是ICT素养形成的基础,学校和家庭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具有真实性、情境性、趣味性的信息环境;(2)正确的政策引领和科学的评价系统是ICT素养形成的保障,政府、教学行政部门要担当起这个重责;(3)信息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均等、便利的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增加信息资源的存储、开发和利用,丰富视频资源和教学软件;(4)将ICT融入学科教学是有效的培养方式,家庭要保障学生使用网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网络娱乐的单一取向,增加教育网站、教育软件的学习成效;(5)教师的ICT水平对学生的ICT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教师要增强自身的ICT修养和信息技术的能力。
造成我国中学生ICT素养不佳的原因很多,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中国教育素有“重理论、轻技术”的倾向,注重个人修为,强调知识的传承,却忽略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许多偏远地区还是一个盲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环境不容乐观。
国家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政策作为一种全局的引领,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指标和科学的评价方案,导致政策的执行不力,法规建设形同虚设。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推进信息技术改革的必要性,但由于考试制度等原因造成课改方案执行不到位,教学评估体系无所适从,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丧失,学生的ICT培养被荒芜。
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经济。我国的经济尚不够发达,地区差异显著,对于ICT这样一个“高耗能产业”的教育投入明显不足,造成ICT的发展受限。同时,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落后,学生连接触计算机的机会都没有,ICT的培养又何从谈起。
我国的信息技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缺乏自主产权,引进时又频遭技术壁垒,使得信息技术应用受限,技术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政府和商业机构提供的技术保障不到位,学校和教师更缺乏信息技术的生成能力。现行的中学课程与教材对于ICT的开发和整合不够,有效使用ICT的时间不足,效率低下。
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ICT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上网多是为了娱乐目的。教师自身ICT素养缺乏,难以有效指导学生的ICT学习和将ICT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针对我国中学生ICT素养的现状,通过原因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政策和环境,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改变重理论、轻技术的价值取向,正视ICT的合理地位,理解ICT理念下教育观念、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新内涵,认识到ICT对于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创造性思维水平,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8]。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情境性的、趣味性的、交互的信息环境,树立正确的对待ICT的态度,培养学生使用ICT解决难题的信心,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形成全民对ICT的共识和远见。
认真执行现有的政策法规,如《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切实提升中学生ICT素养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与时俱进地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法规建设,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和电子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政策[9]。革新考试评价系统,建立ICT教育培训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紧密联系国际范围内ICT的理论创造和技术革新,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之中。
中央和地方要加大信息教育的资金注入力度,提升信息资源的产出和效能,扩大受益范围,缩小地区差异,加紧实施“校校通”工程,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教育落后地区的硬件建设,帮助贫困儿童尽可能接触ICT。政府要协调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学校、商业机构多方力量,优化各方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信息网络、资源数据库、教学软件、培训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加大教育软件的开发力度,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如:学习网、教师网、课程网、考试网、视频资源网等。
加强我国信息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将ICT与学科课程或隐性课程有效整合,在内容、能力、情感等维度进行多层次统整,如可以设计一个对校园网的内容和设计进行评价和修改的任务,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分工完成,既锻炼了学生的ICT,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反思,又促进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制定ICT学习计划表,促使学生掌握ICT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 Baidu、Google、Yahoo、CNKI等搜索引擎准确、高效获取信息,利用迅雷、BT、Flashget等下载工具下载网络资源,利用 QQ、Blog、BBS、Netmeeting、E-mail等通讯软件管理信息和网络交流,利用Youdao、金山词霸等工具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利用Photoshop、PowerPoint等软件创造再生信息,利用专题网站(如www.tes.co.uk/database-tudors,www.tes.co.uk /learning -key -strategies[10])来系统学习ICT资源。同时,还可以开展网上作业、网上辩论、网上报告会,虚拟任务等,利用ICT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兴趣,降低单一娱乐化倾向。
加强教师的ICT培训,丰富其整合ICT与学科教学的专业性知识[11],采用“文本+视频+平台”三位一体构架,创新网络培训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培训方式,从技术扫盲出发,以具体任务为线索,按需按层逐级培养,将学科知识与ICT素养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
教育信息化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又在制造不公平[12]。从教育平等的人本主义出发,政府可以考虑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扩大电子资源的免费开放范围,对技术设备的回收与再利用。随着信息资源开放程度日益增加,学生可以自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如果没有足够的约束力和法律意识,很容易遭遇色情和暴力信息的侵蚀,或出现使用盗版,擅自转载,发布个人隐私,传播非法言论等不良问题。社会与学校有责任还给学生一个健康向上的信息环境,当然,学生也要自觉形成使用网络的良好品德。
[1]OECD.Learning for Tomorrow’sWorld:First Results from PISA 2003[M].Paris:OECD,2004.
[2]Irvin R.KATZ.ICT.Literacy:Integration and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Systemics,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cs,2011,5(4):50.
[3]李芒.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OECD.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mathematics and science[M].Paris:OECD,2010.
[5]Yifat Ben&David Kolikan.Using ICT for school purposes:Is there a student-school disconnect芽[J].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12,59(3):907-914.
[6]Ioanna Vekiri.Boys’and girls’ICT beliefs:Do teachers matter芽[J].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10,55(1):16-23.
[7]孙卫华.PISA关于ICT素养评价的可行性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66.
[8]S.Wheeler&S.J.Waite&C.Bromfield.Promoting creative thinking through the use of ICT[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2,18(3):367-378.
[9]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14.
[10]Editor.Ten Best ICT Resources[J].TimesEducational Supplement,2010:40.
[11]Douglas D.Agyei&Joke Voogt.ICT use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n Ghana[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1,16(4):423-439.
[12]张进宝.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