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全纳教育

2012-12-06 12:59浦义俊
体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全纳残疾人体育

浦义俊

(1.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 常熟 215500)

1 有关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理念的提出,源自于1994年6月7日至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大会所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颁布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提出了全纳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已经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探究,有关全纳教育理念的认识也逐渐丰富。

美国的全纳教育重建中心认为:全纳教育指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有效的受教育的机会,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的学校中开展的一种给予全体学生充分帮助和支持的教育。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恩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和团体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教育[1]。澳大利亚学者贝利认为,全纳指的是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在同样时间和同样的班级内学习同样的课程,使所有的学生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感觉自己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异。我国学者黄志成认为: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2]。综上所述,全纳教育的思想主旨是学校应全面接纳各种需求的学生,学校教育要考虑学生的广泛差异,要消除歧视和排斥,不考虑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它状况的不同。全纳教育所倡导的是融合教育,坚决反对隔离教育。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结合本国情况开始了中国式的全纳教育探索,让有轻微残疾和肢体残疾的学生随班就读成为我国全纳教育发展的一个突破口,然而我国隔离式特殊学校教育的大量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特殊学校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上仍然扮演者主要角色,全纳教育在我国仍然任重道远。

2 我国体育全纳教育的缺失与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全纳教育的重要一环。体育全纳教育是指消除对个体身心缺陷的歧视和排斥,通过积极、平等和广泛的参与体育教育过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的体育教育活动。

虽然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我国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和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连续获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的成绩,在2007年上海特奥会和2011年雅典特奥会上成绩喜人,2011年中国盲人足球队夺得世界杯季军等等。但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却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我国城市残疾人体育人口为21.9%,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残疾人体育人口为6.5%,与美国残疾人体育人口35%,日本残疾人体育人口30%相比差距不小,另外,我国残疾人中仅有1/4左右的人参加体育活动[3]。关于成因,除了生理、心理及经济等因素外,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更是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体育教育,而有关体育全纳教育,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显得相对滞后。实践层面,一方面,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在体育上被边缘化;另一方面,虽然不少普通高校采用“保健班”的形式促使残疾学生参与体育,但这种隔离式的模式显然也不符合全纳教育的本质。理论层面,有关体育全纳教育的论文也寥寥无几,而这些文章大都是归纳性的,几乎都是涉及全纳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或体育教育的启示,缺乏对体育全纳教育系统性的梳理和探索,且其观点的移植性和套用性较为明显。

全纳教育的社会价值已经获得国际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全纳教育的涉及面愈加拓展,体育全纳教育便是顺应潮流之举。首先,体育全纳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以单位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基础的,体育是促进单位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媒介,在发展个人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难以取缔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全纳教育能打破身心歧视,具有培养集体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的特殊功效,必然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其次,体育全纳教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强国的文化特性是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而非分裂与排斥,体育强国建设同样离不开不同体育群体间的融合问题,残疾人群体事业是我国群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体育强国建设大局,体育全纳教育自然责无旁贷。最后,体育全纳教育是我国施行素质教育的必然。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全纳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指标的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就是一种排斥人、歧视人、筛选人的教育,这与全纳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包括崇尚民主参与、提倡平等待人、强调集体合作等基本而重要素质教育内容在当下呈缺失状态,通过体育全纳教育的导入,必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 体育全纳教育推广的困境分析

3.1 教育体制问题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具有多重弊端不利于体育全纳教育的广泛开展。首先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体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在中小学升学制度的压力下,体育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尴尬。体育课堂中,很多学校对“随班就读”的部分残障学生实施“安全保护”,他们无形之中便丧志了体育参与权利。由于体育经费投入的短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等往往不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特教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而且很多特教体育课借用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脱离特教实际,教学方法单调,这严重制约了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愿望。其次是户籍制度和分片制度造成的教育隔离。城市化的加速并没有降低公共服务的非平衡性,如今,公共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向优质地区集中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片区,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直接助推了房产地价的飙升,这就造成了片区的“富人化”。而对特殊人群而言,他们大都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不高,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体育资源的获得上便更为贫乏,体育全纳教育对他们来讲更像是一种奢望。

3.2 师资力量问题

实践全纳教育理念的关键是教师。大量城市薄弱学校和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有大量不合格教师存在,而合格教师则因各种原因固守着陈旧的课程能力观念[4]。全纳教育的师资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制约全纳教育的发展一个重大因素。有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中国普通教育的师资培养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特殊师范培养的学生只懂特教,不懂普教;普通师范培养的学生只懂普教,不懂特教[5]。而全纳体育师资培养的缺失在我国更为严重。由于我国对特殊体育教育的认识相对落后,体育特教师资培养也相对滞后。当前,我国仅有4所体育院校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自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度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以来, 也只有山东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相继开设了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而且招生数量相对有限。这些毕业生就业去向大都是特殊教育学校,能从事全纳教育的甚少。有研究曾就全纳教育对体育院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3%的人不知道“全纳教育”, 85% 的人不了解残疾人的体育锻炼[6]。这充分说明,当前体育院校师生确实对特殊体育关注程度较低,而对全纳教育理念则更是了解不足。可见,无论是师资培养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体育全纳型师资呈现出极度匮乏状态。

3.3 法律支撑问题

总体来讲,我国有关残疾人的教育和体育立法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关残疾人教育和体育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而随着党和政府对残疾人教育和体育权益的日益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立法进程明显加快。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并保障了残疾人教育和体育的权利,2010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也要求到2015 年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其中教育和文化体育服务也在其中。但从法律的整体系统来看,关于残疾人教育和体育的相关立法进程尚未有巨大突破,即我国还缺乏一部较为权威的能够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体育法》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教育和体育法规。国家正在逐渐规范对残疾人的法律保护;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督和管理,残疾人教育和体育仍然被搁置于普通教育和体育的边缘。有研究指出,国家制定的保护残疾人体育健身权益的文件显然力度不够,尚介于行政效力与法律效力之间,不具备完全的法律效应,立法不够健全,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造成法律保护软弱局面,难以操作[7]。而且更应该指出的是相关教育和体育法规在涉及残疾人权益时,给出的相关依据只能作为体育全纳教育的模糊参照,而无法给予其有力的法律支撑。换句话说,体育全纳教育在目前法律法规所界定内容上还难以找到足够的法律依据。

3.4 教育排斥问题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排斥便是制度化教育的必然伴生物,只要教育获得制度化安排,教育排斥就必然产生[8]。全纳教育的产生直接源于教育排斥现象的存在。而由于教育排斥形式不断的演化和延伸,全纳教育的理念也不断丰富。教育排斥从早期的种族排斥、女性排斥,到对残障排斥,再延伸到对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的排斥。可以说,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不断有新的隐秘的排斥力量出现,教育排斥问题是全纳教育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体育全纳教育的开展同样困难重重,其所面对的教育排斥也尤为复杂。首先是残障学生的体育教育排斥,对他们进行隔离式的体育教育本身就是教育排斥行为,而即使他们在体育课上“随班就读”,但自身固有的身心缺陷以及运动技能的缺失或低下极易遭到机会排斥和参与排斥,其中直接原因可能包括教师的偏见、同学的歧视以及教育制度与条件的限制;而在学习评价中他们也易遭到质量排斥,被定为低等级。其次,随着社会转型,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各种弱势群体产生,他们因种种不利条件在体育教育参与上也容易受到来自其他群体的排斥。而且,教育排斥力量还可能存在于排斥者自身的相互排斥之中,可以说,体育全纳教育的出发点是理想性和终极性的,但在现实中各种纷繁复杂的排斥力量必然会成为体育全纳教育通向其最终归宿的层层阻碍。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快体育全纳教育改革与研究。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是对特殊学生群体还是弱势学生群体,在体育教育的模式上必须打破隔离教育模式,让学生进入正常的体育教育行列,这是体育全纳教育倡导的基本方向。对于特殊学校的体育教育要注重蔽性课程资源的挖掘,要注重与附近社区体育以及周边普通学校体育的融合与互动,让所有学生真正享受阳光下体育的温暖。要把“随班就读”作为体育全纳教育改革的一个逻辑起点,注重深化符合全纳教育理念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构建符合全纳教育理念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加快推行体现全纳思想的体育学习评价手段并钻研符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另外,还要注重加强对体育全纳教育的科学研究,注重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实验研究相结合,注重国际化研究和本土研究相结合。

4.2 提高体育全纳师资建设水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我国体育专业相关培养单位应该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宣传与推广,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尤其是体育师范专业学生对其认知水平。在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尤其是特教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对国内外全纳教育前沿理念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吸收、引进和消化,将其较好地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践环节中,从而迅速提高体育教师的全纳教育水平。另外,鉴于目前全纳型体育师资的总体稀缺,国家应鼓励和资助有条件的单位提高全纳型体育师资的培养力度,从整体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全纳型体育师资队伍,以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体育全纳教育需求。

4.3 加强对体育全纳教育的相关立法力度。没有有效的立法支撑,体育全纳教育将放任自流,没有方向;而相关的立法越是完善,体育全纳教育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和动力。美国早在1975年便通过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之后又颁布《能力障碍者教育法》[9],其全纳教育得以走上正轨;日本从1993实施的《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到2004年《障碍人基本法修正案》,再到2007年《学校教育法修正案》[10],其全纳教育成果才有所展现,而作为下位概念的体育全纳教育在两国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要从教育相关法律入手,从特殊群体和全社会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快全纳教育的立法进程,从而为体育全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事宜的法律环境。▪

4.4 加大体育教育排斥力量的挖掘与治理。体育教育排斥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大背景的转型而不断更新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排斥,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被排斥,体育教育排斥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因此在推行体育全纳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厘清各种排斥现象的存在及其诱因,并要充分挖掘各种可能潜在的排斥力量,进而全面认清各种直接阻力来源,从而对症下药,依次排除各种阻力。

1 王珩.全纳教育哲学与教育民主[J].中国特殊教育,2003(5):1-4

2 李金波,包万平.全纳教育核心理念的嬗变与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13

3 戴昕,王蒲,杨铁黎.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23-26

4 杜晓萍.全纳教育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教育体制内的因素[J].教育探索,2006(3):42-43

5 黄志成.全纳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 王平, 陈琳.全纳教育视野下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88-91

7 陈爱华,陆海.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的法律保护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279-282

8 吕寿伟.排斥与全纳——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排斥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1(9):86-91

9 佟月华.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实施策略及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6(8):3-8

10 张洪高.日本全纳教育的实施体系、改革方向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7-11

猜你喜欢
全纳残疾人体育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审核评估背景下提升聋生全纳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研究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我们的“体育梦”
我骄傲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