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广东金融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520)
从“哲学思维”的角度解读中西体育观
陈婷婷
(广东金融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520)
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密切。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历史上不同派别的哲学家都对体育进行过相应的理论阐释。不同的思维与立场,观点与结论应该存在差异。但通过研究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都很强调体育在强身健体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身体与灵魂”的问题上殊路同归。从他们的思想中得出我们要养成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意识;要学会保健养生;要掌握和理解“身心俱健”的健康内涵。
体育思想;哲学思维;解读;终身体育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而体育思想确是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地演变。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人们的世界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育思想是受世界观制约的。而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维表述。因此,一定时代的体育思想也总是和一定时代的哲学思维相联系着。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解读体育思想一般有两个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都依据自己的哲学思维和立场提出有关体育的主张,并阐明自己对体育本质的看法。这些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1.1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体育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生产实践发展的产物。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们,他们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些原初的物质文化发展而来的,万事万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的物质。他们许多关于体育的认识都是建立在他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的基础上的。
1.1.1 运动是人身体的基本属性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依据物质第一的主张,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著名论断。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健康是其心灵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他在《荀子·天论》中说:“养备而动时,……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所谓“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就是说,人的身体不是由天来决定的,是由人的“养”和“动”(动即体育锻炼)来决定的。人只有在衣食等生活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经常进行肢体的运动,其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天也不能使之生病。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的意思恰与之相反,如果生活基本条件欠缺,人又不去进行运动,其身体的健康就不会有保证。荀子的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健康的身体与运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运动可以健身,不运动可以伤身。当然,这里强调的运动是适当的运动。
1.1.2 “三位一体”的整体锻炼观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提出了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如荀子就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由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而人则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则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由这样的思想理论出发,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健身方法——导引术就产生了。它是一种将肢体运动、呼吸及自我按摩三者合为一体的身体锻炼方法。导引术的整套动作是以行气为基础。“行气”即呼吸运动,是人类生命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及能量交换的基本方式之一。古人称之为“吐故纳新”。[1]就是宇宙间的空气与运动于体内脏腑之间的气,两者在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古导引从朴素的整体观念出发,设计与编排其锻炼技巧。比如,引颈与伸腿、上攀与下蹲、躯体前掷与后却、堰仰与俯卧,立势与跪势,胸腹运动和腰背运动,踢腿和蹬腿,侧腿和转腿,左肢和右肢等等都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浑成一个整体,从而使脏腑、血脉、表里等各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
1.1.3 体育要与音乐相结合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认为,为增强体育的愉悦性与艺术性特征。他提倡一种以音乐和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体育健身方式。这种健身方式就是古代的“乐舞”。荀子的这个思想主要源于周代的基本治国理念。因此,他对以陶冶人的心智为主要目标的乐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荀子·乐论》中荀子指出了乐舞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他在《乐论》中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他很强调乐舞在人身心健康的过程中的作用。他说:“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一方面,人们的性情可以通过乐舞来陶冶即“志意得广”;另一方面,人的形体健全生长也可以通过乐舞获得“容貌得庄”;同时,人们的组织性、纪律性还可以通过乐舞活动增强,即所谓的“行列得正,进退得齐。”实际上,荀子所讲的乐舞主要指的是现在的健美操。
1.2 西方古代唯心主义的体育观
思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我们这里强调的西方古代主要是指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以城邦形态存在的,因而不会产生东方大国的高度中央集权,民主的思想易于传播,民主的制度易于形成,思想易于交流和多样化发展,作为理性学科的哲学,在宽容的政治氛围下,易于培育。为此,古希腊产生了许多著名哲学家,如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不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后世,而且他们从哲学角度去阐述体育本质的思想,是希腊人文体育传承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1.2.1 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高尚同等重要
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思维特征就是:精神与理念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但他们并不排斥物质现实的客观性,没有把身与心、灵与肉绝对割裂开来。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古希腊的三个著名的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对体育的见解。苏格拉底对身体健康很重视,他认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不仅要品德高尚,要拥有美德与智慧,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苏格拉底强调,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依赖两个条件:强健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本着唯心主义的立场,告诫人们要通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锻炼身体”,因为身体是精神的奴役。“为了获得精神的解放,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身体”[3]。柏拉图认为,心性的修养、美德的培育和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两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促进的。通过身体的锻炼,不仅让身体变得强壮,而且还能培养人们勇敢、坚韧的心理品质。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类是由灵魂与肉体紧密结合的生物组合。肉体是灵魂活动,因此,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康。人类要保持健全的身体状态,就必须加强身体的锻炼。
1.2.2 体育与音乐要相结合,促进身体与灵魂的协调发展
公元前594年,梭伦在雅典推行民主政治改革,使雅典成为当时欧洲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和繁荣的城邦国家。发达的经济和较高的文化,要求雅典公民既是军人,又是社会活动家;既要是“道德高尚者”,又要是“身体健全的人”。所以,一些著名的哲学家都主张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苏格拉底主张利用音乐和体操来塑造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柏拉图对体育与音乐两项教育规定了实施步骤,并指出“教体操之前应先教音乐”。他认为,音乐和体育分别是人类爱智和激情两方面的组合。单纯的体育锻炼容易使人性格粗暴而缺少柔情,单纯进行音乐文艺创作的人容易变得软弱而缺少力量,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可以让人获得快乐和舒畅。因此,他提倡用比较柔和的体操练习来替代为了某种目的而强调的体育竞赛训练。
1.2.3 公民要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苏格拉底平时很注意进行身体的锻炼,他亲身体会了身体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身体越健康,工作就越顺利。他认为通过身体的锻炼,才能让力量与肉体的美展现出来。他指出“一个人如果一生从未表现出力和美来,那将是这个人一生极大的悲剧”。[4]柏拉图认为,教育的宗旨应是培养公民为了保护国家而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在他看来,个人的健康状况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作为国家护卫者的公民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体育锻炼直至一生。亚里士多德为人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设计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脱离母体后的婴儿,要注意运动;第二阶段是儿童发育期要注意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发育;第三阶段,青年人阶段要把体育锻炼与美德培育结合起来。[5]
近代哲学是指15世纪~19世纪40年代这个阶段。在中国,我主要选择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守仁的观点。王守仁论人的身心关系是以心为主的,他在《训蒙大意》中说:“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不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宙动,无耳目口鼻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谓之身”。而近代西方哲学则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代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它进一步解释了身体与心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因而大大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体育观
2.1.1 体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的心理与生理特征
王守仁以其“心学”为指导,强调体育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与生理特征问题,对后世的体育教育有其重要的意义。王守仁在《训蒙大意》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拒拘检,如草木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微。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王守仁这段话说明,他是很重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主张对儿童进行体育教育要适应上述特征,以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他还对当时体育教育中忽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2.1.2 体育要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以封建“明人伦”的道德教育为中心,所以他很注意通过体育进行封建思想道德教育。他在《观德亭记》中说:“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宜,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也,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是故燥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他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射也者,射自心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已之心也,故曰:射以观德也。”王守仁主张道德教育与体育是不可分的。尽管其论述存在唯心的成份,但是他寓德育教化于体育的主张是应该借鉴的。尤其是他对人们从事射箭时心理状态的分析,是研究运动心理学历史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
2.1.3 体育要与军事相结合,为封建专制服务
王守仁二十五岁学兵法,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从军事斗争实际需要出发,王守仁很重视通过武艺训练等方式来选拔军事人才。他在《观德亭记》中说:“兵不在多,唯贵精练”;又说:“五兵之用,弓矢为光,南方之技,骑射所短,最宜演习,以修长技。”王守仁提倡教习骑射,精练士卒,逐一校阅,因能别队,量才分等的军事训练主张;王守仁选拔军事将领,主张文武全才,有勇有谋。其目的无非服务于明王朝封建统治,可是它对军事武艺发展的影响则是应该肯定的。受王守仁思想的影响,清初著名的教育家颜元在他办的学校中,就很重视军体课程。在他的学校中,辟有练习骑射的运动场,军体课内容除骑射外,还有武术、举重及舞蹈等。
2.2 西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体育观
2.2.1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非常赞赏“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句古老的格言。他从唯物论出发,首先提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的著名论断。他还进一步论述了体育的重要作用,把身体的健康与人生的幸福联系起来。“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6]“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卢梭。他也很重视三育的关系,但他认为体育地位最高,体育在增强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意志与优良品德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卢梭指出:“你假如要培养儿童的智力,你应当培养那智力所需要的体力。为了使儿童良好而敏慧,你要给他的身体以不断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你要让他工作,让他做事,让他奔跑喊叫,让他成为有体力的人,他不久就成为有理性的人了”。[7]总之,近代唯物主义者都很肯定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把它看作是与封建教育对立的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体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了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即从旧的技术传习形态向理论形态的飞跃。
2.2.2 体育锻炼要与自然相协调
法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卢梭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回到自然去”的政治主张,并认为让人返回“自然状态”是一种幸福。在这种唯物自然观的影响下,他认为体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身体运动自然地、全面地发展人的自然能力和个性。体育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自然需要,适应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达到“身心两健”的目的。即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他也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及爱好安排活动。即便是安排身体锻炼活动,也最好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环境多进行户外的身体运动,如爬山、游泳、散步以及自由地放松性的跑和跳等等。
2.2.3 锻炼身体要讲究规律与科学
17、18世纪的欧洲,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医学、生理学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在阐述自己的体育思想时,都努力吸取当时医学和生理学的科学知识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例如,夸美纽斯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便是根据近代医学和卫生保健知识来安排学生的生活学习制度的,计划中规定学生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劳动,以及八小时的卫生保健和身体锻炼活动;英国哲学家洛克则主张把体育卫生与保健活动结合起来。他很关注学校以及家庭的生活作息制度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卢梭的年龄分期原则把人的体育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成年期。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卢梭认为,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这些特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教师的意图在体育方面获得自然、均衡的发展。他认为,童年期则应侧重学生观察判断力的发展,可以通过跑步、做游戏、抛雪球等体育活动来培养其观察判断的能力。只有到少年时期才应侧重体力的发展,可以从事羽毛球、体操等耗费体力较大的活动。从以上可以看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体育思想,他们在与唯心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都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努力去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的体育思想。从理论上证明,人的体质的好坏、健康与否,从根本上说不是上帝先天造就的,而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改变的。这些思想很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1 综上所述,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尽管他们派别不同,立场不同,国别不同,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很强调体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都很注重人的身体健康与人的意志、道德品质等精神因素的协调发展;都很强调民众的强身健体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都认为体育要与德育、音乐、品德教育相结合;认为锻炼身体要讲究规律与科学,要符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等等。在他们的论述中,并没有把灵魂与肉体单纯割裂开来。如果身体是物质,灵魂是精神,唯物主义者认为先有健康的体魄,才会有健全的心灵。这符合唯物主义者的哲学思维。但从以上论述看出,唯心主义哲学家也认为,肉体的健康是人心灵意志得以形成的重要保障。这好像不太符合其主张的“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的思维范式。也许,这个问题上两者表现为殊路同归吧。
3.2 “身心两俱”的健康观是中西哲学家的共识。什么叫健康?健康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常常把它与疾病相比较之中去认识。进而提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疾病”的观点。实际上,把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是不科学的。因为有的疾病有很长的潜伏期,虽然表面健康但实际有病。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交往上完全安宁的状态”。近年来,日本学者把健康归结为“四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以上见解也都包含了应从身心统一和身心俱健两方面去认识健康本质的思想。其实,这些思想早就存在于中西方的哲学思想中。我们应把“身心两俱”的健康理念,作为我国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指导思想。
3.3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应依据凹时季节的变化开展适当的身体锻炼活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强调心情舒展,情绪安宁等心理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所谓“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肪、恐伤肾等都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中看待问题,这些思想对后世的保健卫生、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裨益。也推动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中国传统体育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有:气功、太极拳、围棋等,都是强调“以意会神,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会神”为特征,而进行身心统一的修炼,以求得整体的优化与升华。这种锻炼理念非常适合现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快节奏、高频率的生活使身心都承受巨大的压力,要符合工作紧张之后的放松要求,以养生保健为主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比较好的选择。
3.4 从这些哲学家的论述中得出,人们要养成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的意识。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都很强调终身体育思想。何谓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即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的结束,都要从适应环境与个人的需要出发,进行身体锻炼,以取得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物质基础或条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而学校尤其是小学体育教育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环。学生如果在学校就形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即使是步入社会后,他们也能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那何谓快乐体育?就是把每一项运动中的内在乐趣作为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体育教育方法。[7]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运动爱好与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最终达到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在我国有的学校体育体育课依然是传统的半军事化的僵化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甚至产生了不上体育课的情绪。教师要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目标学习、小组学习、游戏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兴趣激发,去感受体育带来的愉悦性,并养成喜欢体育的自觉意识。
[1]张予云,张予南.哲学视野中的体育观[J].学术探索,2003,07:1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
[3]思想家论体育[J].体育与科学,1990(1):48-49
[4]色诺芬.回忆苏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
[5]聂啸虎.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浅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6,25:28
[6](英)约翰,洛克著,徐大建译.教育漫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7]符玉叶.卢梭体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03:15
Unscrambling Chinese and W estern Sport View from the Angle of Philosophy Thought
CHEN Ting-t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0,China)
The formation of sport idea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view of people.Philosophy is systematic and theorise world view.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er all emphasize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sports on bodybuild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world view;philosophy thought;bodybuilding
G80-05
A
1007-323X(2012)04-0045-05
2012-02-18
陈婷婷(1975-),讲师,湖北武汉人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