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超平,蔡莉
(1.湛江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戴超平1,蔡莉2
(1.湛江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方法对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信息,充分展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这也为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契机。数字化保护工作应注意:保持体育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体育文化遗产的的完整性;数字化保护要和现实保护相结合;保护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安全;维护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的独特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发挥合力。
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留下了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体育文化遗产。中华体育运动文化遗产是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在数字化时代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潮中,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来传播我国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我国体育运动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对浩如烟海的体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播,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幸运的是,数字技术为更好地保存这些精神财富提供了可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一种较新型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以最为保真的形式保存下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信息,充分展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
联合国教科文在1992年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该工程是世界遗产目录项目的延续,它关注的是文献遗产的保护,包括有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其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1]。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保护工作范围已涵盖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水平已成为评价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指标,因此,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纷纷以国家政策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程。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特别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如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在文物和古籍的数字化储存和展示方面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对我国大量的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
2003年10月,中国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合作推出了我国第一部大型虚拟现实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作品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轰动。虚拟现实技术使观赏者可以在计算机制作的三维空间中自由移动,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还可以像燕子般盘旋在空中俯瞰,或将细微部分放大欣赏— —而这在现实中是无法体验到的。观赏者的各种意志,在VR中也都能于瞬间反映出来,从而实现了人机互动[2]。2009年4月起,在故宫武英殿举办的书画展中,游客可通过电子触摸屏来欣赏参展的宫藏书画作品。展厅的每个显示器上,仅需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查阅展品的详细介绍,并将高品质的照片放大观看,甚至能看清最细微的笔墨变化。此外,通过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网站浏览者可以在线浏览数万张高清图片和丰富的文字介绍;网站还计划通过实名注册的形式,向研究人员开放更为专业的学术研究资料。
2010年,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再现·圆明园”项目,旨在通过构建科学严谨的虚拟复原模型,形成真实准确的数字化场景,通过多元的展示方式,使公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圆明园300年沧桑景象,增强遗产信息的可读性和普及性。包含基础史料数据库、全景复原三维模型、公众参与互动平台三个部分,真实再现了圆明园22个景区、55个时空单元的全景复原3D实景图。4D虚拟园区体验以展现圆明园的历史全貌为主线,带领网友探索这座万园之园,让公众了解圆明园的复原过程、复原依据及复原后的样貌。网友们除了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平台走进历史上的圆明园外,还可以拖动时间轴,目睹圆明园数百年的沧桑变化。
2.1 博物馆数字化保护案例
2005年9月,山东临淄足球博物馆开馆,该博物馆由古代足球和现代足球两大部分共10个展览单元构成,陈列了3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150多件历史文物,利用数字化技术虚拟了历史场景20多个,系统演示了两千年来足球的萌芽、发展和传播等的演进历史和发展风貌。
2005年11月,中国武术博物馆在上海体育学院在开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武术历史与文化为题材的专业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中国武术悠久历史。中国武术博物馆分为序厅、拳械厅、历史厅、临展厅、立体影院和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几个区域。中国武术博物馆走进大门就可见一幅中国地图,地图上标有20多个省市,分别是全国129个拳种的发源地,地图四周有7个液晶显示屏,分别播放着这129个拳种的表演。历史厅按照时间顺利,从原始社会、夏商春秋、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国新中国和现当代分别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武术代表。展馆中还设立体影院和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区域。在专门的“时空隧道”,观众可以进入未来的生态武术区。一本大书形状的石板立在馆中,观众在书前做翻书状,受电脑控制的书形石板就可以虚拟翻书。馆内还有十多台电脑,里面是武术资料数据库,经典武打电影和武术游戏都可以在里面找到。
2.2 武术门派数字化保护案例
2006年9月,少林寺成立了少林功夫工作室,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武藏系统。专门派出18名寺内武术行家,对少林功夫进行整理、挖掘。其中一组由少林俗家弟子组成,到民间去寻找、收集现有的少林功夫,另一组由功夫高深的武僧组成,将收集来的功法套路进行分门别类整理。根据收集的内容,少林功夫工作室将收集到的功法按照历史上少林寺内部的分法分为十八门,每一门又包含许多种功法。其中,有拳谱、功法(徒手、对练、器械、养生、72绝技单项功法等)。收集有功夫流传情况、整个套路的打法、功法,习练方法,并加入了现在传人的习练心得,以方便后人习用。少林寺计划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保存性出版,一年约出150多套功法,使用了录相带、硬盘、光盘、图书资料等保存方式同时出版保存。经过整理的少林功夫秘籍,将分别保存在中国各大图书馆,藏经阁,少林寺的各个山门等进行多方保存。
2.3 商业公司数字化保护案例
2007年5月17日,由深圳聚德丰公司运营的中国首家c3motion《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数据库》正式亮相。该数据库依托动态捕捉技术,采集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动作艺术,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之路。数据库现已收集中国48个民族中的233套舞蹈,7520个基本动作以及完成对京剧、昆曲、越剧中的武生、小生、武旦、青衣等20000多个分解动作分析;古琴指法动作分解;并对中国武术中少林、武当、峨眉等众多流派的800多套拳法及基本步法进行了采集。其中对传统体育项目动作数据的采集、整理更是对濒危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遗存的最好保护方式[3]。
为将中国武术得以全方位数字化保护并加以传承,C3motion将以动作分析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联合社会各界机构建立中国武术数据库,以其独特创新的方式全面、准确、高效的承接武术内涵及其精髓,让中国武术得以原样复原,精准复制,广泛传播。中国武术3D沉浸式传承系统将按门派分类,再以各门派特点细分成内功、拳术、器械等详尽演示。该系统采用3D引擎为地层构架,可以让使用者从多角度多控制面来观看和学习,增加可操作性和互动参与性,极大提高了体验实效和兴奋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在该系统中,结合各门派武功特点辅以武功心法、禅、道等蕴含的高深哲理,以文字、旁白的方式融会贯穿。从而把理论和功法相结合,在领略功夫的同时更加理解和体悟各功夫之上层思想。不仅发扬功夫本身,更提倡了真正中国绝学的伟大精髓。
以保护、传承为理念的中国武术3D沉浸式传承系统必将成为新一代立体动态的数字化中国功夫秘籍。它与传统中国武术保护方式的区别在于,传统的保护以书面记载、言传身教、影视录像为依托,其弊端彰显无余——或不能生动表现,研读者很难掌握技能要领;或必须以技师的存在为前提,以小众受益为主,很难原根继承;或受载体所限,胶片老化、镜头固定、节奏难控等等。而中国武术3D沉浸式传承系统的优势在于其技术特点决定了这种保护方式一次开发长期受益,尤其对于濒临绝迹的武术传承更具有原真的、长久的保护价值。而且表现形态上的生动化、互动性、多视角、可调控更是优越于传统方式的传承。并可通过互联网技术为中国武术跨地域、跨时空的广泛传承成为可能。
在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迈开了坚实的脚步,特别是在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数字建档以及数据库建设等领域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众多保护措施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3.1 要注意保持文体育化遗产真实性
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风貌,谨防在数字化保护中出现文化遗产扭曲、变形等不良现象。遗产数字化所使用的技术系统往往来自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开发者往往缺乏对我国文化遗产特点的认识。因此,在实践中不能过于依赖非遗产来源国的技术,一定要注意数字技术和我国文化遗产特征相契合,以防出现能曲解、甚至遗失文化遗产的意义。例如,发达国家在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往往是出于商业开发的目的,主要关注满足商业开发的需求,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保护重视不够,最终伤害了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风貌。以目前在数字化保护领域中比较前沿的三维动作捕捉技术为例,该技术常用于现代电子游戏和电影动画的创作中,拍摄人物的时候是事先先要从人体的实际动作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再用到游戏和动画片上去。在这一过程中,人体动作只是提供了画面设计与创作的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加工,因而实际生成的画面和场景与原始模型是很大差别的,这在电影动画和电子游戏创作中是必要的创作过程。但用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就有可能影响到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比如说在记录戏曲的动作、舞蹈的动作、武术的动作的时候,怎么样保证我们用数字化记录的时候成品的正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使得文化遗产数字化之后,能让历史和文化与大众更亲切、更熟悉,而不是更遥远、更虚幻、更陌生,甚至恐怖,像美国很多好莱坞影片那样。
3.2 要注意保持体育文化遗产的的完整性
体育文化遗产在其形成、衍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一个根深叶茂、纷繁复杂的体系,但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很难全面收集或再现文化遗产的全貌,这就容易导致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出现片面性的欠缺。以深圳聚德丰公司运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数据库》为例,数据库对中国武术中少林、武当、峨眉等众多流派的800多套拳法及基本步法进行了采集。但鉴于这些武术流派体系庞大,很难记录出这些武术流派的全貌。该公司只能记录部分传人和部分套路的演练情况,相对于武术门派数百年历史传承的博大精深,这些数字化记录材料只能是沧海一粟。如果被人误认为不完整的数字化材料就代表了各武术流派的精髓,就会影响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最终有可能影响到体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3.3 数字化保护要和现实保护相结合
文化遗产数字化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许多以往不被认为具有经济意义的文化形态,将由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所负载,进入经济学家和投资人的视野;以往被认为处于经济生活“边缘”的文化事业机构,特别是一向依赖于公共资助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将可能被接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文化遗产不仅仅把它放在形态的和政治的领域,已经扩展到了经济的领域,这是一件好的事情,也是一个挑战。任何东西一旦把它当成了资源,它就成了双刃剑。现实世界中,保护文化遗产不光是在虚拟世界中要进行保护,还要在现实中进行保护,很多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游客高度集中的问题,大家不限于虚拟进行访问,还要进行现实的访问[4]。数字化保护技术,特别是大众媒体技术,给大众传递信息,在网上能够对这些真实的文化遗产做到什么样的了解。但另外一面,也可能因为数字化保护已经很完善了,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储存和传播都没问题了,导致对于现实遗产资源保护的不重视,这种导致文化遗产在现实中的湮灭,只存在于虚拟的空间中。这就要求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做到数字化保护和现实保护相结合,两手都要硬。
3.4 要注意保护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安全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完成后,数字化资源本身也存在保存问题。很多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以后,像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已经有200个TB的数字化资源,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资源库,如何保证这200个TB的数字资源,并且每年还在以差不多50个TB的速度在增加,如何保证它的安全性,它本身能够长期保存下去。其次,体育文化遗产信息来源除了纸本文献以外,我们大量的信息本身就是以数字化信息表达出来的,甚至我们现在的互联网上很多信息是没有纸本资源的,本身就是数字化的信息。从信息学角度看,这些信息的平均寿命在50天左右,如果其中的重要信息我们现在不加以保护的话,这些信息会消失。一旦这些数字化资源湮灭,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5 要注意维护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的独特性
数字化技术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词叫标准化,海量信息在集中的时候必然要求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而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则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技术要求和文化内容就会发生一定矛盾。这就要求数字化条件下的文化保护工作不能减损人的创造力,不能被数字化的同质化趋势所主导。对于保护者来说,首先要使数字化技术富有方向性,要有它自己的意志和意向,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要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出发。在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要给它以一种包含着特定价值取向和内涵的技术形态,要确保体育文化遗产中“文化基因”不受到变异和污染。此外,在全球化环境里,我们也要避免一种价值表述单一化的全球化的消极影响,譬如美国数字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电影市场票房很高,但是反过来,美国化“熊猫”和“功夫”也改变中国人的传统认知,它在改变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功夫熊猫》在一定程度了扭曲了我国人民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认知。
3.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发挥合力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出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个人的力量,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作用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国家。第二类,国际组织。第三类比较繁杂,社区或者社群(communities),群体(groups),个人(individuals),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5]。原因在于: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属于全人类,但它首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例如少林功夫,它是中国武术精粹的代表,也是少林门派的功夫。在少林功夫的保护中,没有少林寺和少林武僧的参与,那是不可想象的。第二,尽管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但政府的动员和财政能力终究还是有限的;从专业角度看,政府对于保护的对象的了解度和保护工作的意愿度都是有不足的,这样的话,就影响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他采取措施的执行力也就受到限制。因此在政府之外,一定要发挥出各种不同主体的集体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信息,充分展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这也为利用目前先进的IT技术更好地进行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契机,体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潜力很大。在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保持体育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持体育文化遗产的的完整性;数字化保护要和现实保护相结合;保护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安全;维护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的独特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发挥合力。
[1]胡伟曦,潘志庚.虚拟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概述[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3):315-318
[2]黄亚南,等.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07,27(3):12 -16
[3]刘瑜.“非遗”的“数字化生存”[N].深圳商报,2008-05-07
[4]潘云鹤,鲁东明.古代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3):310 -314
[5]百度百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06148.htm
Research on Digital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DAIChao - ping1,CAILi2
(1.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China,2.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Based on the documentations and logic studies research on Digital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Sports Culture in China,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digital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can reappear real historical information in virtual space,and then show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This mission is on the exploring stage,so now we have a good chance to research it.During thismission,we should keep the truth and integrity of sports culture heritages;combine digital and reality protection together;protect the resources of heritages;maintain the uniqueness of the heritages;finally in this protection process,wemustwork together.
Sports;Culture heritage;Digital;Protection
G812.6
A
1007-323X(2012)04-0041-04
2012-02-22
戴超平(1971-),女,广东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群众体育,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