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论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2012-12-06 17:41张秀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语文课程语言

张秀芳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 130022)

◂论文选粹

“以文化之”:论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张秀芳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 130022)

体育院校的学生应不应该学习《大学语文》?这是一个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说其不应成为问题,是因为在正式的场合任何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没有人会公开否定语文教育的价值;说其是个问题,则是基于大学语文课程被忽视的教育事实。这一局面当然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对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定位存在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学校办学带有浓厚的专业本位倾向,这造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不自觉地偏离了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院校一直过分看重技术,在教学中过度重视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偏重于对学生运动技术的考察,而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创新理念等方面则有待提高。”对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理上做深入分析,仍是十分必要的。

1 文化视角下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

人的发展是一个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在这一社会化进程中,人由愚昧变得文明,这一过程就是“以文化之”的过程,其实现方式就是教育。正如《易经》之所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就其结果而言,指的是知识;就其过程而言,则是知识的内化,这就是“以文化之”,即用知识来改变人,所以,“以文化之”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文化与教育是同义语。当前,文化建设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现实紧迫性。

文化的核心载体是语言。“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反过来说,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也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的精神内核。这就决定了:语言既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交往的工具;更是构建人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尤其在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语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为语言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反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在眼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会迥然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差异,中国文化相对弱势,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西方文化和语言为尺度来衡量中国文化与语言,这种“西方文化本位”的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所以,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尊心的使命。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文化认同,是语文教育的现实使命。对学校教育来说,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它塑造了人的精神家园,从而具有了文化意义上的本体价值。

对于体育和文化的关系,人们经常这样表述:体育是一种文化。对此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的结果,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体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重要途径,人的生理机能的发展需要服从于其社会性的需要,而不是顺应自然的。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依据社会需要对人的身体的改造,当然,这种改造需要遵循人的生理发展的规律,体育文化就是这一活动的结果。正如何振梁所说,“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是奥林匹克的核心。如果光重视发展体育和与之相关的商业开发,而不注意加强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就有可能使体育活动出现偏差,甚至走入歧途。比如,兴奋剂、黑哨以及暴力等,都与缺乏文化修养和接受教育不够有密切关系。”

其次,文化也是人类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的过程,是人类不断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人的身体也需要与这种发展相适应。动物的身体在(也只能在)自然状态下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人的身体的发展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说身体是需要教育的。所以,体育过程也是对身体的“以文化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增强人的体质,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在此意义上,身体本身就是体育的目的,“体育只有关注人自我的需要,体现自我的价值取向,才会得到发展与繁荣。所以说,体育应该更多关注和体现运动者的自我价值取向和价值需要”;另一方面,人依据社会性需要来教育人的身体,所以,身体也是人的手段。科学的体育,以人为本的体育,就是努力实现身体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2 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

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以文化之”的过程,而文化的核心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往工具,它更是人的一种生活和存在方式。语文教育的文化性、人文性,决定了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体育院校的学生也需要身心和谐发展。“身”的发展依赖于体育,从教育学的层面谈体育,它就是“身体的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心”的发展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即“知、情、意”,知、情和意的发展共同建构了人的精神世界。

人的认知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力。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与思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离开语言,人的思维就无从谈起,语言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人的语言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发展,一个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但是,这种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发展的语言能力是不充分、不全面的。语言掌握数量上的匮乏与理解的相对肤浅,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也使得其与他人的交往难以深入。

语文教育的情感价值也不容忽视。情感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是最为复杂的,它具有社会性,是基于理性而又高于理性的心理活动形式,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或情感。”人的情感需要培养,这一活动主要通过美育来完成,“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而语文教育则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净化与升华,从而达到美的境界。“在其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的思维能力的时候,主要加强着理性的启迪的时候,它应当主要肩负起情感培养的任务。”当前,语文教育的情感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语文教育被技术化、碎片化了。所以,语文教育应回归感性,回到美,既要有“语”,更要有“文”。

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语文教育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我国语文教育的道德教化传统。中国古代一直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既是广义的语文教育(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是为大语文的教育),也是道德教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的教育可以匡正人心,导人向善,使人自觉去体认和追求“仁”。儒家教育自觉将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诗教、礼教和乐教成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在体育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属于“共同课”,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看来,其地位远不如专业课重要;另一方面,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作为“文化课”的大学语文课带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主观上不感兴趣,客观上也听不懂。“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语文知识及文学素养相对薄弱。”

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尤其是体育院校,与专业课相比,处于从属的地位,属于高校中的“小科”。甚至在公共课内,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也不高,它所受重视的程度既不如外语和计算机课程,因为不需要过级;也不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考研不需要。在很多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退化成一种点缀,徒具形式。许多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

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体育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也要在国家教育目的的统摄之下,而不能背离。所以,体育院校虽具有特殊性,但也要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国家教育目的的要求,不能游离于教育之外。体育院校的学生也需要全面发展。体育院校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它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体育。不管何种形式的教育,全面发展都是其共同的价值旨归,这当然也包括体育在内。

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可以促进人心理层面的知、情、意均衡全面发展,其功能涵盖了德育、智育和美育诸方面,从而具有了整体的“心育”的价值,能够在整体上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心育”作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育被窄化和矮化了。基于语文教育对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需要在更高的层面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

首先,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大学语文课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以原子式的分析方式将完整的文章拆成碎片,语文的整体性被忽视了,这种教学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唯务精纯,却忽视了“大略”,缺乏对语言文学的高屋建瓴的整体上的把握。

其次,相对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其文化性、人文性是更为本质的属性。对于语文课,相当一部分人仍将其定位为工具学科,对此,有观点认为“‘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的定位偏差,是长时间以来认识上混乱与误区的体现,成为大学语文教育困境的基础性原因”,“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但语文教育不仅仅具有工具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听、说、读、写”,满足人正常交往的需要,更应提升人文素养,如果说,古代的教育是“奴化“的教育,近代教育是”物化”的教育,那么现代教育就应是“人化”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才被凸显出来。

第三,语文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心理层面的知、情、意的统一和教育层面的德、智、美的统一。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并进而将教学活动等同于智育活动,这种主智主义的知识观与教学观造成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与意向培养的忽视。相应的,在教学目标上,语文教育更为偏重智育的目标,德育和美育则相对忽视。问题是,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脱离了情感、意向,人的认知能力很难获得充分的发展。脱离了德育和美育,智育的目标也很难实现。语言也是有生命的,很难想象,如果缺乏对一种语言的文化认同感,一个人还能很好地运用这种语言。所以,发掘语文教育中的美和善,做到真、善、美的统一,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出“文”。

责任编辑:刘红霞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语文课程语言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语言是刀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我有我语言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