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掼牛”的体育社会文化价值研究*

2012-12-06 12:59王怀建张华新
体育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斗牛回族嘉兴

王怀建 张华新 孙 立 陈 琼

(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嘉兴 314036)

谈到“牛”,令人耳闻色变,继而想到“西班牙斗牛士”,“斗牛士”被视为英勇无畏的男子汉,拥有高雅、勇敢的灵魂,备受西班牙人的敬仰与崇拜。在全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的同时,西班牙斗牛(要不牛死、要不人亡)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鉴于此,西班牙这一有着悠久“牛”史的国度,逐渐实行禁止斗牛的法令,加泰罗尼亚省成为西班牙省份中禁止斗牛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修改该省动物保护法令之后,拟定于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支持“禁牛赛”的还有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最后一场”斗牛赛也在2011年9月25日举办,而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政府于 1991年就宣布“斗牛赛”是非法活动[1]。从古至今,牛始终是人类忠实的伙伴,而关于牛与人的神话传说、精神渲染等数不胜数,人类对牛的无尽屠戮必将带来自然界的“报复”,更值得我们对于“人性”的思考。在中国,牛作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不论是远古时代的“牛神”崇拜,还是近现代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学习,无不体现了人与牛和谐共存的自然生态际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5月18日,传承于浙江省嘉兴的“中国掼牛”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其表演形式不同于西班牙斗牛和其他杀戮式、残忍式的斗牛,而是体现人和牛的角力之美,过程独特简练又不失精彩激烈,极具观赏性和体育社会人文价值。

1 “中国掼牛”之源析

1.1 嘉兴概述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韵味浓厚,传承着中国江南文化的精髓。享有“士美民秀”、“人性柔慧”、“民风淳朴”美誉的嘉兴,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南缘,一年四季气候特征鲜明,有着春雨的养润、夏日的酷暑、秋风的叶黄、冬雪的微寒的特点,且地处杭、苏、沪交界,长江三角洲内岸,杭嘉湖平原腹地,可谓浩瀚接于大海,疏引钱塘接连太湖,又有隋唐大运河纵贯嘉兴境内,可谓江、河、湖、海水“交汇点”。水阔田肥“六田一水三分地”,自古为“肥地”,“官家”所必争,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考古学证实,嘉兴市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时期称之为长水或槜李,是为吴越两国纷争之地[3]。

1.2 “掼牛”情缘

水阔、地肥、无山,民智、天时、地盛。根据地理学知识,古时人类定居的最佳地点多选择沿河、靠山,而嘉兴独特的气候、水生环境,吸引了一批批外来迁徙者,包括惯于摔牛的回族人民,有一种流传:1291年,元朝大军抵达嘉兴并驻屯,军中众多回族武士和家眷恋上嘉兴这块土地,并在此定居;明清时期,也有部分回族人士迁居嘉兴东门和甪里街一带,成为今天嘉兴回族的先辈,但据史料记载的是,元朝时期,大批回族人民从河南、山东一带南迁到嘉兴[4],在甪里街形成了嘉兴最大得回族生活区,民族特色显著的他们每年都过“宰牲节”,在宰牲节中,摔牛亦即“掼牛”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进行表演,逐渐演变成一项当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深受广大回族同胞和武术爱好者的推崇。

1.3 “中国掼牛”地域文化特色

在历史的演变和传承过程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常常以“掼牛”为乐,源起于回族、蕴含着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中国掼牛”在嘉兴地域配以“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据《嘉兴市志》记载:回族人民信奉真主安拉,每年的回历12月12日传统“宰牲节”,能够见到太阳的时候要宰杀一定数量的牛、羊等,分割送给周围的人,以表达对真主安拉的诚心信仰,信众将牛、羊等齐集清真寺,由德高望重的阿訇吟诵《古兰经》,由阿訇持尖刀开宰并结束开宰仪式[5]。作为回族同胞节日庆典的重要表演项目,以及人与文化迁徙带来的回汉民族融合,促成地域、人文结合的“中国掼牛”以区别于其他区域斗牛的显著特点,也显现了深厚的伊斯兰教的文化底蕴。

“中国掼牛”又称中国式斗牛、甩牛或摔牛,有别于西班牙斗牛和其他杀戮式、残忍式的斗牛,要求“掼牛士”武术功底扎实,兼具力量、灵敏素质和勇敢的魄力,凭借全面的技术与牛赤手空拳进行搏斗,虽并无严格的规则限定,但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将牛掼倒在地并四脚朝天,有单臂掼、双臂掼、肩掼、扛掼等多种掼法[6]。赛前由“掼牛士”先对牛进行挑逗以激怒它,而后掼牛勇士双手紧紧抱住牛头,用右肩扛住牛下巴,以压、拧、扛等多种技法使牛失去重心将其摔倒在地,或者牛力胜于人力将人摔倒在地,更或者“灵”牛后撤将人晃倒,完美体现了人和牛的角力之美,更无血腥、残暴场面。几千年历史演变,其活动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形成独具风格的嘉兴地方文化特色,上个世纪,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在观看韩海华“掼牛”之后称其为“中国式斗牛”。

“中国掼牛”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在历史轮环转动中经历了兴盛、衰落、再度兴起的过程,而韩海华则是“中国掼牛的驭者”,素有“中国掼牛缔造者”、“中国式斗牛第一人”、“中国掼牛传承人”之称的韩海华,1954年 7月生于浙江嘉兴回族世家,7岁习武、9岁拜师、杂糅各家武技,深得李尊思、李青山、韩忠明三位回族武术家的“掼牛”绝艺,经其对前人动作技巧进行改编和完善,吸纳前人成果,融入时代的特色、个人思想和嘉兴本土人文气息,形成嘉兴式、韩海华式的特色“掼牛”,并通过多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使这一地域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形成了嘉兴特色的“掼牛”文化。“中国掼牛”因韩海华而名扬,也因韩海华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其连续四届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掼牛表演获得巨大成功,博得各级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之后在多部影视剧中屡屡亮相,使得“中国掼牛”发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极大地推动了“掼牛”运动的持续开展[7];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发展有着不可估量作用和价值,以及嘉兴市委市政府对本土文化的高度重视,尤其嘉兴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掼牛”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衍生[8]。

不论是体育项目本身、项目开发和使用者、更或者政府的重视、老百姓的关注,它的存在、衍生、发展,乃至新型项目的出现,都证明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传承价值,无论是地域、人文、科技等方面。因此,我们对任何一项民间、民族体育项目的挖掘和再认识,应该从文化视角进行深入探究。

2 “中国掼牛”体育文化价值

“中国掼牛”从一项民族民间节日庆典活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涤洗逐渐转化为一项艺术表演和竞赛项目,其规则简单、过程独特,牛童与牛入场—“掼牛士”上场—人牛挑逗—人牛较量(力量、技巧、智慧)—比赛成绩公布—牛与人退场,其中有着严密的体育管理和组织工作,蕴涵了深厚的体育表现形式和内在文化精神,以及人类对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2.1 “中国掼牛”的体育元素剖析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民间体育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徐金尧教授,对“中国掼牛”这一回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精辟、专业的技术分析和点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与其建立了合作机制,将嘉兴地域文化项目引入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并进行科研与技术研讨,“中国掼牛”整个技术动作体系用“拧、砍、压”三个字,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其运动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掼牛”起源于武术,在整个“掼牛”的过程运用到了形意六合拳、排打功等武术手法、技法,还囊括了众家武术的表演技法,是以整合武术和“掼牛”的杂糅性体育表演项目,再从其表演程式上看出,“掼牛”含有很多的体育元素。直至韩海华参加全国民运会之后,“中国掼牛”融入了时代与体育元素,像竞技体育的训练内容、规则、服装等,以及“掼牛”开始之前进行的集体表演和训练等。掼牛开始,牛角号吹响,“掼牛士”牵着各种类型、品种的大个头公牛出场,绕场一周;现场解说员介绍关于牛的知识,“掼牛勇士”先对“中国掼牛”对象牛进行挑逗,激起牛的野性——“中国式斗牛士”“主斗”及助手上场进行表演——“主斗”与助手表演“排打功”;“掼牛”开始,由武功基础扎实、体态轻盈的“逗牛士”将牛“逗”的性起——“主斗”走向“对象牛”,四面牛皮鼓击起《壮行曲》,助手接过“主斗”的斗篷退离——“主斗”开始“掼牛”,完成“中国式斗牛”程序,“斗牛士”大步上前,择机双臂紧抵牛犄角,依靠臂力、耐久力与牛相持,随后依靠强大的爆发力,或向左侧、或向右侧将牛“掼倒”,技法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包括“双臂单腿别摔”、“双臂摔侧”、“肩扛摔”和“顶摔”,依据“斗牛士”本场得分的不同,参考确定“斗牛士”段位高低。

说到回族和“掼牛”、体育与中华武术,就会想到心意六合拳,这是宋朝名将岳飞创立,备受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敬仰与崇拜,作为掼牛士们平日用来锻炼、“掼牛”开始之前的展示与热身运动,走起龙步、虎步、鸡步等脚步模仿十余种动物的形态。由此可见,“中国掼牛”不仅展现了体育项目的各种手法、技法、方式等,同时拥有体育文化独显的征象,既有古战场“对阵拼杀”的肉搏场面,又有现代舞台表演姿势造型的独特美工效果,充分显示了嘉兴地域特色上“中国掼牛”刚劲的民间武术文化特色[9],展示着万载民间武术的韵味。

2.2 “中国掼牛”的体育健身价值

“中国掼牛”包含了众多的体育元素,可以使人的腿、脚、腰、臂、手、腕等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锻炼,是一项很有健身价值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

在“中国掼牛”业余训练中,或者是“掼牛”基础武术练习方面,需要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松弛等交替转换、协调用力及上下肢的密切配合,提高人体肌肉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动作的节奏感、关节的灵活性、全身的爆发力等;譬如在儿童和中小学“掼牛”训练中,可以选择较小的母牛或者温顺的羔羊作为训练对象。通过走访调查,“中国掼牛”具有很强的体育健身价值,能够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身体健康,又能调节观赏者的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共同繁荣。

健身价值是每项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功效,从人类诞生到科技文明触及顶尖水平,人类体育活动的健身价值始终贯穿其中,因为人是有血有肉的活动着的实体,是身心相统一的整体,而非指令操控模式的机器人;如果分析体育树状结构图,其属于教育“枝干”一节,每项体育运动从原始生活技能转变为训练实践手段,直到形成现代的竞技、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原始目的仅为增强人体机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因此,“中国掼牛”旧时是在与自然斗争和培育与自然情感的过程中诞生的一项有益于人类健康发展的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其健身价值,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

2.3 “中国掼牛”的体育娱心价值

在西方哲学辨析中,有一个恒久争论的话题:身与心的谁先性?为此引发了哲学争辩的一场革命,至今我们对两者的谁先性模棱两可。然而,在体育研究领域关注身体能力略胜于心理方面,前文已对“中国掼牛”的健身价值作出阐释,以下我们重点剖析“掼牛”的娱心性。

“中国掼牛”具有较强的娱心(健心)性。体育活动者通过身体活动欢娱身心、宣泄情绪,同时满足舞台下观众的欣赏情趣,引起观众的内心共鸣,“中国掼牛”表演与竞赛中彰显了回族人民勇敢、勤劳、朴实、向上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而观众从其动作表演和赏析中可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让观赏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觉,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心灵获得强烈的激情、美好的向往、审美的愉悦,从中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美的享受。

“中国掼牛”通过外向、主动型的身心意识活动锻炼(调心、调身、调息是其外延),达到改造、完善、提高人体的生命的功效,提高人体内循环系统运行机制,经常性地相搏与“掼牛”,能够改善身体体质状况,促进人的身体机能提升,并可以通过控制“对象牛”的级别来调节运动量和强度,成为老少皆宜,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状况的人都乐于锻炼的运动,具有较高的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憧憬,是一项适应面广、开发价值大的健身项目。

嘉兴当地回汉民族人民喜爱“掼牛”,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活动之一,通过参加“中国掼牛”运动,充分体现了体育锻炼带给人的乐趣,也给人类身体的健康和情感的体验带来高质量的享受;通过参加“中国掼牛”活动,使当地群众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生命、健康、平安的生活真谛。

2.4 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掼牛”作为一种民俗体育文化的“活化石”,在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挖掘、整理和保护、开发下,着力打造“中国掼牛”地方文化品牌,先后在嘉兴市、浙江省举办多届“掼牛”巡回表演赛,并于2012年6月举办了首届“中国掼牛”邀请赛,有来自上海、浙江、河南等地的回民、高校、武术“掼牛”代表队,其中有高学历的大学教师、习武多年的资深武术教练和获得全国武术比赛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掼牛”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与当地丰富多彩的节令民俗活动以及嘉兴文化旅游相结合,已深入人心;而“掼牛第一人”的韩海华成为电影导演相中的对象,相继在《少林俗家弟子》、《大凉山传奇》、《国际大营救》、《洋妞寻师》等30多部影视剧中担任“斗牛士”、武术指导及重要角色,他的“中国式斗牛”、排打功、疯魔铲、醉八仙等武术项目还收入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中国硬气功》、《民族体育集锦》等纪录片内,通过影视传媒的宣传,极大地弘扬了“中国掼牛”这一民俗传统体育文化。

3 “中国掼牛”社会文化价值

3.1 教育价值

在体育一词来到中国,中国便将其融入到教育领域,亦即通过身体形态展示给人以教育意义,换言之就是体育作为人类教育的萌芽,在体育活动中孕育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中国掼牛”就是一个通过生活习得,在文化传承中对“掼牛”认识、了解的过程,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也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同时,练习者的相互切磋和研讨,获得共同进步和愉悦的心理体验,磨练意志、开启心智,也是一种热爱生活、培养积极进取和竞争精神的教育。韩海华老师深谙“中国掼牛”的育人作用,倾其一生将“掼牛”融入到教育中,从当初的只能招收回族徒弟开始,直到现在的“掼牛”教育融入到中小学、社区、军营、乡村、高校,以及从科研方面探究“中国掼牛”的教育价值与传承路线。

3.2 民族融合

大而言之,世界有三大宗教信仰,各教都有不同的信条和礼仪。回族人民忠诚于伊斯兰教,他们虔诚的信仰、严格的生活和频繁的活动让其他民族望尘莫及,他们原始的祭典活动造就了“中国掼牛”,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思想观念维系和传承了“掼牛”这一活动,而“中国掼牛”这一运动项目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宰牲节”、“中国掼牛”活动期间,回族人民扶老携幼,走亲访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多了,感情交流日益频繁,同时还是回族与汉族人民生活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从中可以学习到各民族生产、生活、经济、政治、文化的新思想、新理念,在首届“中国掼牛”邀请赛期间,有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有各行业带头人、学术专家的激言励志,有政府官方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民间团体的热情到赛,在经济上给予物质支持、在政策上给予高度重视、在文化上助于理念传播、在社会研究方面给予理论支撑、在实践中提出建设意见,点多、面广地促成了“中国掼牛”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掼牛”的娱乐性、观赏性、艺术性,淳朴、粗犷、热烈的特征,不仅使“掼牛者”的性情得到陶冶,也使观赏者得到力量的享受,两者的思想会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以陶冶,各族人民人际关系更加密切,无形之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和谐发展。

3.3 文化传承

“十二五”规划给出中国未来十几年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思路,而体育又拥有着强大的创造和传承文化功能,“中国掼牛”作为一项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特色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还可以将体育项目与地域、民族、传统文化创造紧密结合,成为促进文化变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具有悠久历史和神话传说的穆斯林“宰牲节”中的“掼牛”仪式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宗教文化气息,且“掼牛士”着装蕴含的回族服饰文化传统,兼备了中国古代将士服饰的风格,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掼牛”源起于嘉兴,并在嘉兴发扬光大,“掼牛”中独具的嘉兴本土文化气息(已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掼牛”已经成为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嘉兴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掼牛”文化的深入研究必将会积极推动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嘉兴掼牛”的文化传承[10]。

4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11]。“中国掼牛”体现了人与牛角力竞技之美,“掼牛”整个过程独特、简练、激烈、精彩、无血腥场面,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艺术性和观赏性极强,是回汉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在嘉兴地域文化的孕育下经久不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和多元的体育文化价值。“掼牛”是嘉兴人民和回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回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对和谐的追求,也是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一张名片,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下,传承和发展好“中国掼牛”这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就必须要对其理解、认识、传承和创新,制定合理的战略步骤,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1 吴若增.为西班牙禁止斗牛叫好[J].人民公安,2011(3):43

2 http://ty.hznu.edu.cn/ReadNews.asp?NewsID=3599.杭州师范大学在嘉兴南湖区建立“嘉兴掼牛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

3 赵小美.嘉兴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8(1):37-38

4 王怀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2011,33(2):34-36

5 编撰委员会编.嘉兴市志(地方志)[G].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12

6 http://www.zjfeiyi.cn/xiangmu/detail/54-932.html

7 李持真.嘉兴掼牛[J].浙江档案,2009(6)

8 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文化发展规划(2009-2012)》的通知.嘉委发[2009]37号

9 梁海波,等.临川傩舞之神韵[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49-153

10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嘉政办发[2010]63号

11 http://news.sina.com.cn/c/2011-10-26/001923361344.shtml.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猜你喜欢
斗牛回族嘉兴
红船:从嘉兴驶到金水桥
有头斗牛不爱斗
“牛气冲天”
斗牛为什么用红布
嘉兴瑞节耀汗青
浙江嘉兴卷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