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文
上海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
○杨建文
2011年,上海进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今后的五年,上海已确定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道路。转型与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转型与创新也是当代中国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因而也成为各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上海“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转型”和“创新”,有其具体的内涵和特殊的要求。早在21世纪初上海就已经提出了转型驱动的战略设想。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内外变化,经验教训,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最初仅重视科技原创,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从最初仅看到发展瓶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也是上海内在发展要求和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的使然。
上海经济转型和创新的任务,十分现实又非常紧迫。第一,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上海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快速上升,为上海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国家进一步支持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重大政策,为上海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上海智力资源较丰富、商务环境较规范、城市开放度较高及世博后续效应释放,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第二,上海自身发展面临的瓶颈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上海经济转型和创新。上海发展面临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攀升;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人口老龄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全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社会矛盾增加。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上海经济转型和创新。第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出现增速减缓,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对上海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暴露出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关系的不平衡性(即所谓的“恐怖平衡”),在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中国经济将难以再依赖出口导向型发展,这也就是说,不可避免地面临从依赖国际市场带动向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拉动的战略性调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上海出口拉动弱化,部分传统优势下降;世博后投资拉动减弱,工业发展遇到资源、环境、市场、土地、商务成本的约束,服务业发展也遇到制度性障碍,原先的经济增长道路即使还没有完全走到了头,也已经越来越窄了。
为此,上海需要努力在今后几年中不失时机地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步伐,尤其在一些重大问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提高认识,做出选择,取得突破。
“转型”一词,就其经济意义而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科技导向型的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是产业层面的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只有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到来前抢占战略制高点。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创新环境等方式,在迅速提升汽车、船舶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力争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区。
第二,消费导向型的转型,也就是提升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以及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经济层面上的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为了应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重大改变。由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和贸易保护政策,使中国经济增长难以再依赖于国际市场,进而不可避免地转向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拉动。中国有十多亿人口,无论消费品还是资本品,市场需求都十分巨大,但目前相当程度上还处于潜在状态。如何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上海将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把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既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引领、促进、支撑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争取能够在这过程中寻求自己发展的机会。
第三,服务导向型的转型,这是介于经济层面与社会层面之间,或者说兼顾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发展方式转变。上海目前正在加快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步伐,从理论上讲,城市功能主要是服务功能,城市服务功能的产业载体就是服务业,因此,上海在“十二五”时期,将着力于克服上海长期存在的“一条腿(制造业)长、一条腿(服务业)短”的问题,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包括如何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共同发展;如何培育高端服务业或高科技服务业,实现服务产业的高度化和集约化;如何进一步重视服务业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如何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条件;如何有效促进服务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等。
第四,民生导向型的转型,这是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也是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内容。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将坚持民生为本、城乡一体、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逐步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大众。同时,通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或消费性服务业来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促进上海的经济发展,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五,低碳导向型的转型,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层面的转型,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对于上海而言,当前的重点应该是节能降耗,资源节约。那是因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讲都受到资源的约束,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加快调整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的劣势产业,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上述五个方面的转型内容,在上海“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形成了一个整体。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际上已经构成上海未来五年发展的一条主线,成为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上海已经具备转型的基本条件。从认识上来讲,上海早就已经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了转型驱动的战略设想。从地理位置来讲,上海拥有着区位优势,地处我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交汇点,而这两大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城市密度最高、发展水平最高、开放程度最高、文明程度最高的区域,上海的发展得到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腹地支撑,经济条件在全国独一无二。从城市的功能来讲,上海的城市集聚功能以及市场体系的配置功能,带来了上海发展的要素优势:人口、资金、技术、产业。人口迁移使上海常住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达到2300万,缓解了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全球范围的高端人才、精英人才集聚,也极大地提升了人口红利。从制度保障来讲,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中的独特地位,带来了中央政府的支持,提出了希望四个率先,即希望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希望上海先试先行,这为提供了上海转型发展的政策基础和制度条件。
在今后的五年里,如同上海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所提出的那样,我们应该坚定地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把依法治市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争取能够在2015年使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谭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