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

2012-12-05 01:06司庸之
党政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道路发展

○司庸之

学习邓小平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

○司庸之

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是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不断提出、反复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的指引,也是与邓小平对“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或者为什么“必须搞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深刻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沉痛教训和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显著成就,紧紧抓住“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他从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这几个方面作出了理论回答。

一、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要回答这个问题,邓小平认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中国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就此,他有过简明的具体的历史分析。首先,从中国近代史看。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的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西方资本主义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次,从中国现代史看。“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邓小平讲:“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还是继续贫穷。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不能成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知识分子的理解、民主党派的拥护。10月1日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邓小平讲,如果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不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不言而喻,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再次,从新中国初期的历史看。邓小平分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穷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二、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邓小平也不断提出、反复思考这一问题。

其一、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状况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有过“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严重失误。片面强调“一大二公”,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文革”中“四人帮”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批所谓的“唯生产力论”等,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邓小平说:“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步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要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并进行改革开放。面对当时中国所处的“落后状态”,邓小平(针对“西化”论)讲,如果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但是,“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就是指今天我国已初步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人民当家作主人,也就没有共产党执政以及整个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物质手段,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关系,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也是实现自主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经济制度特征。

其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对中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何种经济制度才能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生活富裕实现小康的问题,社会上曾经出现过争论,人们也有过徘徊和观望。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私有制,可以使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如果按资本主义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当然,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仅要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而且还要使全国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从目前来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见国家主席胡锦涛2011年4月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演讲)。

其三、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做大事”。邓小平又叫作“社会主义优越性”,叫作“我们的优势”。他曾经多次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没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对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讲,“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有党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邓小平讲的“做大事”也包括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及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重大危机。1989年抗洪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迎战冰雪和中国四川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今年2月底到3月初,中国政府从利比亚撤出35860名中国公民的行动,这次撤离行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情况复杂,规模空前,挑战史无前例。在撤离行动中,中方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12个国家撤出了约2100名外籍公民,等等。这些“一个又一个奇迹”,验证了邓小平的观点。这一观点,也为中国“公众最认同”:2010年人民论坛记者采访调查105位专家和1000位群众的结果显示,中国的政治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皆为他们“最认同”的第一选项。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有力地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对“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国“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感到惊叹”并由此产生某种“疑问”时,他“坦率地”也强调了这一点。

三、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这也是邓小平“不断提出”、“反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一、因为只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经济、发展中国。这个观点,邓小平是从另一角度表述的,包含有三层意思: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即“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的)改革开放,而非东欧、苏联式的“改制”,不是“全盘西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而实行全盘西化,“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以1989年“六·四”政治风波为例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就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曾经的十年“文革”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但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伟大力量,“并不在于它能保证党内绝对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消极现象,而在于它能够自己起来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战胜一切异己力量的破坏”。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体现在:1.国民经济方面。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以上的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3.0%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2010年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超过1.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近1000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均增长了6倍以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79万。3.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4.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5.理论建设方面。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之,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对邓小平的只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经济、发展中国这一观点的实践证明。

其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要用科学发展的办法去解决”,要通过深化改革、全面改革的途径去解决——胡锦涛同志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只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经济、发展中国这个观点。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辩证地指出:在当代中国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改革和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和变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成绩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资源环境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就业问题,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问题。我们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全面改革的途径去解决。用科学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亦同样,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作者单位:中共新疆昌吉州委党校)

(责任编辑 谭 力)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道路发展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